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可視化有助提升新聞內容品質

2020年12月23日07:3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可視化有助提升新聞內容品質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智能化+”給傳媒生態帶來全方位、顛覆性的變革。作為一種重要的內容承載形態,新聞可視化在智能化思維下,不斷升級創新,以豐富的視聽表達,迭代的技術手段,為用戶體驗帶來更多可能。

新聞可視化屬於“大眾傳播”領域的視覺傳達設計范疇。它創造性地用圖形、圖像、視頻等視覺語法採集、展示、表達信息,使枯燥復雜的數字、專業化的信息變得鮮活有趣。這些能傳達信息的視覺符號,具有擬物化、隱喻的功能,使人產生感知、體驗、聯想。相對單一的文本傳播,可視化對內容的深度挖掘和豐富多彩的視覺呈現,有助於提升內容品質。

發展路徑從單向轉向多元

縱觀可視化的演進,可分為3個階段:1.0版展示型可視化,是單向的,展示型的﹔2.0版交互式可視化,實現互動、多樣化敘事﹔3.0版智能式可視化,“強烈的沉浸感+全方位360度的交互”,實現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元的呈現。

1.0版展示型可視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媒體逐漸具備了視覺優先的意識,通過可視化的內容,充分展示媒體的個性和特色,實現媒體IP和閱讀的功能。如《人民日報》曾用8個版的篇幅將當年大事件以關鍵詞形式,鐫刻在“坐標”的抽象碑石基座上,這是一種符號化的表述。各個版從政治、文化、民生等角度運用圖表、圖形、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呈現。8個版既是一個有機整體,又可獨立成篇。

同時,無人機航拍、遙感衛星影像、三維電子地圖等方式為受眾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在今年抗疫期間,新華社新媒體中心運用遙感衛星影像、航拍、實景拍攝等方式,制作推送了《武漢奮戰,衛星可鑒》等一系列衛星新聞產品。讓受眾換個角度,感受抗疫的不易與成果。

這個階段可視化作品的特點是單向的展示型的。時代在發展,技術和理念也在發展,受眾希望突破單向展示模式,更進一步實現“游戲式”的交互,探索更多、更深入的內容。

2.0版交互式可視化。傳統的報紙、電視媒介,內容傳播是單向的,受眾“觀看”的角度始終是固定的。而現如今,人們不再滿足於“看”,還希望能進一步實現互動,在對內容反復探索的過程中,發現更有價值的信息。

交互式可視化最大特點就是,用戶在閱讀過程中,通過選擇內容的不同部分、不同細節,進行非線性閱讀,與新聞產品實現完整的對話互動。這樣的交互式可視化呈現,滿足了不同的讀者對內容的不同喜好,實現了用戶的參與感。

例如,獲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新媒體創意互動一等獎的作品《6397公裡的守護》,用戶點擊進入長江全景手繪圖,就可以開啟“守護長江之旅”。在長江沿岸的不同地方,點擊“聞古韻”,就可以欣賞孩子們朗誦的詩詞名篇﹔點擊“聽新聲”,就能聽到流水聲、川江號子……這些互動讓用戶在閱讀中始終保持著新鮮感。

可見,隻有跳出傳統的思維模式,讓技術全方位滲透到內容生產全過程,兼收並蓄、博採眾長,才能打造出趣味十足、現象級的爆款作品。

3.0版智能式可視化。5G技術下,大數據、算法推薦、手勢識別、語音交互、全身姿態控制等人工智能的加持,解鎖著看新聞的新“姿勢”。VR、AR、MR等技術將內容呈現或疊加到現實世界裡,通過觸摸、移動、聲音等方式,實現從宏觀到微觀,沉浸式、多維度、多感官的呈現,帶給用戶身臨其境的體驗,解決在新聞現場中產生的疑惑和問題,使受眾成為新聞事件的第一觀察者。

比如,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推出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策劃——《AR新聞2.0|天地工程》,利用AR和VR技術,打造出一個逼真的火箭發射場模型。同時,多項互動設置吸引著用戶:用戶可以為火箭命名,可以控制發射架,控制點火。並且首次實現了“平面識別”和“震動反饋”兩個重要功能。打破了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創造出一個具有沉浸性和交互性的3D環境。

創新從二維轉向更多可能

從可讀到可視、從靜態到動態、從二維呈現到多維沉浸,新聞可視化創新類型千差萬別,基本上是在敘事方式、交互創新、沉浸式體驗的維度空間創新。

在新的媒體環境下,可視化的敘事不僅僅是呈現形式上的轉變,更意味著敘述方式與閱讀系統的變化。互聯網的發展,將圖像、動畫、音頻、視頻等融通,形成這個時代獨有的敘事形式。碎片化敘事、選擇性敘事、多線索多視點敘事以及虛擬現實技術下的敘事等,受眾和敘事主體之間不再區隔,打破了傳統線性敘事的單一模式,呈現出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敘事形態,並可看、可聽、可傳唱,更易於傳播,滿足受眾對新聞多元化呈現的不同需求。

從二維到三維再到虛擬現實,可視化的呈現方式有了更多可能性。與以往的用戶界面不同,虛擬現實使受眾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完全浸入人為制造的場景中。這種沉浸的感官體驗把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融為一體。360度全景視頻、VR、AR、MR等沉浸式媒體產品讓受眾不僅僅是看著屏幕,同時也是沉浸於虛擬世界中,身臨其境探索任意區域。沉浸在虛擬現實中,受眾不僅僅是一個旁觀者,還是一個參與者。

事實上,2019年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的《“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網上展館》,就是在敘事方式、交互創新、沉浸式體驗上的創新實踐。其沉浸式、漫游式的自主體驗參觀,使網上展館在4個多月的時間內參觀總人次達423萬,總點擊量達4.03億,創造了國內大型主題展覽的觀展新紀錄。

它在敘事創意上,以參觀路線為總敘事線索,創意獨特。同時,開發了自動觀展功能,可一鍵智能漫游全部展區﹔在界面交互上,網上展館設有便捷的互動留言入口,網友可實時參與互動,表達觀展感受。同時,參展觀眾還可以在互動合影區留下影像記錄﹔在沉浸式體驗上,運用3D模型技術,採取多媒體互動疊加圖文、音視頻等形式,給觀眾提供可以360度沉浸式、漫游式的網上觀展體驗。受眾通過瀏覽網上展館,身臨其境感受改革開放40年來的偉大成就,實現了實體展覽的時空延伸、內容延伸和用戶延伸。

顛覆性的技術時代,萬物互聯,萬物皆媒。無論技術怎麼發展,內容始終是第一位的,不能片面陷入對表面形式、美化元素的追逐,因為嘈雜的視覺、復雜的操作,會在傳播中增加干擾。新聞可視化要充分挖掘內容的新聞性、話題性和深度,在編輯、記者和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融合“技術+創意+審美”,以更生動直觀易於接受的形式,將內容高效地傳播出去。(劉宗輝 馬煊)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