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2020傳媒行業年度焦點:迭代共進 驅動發展

2020年12月30日07:0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2020年度焦點迭代共進 驅動發展

2020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而“宅生活”也讓新聞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發生了變革,直播、短視頻成為傳媒行業的主流傳播手段。這也促使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迭代共進,智媒體在疫情防控期間得到了迅速發展,媒體融合進入了加速跑的賽段。

智媒體:智能無界 新聞無限

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媒體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撐,在萬物互聯的2020年,讓媒體融合進入了加速跑的賽段。

AI賦能媒體

媒體不僅是新資訊的傳播者,也是新技術的實踐者。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多家媒體的AI主播競相亮相。

作為新聞界首位由人工智能驅動、3D技術呈現的AI合成主播,新華社推出的“新小微”實現了多機位多景深、多樣化精微表情播報,從不同角度全方位呈現播報形態,使立體感和層次感明顯增強。新疆日報社推出的AI主播,每天亮相直播間,就兩會上各族干部群眾關注的熱點話題,發表觀點,引導輿論,在鮮活生動中有效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

不僅是AI主播,大數據、5G全息訪談等技術也全方位融入兩會報道。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推出全新5G+AI模式,用智能助力兩會報道,5G+AR採訪眼鏡可以讓記者實時了解人物信息資料,並在拍攝時與后方編輯實現屏幕共享、實時互動。同時,記者還可用採訪眼鏡的第一視角完成視頻錄制、拍照、直播等工作,對於回傳的拍攝素材,利用iMedia、iMonitor、iNews智慧平台,用智能剪輯、智能導播等方式更高效、更准確地制作視頻新聞,實現對新聞採編發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AI的多場景賦能,給用戶帶去了視、聽、讀、聊的智能化體驗,助推傳播力提升。

服務應急防控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媒體融合實現了新聞傳播與信息服務的綜合效果,滿足了公眾對於疫情防控信息和服務的多種需求。

4月17日,國務院客戶端小程序將“疫情風險等級查詢”“疫情防控行程卡”“入境/境內同乘接觸者查詢”“醫用口罩服務專區”和“全國應急保障物流電話查詢”等與疫情相關的五大服務板塊集於一體,大大方便了公眾的查詢和使用。人民日報社、新華社等中央媒體以雲直播、互動H5、交互數據、微直播、長鏡頭等多種融合報道方式,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輿論支持。《南方》雜志上線24小時在線服務智能應答機器人“戰疫AI”,解答群眾關於哪裡有發熱門診、乘坐出租車公交車怎樣才安全、企業如何申請復工等問題。

這些創新的融合案例也進一步印証了“新聞+政務+服務”的融合之路,是一條適合當前傳播生態、實現媒體價值的重要路徑。

助力基層治理

新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媒體的內容生產效率和創新性,也為用戶提供了更好的體驗感。但技術並不是媒體融合的制勝法寶,隻有立足當地實際,充分了解了用戶的需求,才能增加用戶黏性。

作為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區縣融媒體逐步成為基層全視角的傳播平台。其通過對“播、視、報、網、端、微”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構建起大小屏聯動、全媒參與、全網轉發的傳播格局。

北京海澱區融媒體中心智能客戶端上線,並建立全國首個區級“智慧城市融媒實驗室”“5G融媒實驗室”﹔四川省仁壽縣推出“大美仁壽”客戶端,為當地居民提供本地新聞和生活資訊,舉行了“春風行動”專場招聘會﹔山東網開展“驚蟄春耕忙”融媒直播活動,走入生態無人農場、農機生產企業﹔北京朝陽區融媒體中心從新聞宣傳向綜合服務平台拓展,以新聞“+政務”“+服務”“+輿情”“+活動”等組合豐富著媒體屬性﹔浙江省首家街道級微融媒體中心——杭州西湖區靈隱街道微融媒體中心啟用,對“下沉”街道進行有效探索。這些案例是打通“最后一公裡”的有效創新。

此外,紹興新聞傳媒中心、北京延慶區融媒體中心等,在融合時的頂層設計、流程再造、機制創新等也都呈現出新的發展生機。(記者 韓萌萌)

直播:風起雲涌 問題叢生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人自然地成為線上直播的忠實擁護者。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0》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5.62億,佔網民整體的59.8%。網絡直播產業的蓬勃發展,也讓其在“風起雲涌”與“探索前行”的特點中,呈現出萬物皆可直播的局面,成為傳媒行業在2020年毋庸置疑的關鍵詞。

直播+帶貨 風起雲涌

“直播+帶貨”不僅滿足了人們“看”的感受,而且滿足了人們“購”的欲望,在今年的“宅生活”中炙手可熱,這也讓無論是電商平台還是內容平台,都打出了直播電商這張牌。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為助力受疫情影響的全國各地復工復產、經濟復蘇,朱廣權與李佳琦搭檔組成“小朱配琦”的直播拉開了傳統媒體“直播+帶貨”的序幕。

此后,人民日報新媒體助力湖北復工復產,發起“為鄂下單”公益帶貨直播﹔桂林日報社發起“桂林 挺你”直播活動,以桂林市秀峰區為代表的地方政府巧借新媒體推介文旅行業﹔卓眾出版旗下農業機械雜志社打造線上直播節目“農機TV”,聚焦春耕時農民朋友和業內人士關心的問題……為“熱干面”帶貨,為地方經濟出力,進一步展現出直播活動在“宅生活”外的重要作用,而這也讓“出圈”成為其在上半年呈現出的最大變化。

盡管“直播+帶貨”成績亮眼,但也暴露出假貨、流量造假等問題。為加強對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的引導、規范,強化導向和價值引領,營造行業健康生態,中國廣告協會發布國內首份《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范》,對直播電商中的各類角色、行為做出了全面定義和要求﹔國家網信辦發布《互聯網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第一次對直播服務流量造假、虛假宣傳等作出直接規定﹔國家廣電總局發布《關於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明確社會效益優先的方向,切實落實平台的主體責任。

對此,各平台紛紛加強了對電商店鋪資質審核和流量投放的要求,如魯班開戶限制、巨量引擎暫停新增開戶許可等,平台規則的變化也成為“直播+帶貨”在下半年呈現出的最大變化。

事實上,“直播+帶貨”中的不盡如人意,正是真實的體現,是問題的體現,是所應提升之處的著力點。直播平台是公共平台,不能重流量輕責任、重收益輕擔當,而應成為責任之地、價值高地,以此讓“直播+帶貨”在“陽光大道”上越走越遠,讓消費者在安全放心的環境中提升消費體驗。

直播+內容 探索前行

疫情在一段時期內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除“直播+帶貨”這一在今年最為搶眼的直播產業形式,“直播+新聞”“直播+扶貧”“直播+旅游”“直播+教育”等“直播+”的傳媒方式,同樣令人驚喜。

“宅”成為常態,新聞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均發生了改變。為給受眾帶來最新的防疫戰疫新聞、戰疫科普知識,眾多媒體平台通過線上入口,發揮直播優勢,以“直播+新聞”的方式,讓疫情直播實現了小屏化和大小屏融合,助力整個社會科學戰疫。

今年清明節,疫情以來閉館72天的故宮博物院聯合人民日報社、新華社、抖音等媒體和平台,首次開展了“安靜的故宮,春日的美好”網絡直播。3場雲看展在全網總瀏覽量超4.3億。

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脫貧攻堅工作時,走進“秦嶺天下”直播間,和直播帶貨的村民一起交流。“直播+扶貧”成為脫貧攻堅的新興方式。

同時,“直播+公益”也隨著“直播+”的發展而悄然興起。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快手開展“24小時公益直播接力”活動,嘉賓通過直播的方式分享自己和書的故事,活動當天的直播打賞收入全部用於山村兒童圖書室的建設。

受疫情影響,旅游業在今年遭遇行業“寒冬”,而具有即時互動和沉浸性特點的“直播+”與之碰撞出火花,雲旅游也為游客帶來了全新體驗,助推了旅游產業的優化升級。對於同樣以線下為主要場景的體育賽事和文化演出而言,線上音樂節也將文化消費從線下搬到線上,給受眾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視聽盛宴。

除此之外,教育、醫療等也在2020年中與直播進行相加、相融,出現了雲教育、雲養生……直播也倒逼了許多行業和企業的數字化升級。(見習記者 張博)

短視頻:蓬勃興盛 藍海可耕

短視頻已成為新聞報道新選擇、電商平台新標配。今年,傳統媒體利用短視頻在助力抗擊疫情、脫貧攻堅、兩會報道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優質產品,不斷提升傳播效能,亮出融合發展可視化“成績單”。

1月,可發1分鐘短視頻的微信視頻號啟動內測引發關注。微信的入局或將打破短視頻平台“兩強”格局。背靠強大用戶基礎,微信視頻號或是媒體發力短視頻的又一有力平台。

短視頻+戰疫:一張一弛

疫情期間,受眾有更多時間瀏覽資訊信息,媒體突破傳統媒介,利用網絡平台以更為直觀的視頻方式,一方面提供新聞資訊與防疫知識,另一方面傳遞情感關懷與抗疫信心。

如身處武漢的湖北日報傳媒集團自1月20日起推出“眾志成城共克疫情”抖音合集,目前更新至1366集,播放量超過135億。《錢江晚報》為配合疫情防控,雖然從2月5日起休刊至2月17日,但在抖音上,《小時視頻》欄目於1月23日發布“戰疫情,加油中國”第一集,目前更新至186集,有2.5億播放量。在短視頻形式上,《南方都市報》在1月23日發布的防護措施科普短視頻中,生動形象的動畫形式可謂老少咸宜。伴隨疫情進程,短視頻緊扣時間節點,突出暖、實、新的特點。如《人民日報》抖音號3月15日發布的《現場宣布!襄陽對援襄醫療隊A級景點和25家星級酒店終身免費》獲得超過641萬點贊。在網媒方面,澎湃新聞及所屬外文新媒體第六聲在臉書和推特等海外社交媒體上推送的人物短視頻故事,打破了第六聲海外社交賬號對外傳播數據多項紀錄。

短視頻+脫貧攻堅:激發動力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中央與地方媒體一方面以“短視頻+直播帶貨”的方式“真金白銀”幫助各地復工復產,助力脫貧攻堅﹔另一方面講述腳踏實地、勤勞奮斗的小康故事,激發內生動力。

如新華社客戶端推出短視頻《迎著東升的紅日——走向小康之路的赫哲族》。在報紙方面,《光明日報》《工人日報》開設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均採用全媒體報道方式,如《工人日報》在版面上附視頻二維碼,體現融媒體報道思路。地方媒體也通過全媒體報道,展示脫貧攻堅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動實踐。例如,浙報集團縣級融媒體中心共享聯盟策劃的《大潮起之江 “窗口”看小康》系列短視頻,首批播發的17期報道全網轉發量達1200萬。

短視頻+兩會報道:生動易懂

受疫情影響,今年全國兩會採訪從“面對面”改為在“雲端”進行。媒體一方面施展5G、AI、VR/AR等“十八般武藝”,用技術拉近與代表委員的距離﹔另一方面用通俗易懂、生動准確的短視頻產品闡釋兩會亮點。

如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一本政經工作室和法治頭條工作室聯合推出3D動畫短視頻《當哪吒遇上民法典》,人民網推出《“桃園三兄弟”用上民法典》動畫短視頻。中國青年報社打造《兩會聚焦》微視頻等全媒體專欄,制作2分鐘、1分鐘、30秒等多種類型的短視頻在不同的平台進行傳播。在地方媒體方面,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打造《民法典遇上四大名著》6集系列短視頻,重慶日報社兩會期間推出《十秒讀報告》《十秒看兩會》等短視頻。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在抖音、快手平台開設“聚焦2020全國兩會”專題,相關短視頻兩會期間播放量達1803.2萬。

短視頻+難忘瞬間:感人至深

今年以來,無論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還是對南方洪澇災害的報道,以及對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在線下舉辦的首場重大國際經貿活動——服貿會的關注,短視頻以親臨現場的溫度與對感人瞬間的記錄,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人民日報社推出的短視頻《快看!60秒打卡2020服貿會》、新華社推出的短視頻《不朽的軍魂——記抗戰老兵葉道清》,令人難忘的還有國慶期間,南方網推出的短視頻《我愛我的祖國——八代人唱響時代曲》,唱響了在正能量引導下,短視頻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新出路。(記者 尹琨)

(責編:宋心蕊、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