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光明日報:青年亞文化的"破壁"融合

2020年12月28日06:5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青年亞文化的“破壁”融合

回望2020年,青年亞文化一如既往地豐富多樣且充滿爭議,不過與之前不同的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政經的聯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流話語被全社會,包括青年亞文化群體所切實感受和認可。青年亞文化作為時代和社會最敏銳、最深刻、最復雜的文化現象,由此既表現出與社會主導文化同呼吸共命運的融合共進,也反映出青年群體面對不確定性而普遍產生的焦慮、困頓與抗爭。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飯圈女孩”自發組織物資救援隊,其組織動員能力、與官方機構和平台的協作能力為她們的公益應援形象贏得了普遍贊譽。火神山、雷神山建設被24小時長鏡頭直播,引發網民“雲監工”,帶火了“送灰宗”“焊武帝”等一大批戲謔命名,青年群體以亞文化無厘頭方式釋放對疫情的關注和支援。疫情中,由青年女性發起的網絡行動最終也被吸納進主導文化的組織行為和敘事框架,如由“姐妹安心抗疫”發展而來的中國婦聯“為抗疫女性送安心”公益活動等。主導文化和青年亞文化攜手對抗疫情,是留給我們的共同記憶。

2020年年初,在某文化社區跨年晚會上,電視劇《亮劍》中楚雲飛的扮演者張光北代表的紅色文化、國樂藝術家方錦龍象征的傳統文化與虛擬歌手洛天依表征的青年亞文化同台亮相且成功實現跨次元合作,獲得不低的網友評分。此外,漢服文化、國貨潮牌文化、老字號“復興文化”等借助直播帶貨、網紅傳播以及線下夜經濟、市集經濟模式,不斷升溫發酵,促進了青年亞文化與傳統文化、主導文化之間的互相認知和接受。

近些年,作為青年趣緣群體的小眾文化,亞文化在資本加持下,不斷成為創意文化產業、影視文化產業乃至數字文化全產業的重要文化資源來源。本年度一批網絡綜藝節目推出續集,不過遺憾的是,這些對偶像文化、嘻哈文化等亞文化的深度商業化探索,並未得到青年群體的更多認同和贊譽。反倒是某文化社區出品的《說唱新世代》,憑著為“打工人”、抑郁症患者等群體發聲的特點,贏得青年人的追捧。青年亞文化客觀上無法拒斥商業資本滲透,主觀上也不排斥商業主義邏輯的驅動,但兩者在攜手時從未停止過博弈。青年群體可以通過“潮玩文化”送泡泡瑪特上市,也可以在網文一事上與平台資本抗爭,傳遞出青年亞文化的文化力量。

語言是思想和情態的外在表現方式,網絡熱詞大多由青年群體創造,同時也是他們情緒和情感最直接和朴素的表達,也因此極易被圈子以外的人知曉,引發更大范圍的情感共振。網絡亞文化事件更是典型地反映出特定青年群體的審美趨勢和價值態度。通過對年度亞文化熱詞及事件的盤點不難發現,在情態表達上,青年亞文化呈現出以下幾大特征:一是面對白熱化競爭及生存重壓,對喪失自我、喪失創造力產生極度焦慮和無可奈何,如果說“內卷”“打工人”“網抑雲”是對這種情態的素描,“三和青年”則是濃筆深描。二是表達日常生活的困頓與理想生活的不可調和性甚至撕裂,“凡爾賽”“網絡名媛”以戲謔風格折射出社會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三是以自嘲、戲仿、無厘頭的“風格拼盤”宣泄情緒、表達憤懣,抑或“引戰”甚至發起網絡暴力,多個刷屏事件共同顯示出青年群體情緒的不穩定性和審丑式狂歡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眾多性別議題被“看見”,真實地反映出青年女性所遭遇的現實困境和選擇迷惘。與之相呼應的是,從年初青年女性發起的“姐妹安心抗疫”再到之后“反性別暴力”,網絡青年女性文化行動此起彼伏。在即將過去的一年中,青年女性彰顯出理性參與社會事務、設置公共議題、喚醒女性意識和推動社會趨向更加公平、健康發展的決心和力量。

(作者:馬中紅,系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新媒介與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宋心蕊、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