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傳統出版業:雲上"重塑"
每一幀光影,每一句聲音,每一段文字,無不記錄著和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2020年,無不記錄著2020年出版業的自救、轉型、重生。2020年,在雲端的日子裡“重塑自我”,傳統出版業以堅韌的努力做到了。
年度熱詞 全行業直播帶貨
直播帶貨常態化今年成為國內出版業的熱門話題。不僅編輯、社長、營銷直播帶貨,書店、電商也加碼直播賣貨。連在書房裡孤獨寫作慣了的作家也走出書齋,平生第一次直播帶貨,大有成為“全能選手”的節奏。
“我是馮驥才,這是我的抖音號,今后我將在這裡和大家分享我人生的四駕馬車……”馮驥才今年添了一個新身份——“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領讀人,並首次開了抖音號,他給自己的新書《藝術家們》打著文藝的廣告,分享寫作感悟,帶來了可觀流量。
作家祝勇一定沒有想到,今年他創下圖書行業直播帶貨參與人數的最高紀錄。祝勇在快手平台以線上直播的形式舉行新書《故宮六百年》雲發布會,直播在線人數達到神奇的1800多萬人次。
萬物皆可帶,更何況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呢。7月30日夜,莫言試水直播時身穿30年前的條紋衫,但衣著的舊反而襯托出他思路的新。在直播中,莫言發揮幽默本色,在至少150萬圍觀群眾中,伴隨著滿眼的禮物和表情侃侃而談,開心聊新書《晚熟的人》,還創下2小時35000冊圖書的線上銷售紀錄。
全城聯動直播帶貨的奇觀,我們今年有幸見証了。6月12日晚,“2020北京書市·書店之夜”直播系列活動當晚,近100場書店直播活動在全城舉行。在朝陽公園的書市現場,至少有十場直播同時開啟,昔日熙熙攘攘的人流,代之以一個個展位前的燈光、機位,還有像說著脫口秀一樣的出版人。時代變了,直播帶貨這股熱潮,傳統的書店、出版社不能缺席。
年度創新 像點餐一樣點書
年度創新其實源於自救,這場自救有著悲情的開始,但更有充滿力量和溫暖的延續。這是記者近日的親身體驗,孩子學校第二天要求帶《鄉土中國》,美團下單30分鐘后圖書送達。當快遞小哥寒夜裡將包裹嚴實講究的圖書送達時,這份溫暖的傳遞飽含了驚喜。
像點餐一樣點書,這是因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創舉和自救,至今這項創舉還在服務讀者。今年3月,北京市與美團就“實體書店+美團平台計劃”達成協議,72家實體書店成為第一批進駐的示范企業。雲端上,實體書店的自救行動,在政府協調、組織下,充滿了積極向上、永不言敗的色彩。
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今年舉辦各類閱讀活動3萬余場,影響和覆蓋人群達2000萬人次以上。而在往年,北京閱讀季活動場次為1萬場,參與人數為上千萬人次。今年活動場次和參與人數大幅攀升,正是源於實體書店、出版社、讀書會線上開啟的一系列創新之舉。
這一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帶著讀者雲游名人故居,雲上相會名家,近百場線上活動開啟了這家文學“老字號”的新生命。中信出版社各類線上活動超過400場,在最艱難的日子裡,以平均每天2至3場的頻率帶讀者抵御疫情帶來的心理沖擊。一道道線上文化風景生動而美麗。
古人雲游四方,今人雲游書展。當倫敦書展、法蘭克福書展、博洛尼亞童書展紛紛停辦,唯有34歲的北京圖書博覽會首辦“雲書展”,不論在電腦WEB端還是在手機移動端,網上推介、貿易對接、在線洽談等服務一網打盡。3D、VR、全景等多重數字展陳形式,大有開啟國際書展新紀元的氣勢。
年度驕傲 文化抗疫反應快
疫情暴發后,出版界第一時間出版防疫指南,海量數字資源免費開放,書寫了“文化抗疫”的奇跡。多家出版社火速推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手冊》等電子書和有聲讀物,在20家網絡傳播平台和數字閱讀平台上線並免費傳播,對病毒的傳播、症狀、預防及診療等進行權威、通俗的解讀,給公眾服了一粒“定心丸”。
如何充實“宅”在家中人們的精神生活,幫助他們抵御孤獨、焦慮和無助,出版界緊急行動。中信出版社免費提供3000多種電子書及600多種有聲書,還面向全國醫務工作者免費提供全年的“好書快聽”權益﹔北京出版集團通過多種形式為全社會提供更多的防疫科普知識和文化產品,開展線上公益課程及講座﹔喜馬拉雅免費開放包括兒童閱讀在內的多項會員節目﹔當當免費上線電子書,京東免費開放數字資源……大眾可免費獲得的資源數不勝數。
全球文化抗疫,中國沒有缺席。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主席張明舟發起成立生命樹童書網,推出了全球抗疫童書互譯共讀11種圖書。300名中國志願者日夜兼程,協同翻譯,一批中國原創抗疫童書,以各種語言形式陪伴各國兒童共同戰勝新冠肺炎疫情。
“跟媽媽吵架了想一個人靜靜,但哪兒也去不了”“在手機上刷疫情信息,越刷反而越焦慮”,孩子們一度出不了家門,那些關愛的目光紛紛投向他們。繪本《溜達雞》作者戴芸、李卓穎聯手,通宵達旦兩天,創作出《溜達雞》番外篇《這個春節不溜達》,以數字繪本形式送給所有宅在家裡的小朋友。凱叔講故事等多家兒童閱讀平台,免費向讀者提供線上讀物,撫慰了孩子,溫暖了公眾。(記者 路艷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