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脫貧攻堅故事的成功探索
——大型電視專題片《從十八洞出發》研討會發言摘登
編者按
2020年12月26日至30日,生動展現、深刻詮釋“精准扶貧”思想魅力和實踐偉力的大型電視專題片《從十八洞出發》在湖南衛視黃金時段熱播,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熱評熱議。2020年12月29日上午,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湖南廣播電視台主辦的《從十八洞出發》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和業界專家匯聚一堂,對專題片展開熱烈探討和專業解析。本報摘登發言,以饗讀者。
一幅脫貧攻堅的“中國畫卷”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司長 馬黎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一系列脫貧攻堅題材的紀錄片、動畫片、專題片,為我們呈現了中國脫貧攻堅宏偉的畫卷,可以說是史詩般的記錄。大型電視專題片《從十八洞出發》,讓人眼睛一亮。剛剛播出就收獲了熱度、收獲了好評,反映出湖南勇擔社會責任,堅守意識形態陣地,在主題宣傳、精品創作和改革發展等方面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活力。《從十八洞出發》是這種活力的一種體現,是一個重量級的作品,也是前期一系列探索創新的結晶。從這部片子,看到了過去湖南廣播電視台一批優秀作品創作的影子和升華。用微紀錄、嘉賓訪談、走讀、微電影等手段提升了藝術性,用4K的方法提升了技術應用水平,用航拍和虛擬的手法提升了觀感,代入感非常強。
《從十八洞出發》,這個“出發”有兩點含義。一是,把擺脫貧困作為一個新的起點,是面向新時代新征程,面向鄉村振興,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一個出發點﹔二是,片子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探尋著精准扶貧方略的生成和發展,帶出七年以來十八洞村乃至全國貧困村脫貧致富的歷史性進程,不僅帶我們回顧過去,更引領我們展望未來。片子有很多值得一提的特色:一是精准聚焦,全景展現“精准扶貧”落地生根的偉大實踐,使人深刻感受到“精准扶貧”的科學性和真理性,深刻感受到這一偉大方略在廣袤鄉村落地生根、改變貧困面貌的偉大歷程。二是守正創新,以大眾化、年輕化的視角來解讀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理論政策,在節目模式上採用的各種手法實現了跨界創新,把嘉賓請出演播廳,把訪談搬進農家院,在田間地頭記錄滄桑巨變,多層次勾勒出一幅脫貧攻堅中國畫卷。三是讓好作品進入好時段,推動脫貧攻堅主題宣傳形成了新的熱潮。湖南衛視自主創作了一批主題鮮明、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節目,拿出重要時段編排播出這些既弘揚正能量又充滿藝術性的好節目,體現出主流媒體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希望湖南廣播電視台總結作品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聚焦主題主線,堅持精益求精,加強技術賦能,進一步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新時代史詩般的實踐,努力創作出既有生活底蘊又有藝術高度的精品力作,在建黨百年的重大主題創作以及今后的重點節目創作生產上,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
《從十八洞出發》具有重要啟示
《紅旗文稿》雜志社社長 顧保國
湖南省委宣傳部策劃、湖南廣播電視台拍攝的《從十八洞出發》,拍得非常精彩,把十八洞村精准脫貧的成就、湖南媒體人的專業精神充分展現出來了。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考察時,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准扶貧”的重要論述,並要求湖南闖出“不栽盆景、不搭風景、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之路。特別是“可復制、可推廣”這六個字,字字千鈞,反映出總書記對貧困人口的心聲,人民至上、人民情懷就從這些細節反映出來了。湖南省用好精准扶貧方略,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黨員與群眾相結合、政府與市場相結合、集體與個人相結合、生產與生態相結合,探索出一條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路子,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湖南廣播電視台《從十八洞出發》這檔節目,用朴實的語言,讓當地百姓當主角,讓身邊的人說身邊的故事,把“精准扶貧”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進行宣傳推介,這非常重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採取了許多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措施,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經過持續奮斗,即將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勝利。我們黨的理論工作者、新聞工作者,在新時代特別是兩個百年的交匯處,接下來應該怎麼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后,2021年就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媒體人為什麼工作,為什麼服務?中國故事、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精彩故事,怎麼樣傳播出去?《從十八洞出發》這個片子為我們作了很好的解答,具有重要啟示。
一檔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作品
《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 李春利
《從十八洞出發》,將鄉土元素與當下審美結合、扶貧現狀與當下發展結合、黨的政策和文藝新樣態結合,既是對社會發展中重量級國策的積極回應,也是在用藝術形式展現脫貧攻堅的成果、樹立老百姓的信心,是一檔既有意義也有意思的作品。湖南確實有做節目的優勢,最近幾年用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各種政策法規,用幽默、青春、歡樂的節奏舉重若輕地表達主旋律的主題,做出了很多有意義的探索。前一段《大地頌歌》就是很青春化、陽光向上的主題。湖南的節目是有效的送達,值得探討。
《從十八洞出發》是小切口,帶出了七年來的變化。從十八洞出發,從一個小村落輻射出翻天覆地的變化,用事實說話,有故事,有畫面,有鮮活的人物,有大數據,還有影響力。節目有感性的觸摸,更重要的就是有理性的提升,用鳥回來了、虫回來了、綠色回來了等生動的形式作鋪墊,最后是人回來了,是返鄉潮,這是脫貧攻堅主題裡面非常重要、值得關注的現象。用舉重若輕的形式表達嚴肅、深刻的主題,打破了很多扶貧題材作品的類型化、套路化,打破了局限。特別是沒有把扶貧當幌子,從當地村民交流可以看出,村民被激發出來的感恩不是套話,他們的表情是由衷的、真摯的。節目有代入感,是一種平等的、放得下來的視角,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同情、憐憫、拯救的姿態,嘉賓不是明星,而是農業專家、詩人、社會學家,他們沒有講大道理,也沒有一直夸贊扶貧干部,只是從老百姓的視角作出點評和升華,用他們的理論、學識印証村民的生活。主持人解說也是用啟迪人的語言為這部紀錄片做注釋。作品的湖南風格還體現在小細節、小故事、小物件,說的是大格局,從小及大,從近及遠。湖南一直在創造和復制節目的“神話”,節目裡沒有明星,但是這些“素人”在鏡頭前有明星的感覺,把黨的政策和新的方向很平實地表達出來。這種節目還應該繼續拍。
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文化創意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張頤武
《從十八洞出發》,既聚焦十八洞,又跳出十八洞看十八洞,用老百姓真誠的笑臉,用理論與新聞、文藝、電影等相融合的方式,向世界講述了精准扶貧的中國壯舉、中國方案和中國貢獻。
首先,有家國情懷。貧困是人類共同的大問題,全球減貧問題是世界性議題,在中國有獨特的減貧路徑和方法。這個片子的家國情懷和精神特質,就在於從十八洞這個點入手,呈現一個觀照中國扶貧工作的全景,用精准扶貧這樣一個路徑、方向、方法,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十八洞村作為個案,是中國扶貧歷史最大的見証,深挖的十八洞這些人,挖得深,選的角度獨特,從中能夠歸納出來的問題和思考更加獨特和深入,對家國情懷的表現有獨特的深度。
第二,有人文關懷。討論的嘉賓沒有花哨的語言,和整體的氛圍非常契合,說的話是點睛之筆。鏡頭有溫度,人的個性、人的感情、人和人之間的交流,這些生命怎樣在脫貧歷程中煥發光芒,表達得很好,體現了從人出發。這對全球來說也有啟發性,首先解決的是生命的發展,讓生命向更高境界去發展。
第三,情動抒懷。作為中國脫貧歷史的見証,這個作品把感情的因素和理性的分析結合起來,把中國脫貧的歷程,作了一種人類學式的剖析和分析,用電視的形態、用人類學的精准,把村子的自然生態、人文生態、基因人脈都發掘出來,作出歷史、文化、精神的見証,這樣的情動抒懷完全達到目的。《從十八洞出發》一方面是空間上的出發,向全國、向全世界輻射。另一方面是向人的靈魂、精神的深度出發,挖掘其中的潛力。這個節目可以說是標志性的文化創意作品,為脫貧攻堅,也為電視文化做出了標志性作品。
理論傳播創新的新典范
永州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 鐘君
《從十八洞出發》把理論供給和理論需求相結合,故事講述與理論闡釋相結合,詩歌形象表達和理論的理性表達相結合,電視藝術和理論宣講相結合,做到了平實講述,故事走心,代入自然,樣度創新,堪稱故事裡的理論傳播創新,是理論傳播創新的新典范。
一是傳播思維上打破了以往的理論宣傳從大往小、從上往下的俯視視角講述,精准地從十八洞這個小切口出發,串聯起福建、雲南、貴州、四川甚至是老撾的小鄉村,讓老百姓自己當主角,潤物無聲,精准滿足新時代群眾的需求,非常具有真實感、親切感和代入感。
二是講述方式上打破了以往的理論宣傳用文件語言進行灌輸的生硬方式,從一連串生動真實的故事介入,真實的人物,感人的情節,動人的細節,走心的溫度發人深思。人物、情節、細節、溫度四個要素,是制作團隊特別用心做出來的,有很多細節特別感人,選擇的故事也很好,打造了一系列的“極致素人”。
三是話語表達上打破了以往語言的枯燥,獨具匠心請了詩人和學者作為嘉賓,把詩歌的形象表達和理論的理性分析相結合,既有專家術語,又有“土味情話”,把精准扶貧思想講給大家聽,展示給大家看,精准扶貧思想的高瞻遠矚、精准扶貧偉業的豐功偉績躍然畫面,讓觀眾感到既親切又透徹。四是呈現形式上打破了以往理論宣傳片以旁白為主、輔之訪談的單調形式,返璞歸真的電視語言講出了扶貧工作的豐富多彩與重大意義。
小成本 大情懷 正能量
湖南廣播電視台都市頻道總監 李越勝
《從十八洞出發》是湖南廣電這棵“創新常青樹”結的果。電視湘軍是靠“敢為人先”的創意起家的,創意是湖南廣電的“智慧芯片”。《從十八洞出發》的創新之處在於,這檔節目將電影、新聞、理論、綜藝等諸多手法融匯一爐。全片採用“微紀錄+嘉賓訪談+走讀”的結構,影像敘事遵循的是情感邏輯、故事邏輯、理論邏輯。每集節目都聚焦一個大主題,但我們從情感出發、從故事出發,在嘉賓訪談環節進行情理的交融、升華。每期節目先導片都是一則紀實微電影,對龍先蘭、施林嬌、王新法等早已密集曝光過的人物,挖掘出很多第一次曝光的細節,把老故事講出了新意。鑒於《從十八洞出發》聚焦“精准扶貧”這一當代正在發生的現實題材,我們採取“把大片做到村裡去,把訪談現場設在農家屋場”這樣更貼近現實的表達方式,插入大量十八洞村的生活鏡頭,呈現一幅熱氣騰騰的十八洞村民俗風景畫。
《從十八洞出發》是廣電總局倡導“小正大”原則結的果。踐行“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要求,節目沒有請明星大咖,隻有學術大咖、青年學者、青年詩人,節目創制沒有再請任何外援和外包,是湖南都市頻道土生土長的“原生果”。
《從十八洞出發》是新時代結的果。以十八洞村為首倡地,七年來精准扶貧的陽光洒遍了祖國的每一個角落,好比一首壯麗的大地頌歌,磅礡了萬水千山,震撼了億萬心靈。這個片子是2020年的電視賀歲片,也是5000年中國今朝夢圓的賀歲片。讓今天告訴未來,《從十八洞出發》是新聞人寫給時代的投稿,也是寫給未來的宣言書。
《從十八洞出發》是新聞理想結的果。2013年以來,從《縣委大院》《絕對忠誠》《為了人民》到《從十八洞出發》,一系列新聞大片璀璨了一片星空,形成了在全國獨樹一幟的“芒果大片現象”。新聞人的心臟要為祖國跳動,黨的主張在哪裡,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在哪裡,新聞人就應該在哪裡。
打造理論大眾化的“大地頌歌”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電影局局長 劉學
電視專題片《從十八洞出發》的制作播出,應了天時、地利、人和。
說天時,《從十八洞出發》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宏大歷史背景和時代背景下推出的。該片順應時代召喚,與時代同步伐,旨在生動詮釋習近平總書記精准扶貧重要論述的理論魅力和實踐偉力,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時代意義、世界意義。這部作品,立足十八洞村精准扶貧的成功實踐,從十八洞村看全國、看世界,向世界講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脫貧攻堅的偉大創舉,是為國家寫史、為民族鑄魂、為人民立傳,也向世界展示了治貧減貧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說地利,《從十八洞出發》是在標志性的地點講述典型性的故事。今天的“十八洞”,已不僅是湘西的“十八洞”、湖南的“十八洞”,也是中國的“十八洞”、世界的“十八洞”,是世界反貧困領域一個關鍵“起點”、重要“地標”和鮮明“符號”。這部片子以十八洞村及其它精准扶貧典型為主場景,講述脫貧攻堅的奮斗故事,解讀脫貧致富的思想文化密碼,謳歌脫貧攻堅的奮斗精神﹔通過十八洞向著鄉村振興出發,傳導一個聲音、凝聚一種力量,正如專題片結束語所揭示的:打贏脫貧攻堅戰,好比登泰山來到了中天門,即使眼前就是“快活三裡”,也不能有絲毫歇歇腳的想法,因為前面馬上就是最險峻也最雄壯的一段——十八盤,經過“十八盤”的艱難跋涉才能登頂“南天門”,盡覽“一覽眾山小”的壯美風光。
說人和,《從十八洞出發》是同心聚力打造的力作。這幾年,我們根據中宣部和廣電總局部署要求,著眼於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大眾化,致力於電視理論宣傳的持續創新,相繼推出了《社會主義有點潮》《新時代學習大會》《長江黃河如此奔騰》《從十八洞出發》等一系列電視節目,電視專題片《小康之大》也即將推出。這些節目受到一致好評,《社會主義有點潮》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批示,兩部作品榮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這次策劃制作《從十八洞出發》,制作團隊精益求精,專題片得到了上上下下的支持和鼓勵,媒體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廣大觀眾紛紛點贊。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有恆心,在電視藝術創新創造上精耕不輟,為廣大觀眾奉獻更多有意義有意思、既好看又耐看的精品力作。
一部寫在中國大地上的精品力作
中國教育電視台副總編輯 張志君
我認為,可以用大、小、深、淺、思、聽、說、讀、寫、傳十個關鍵詞看《從十八洞出發》。
“大”:說的是這部作品的選材和內容。時間的維度,上下五千年,從古到今無數仁人志士都在思考擺脫貧困的問題。空間的維度,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對應,經過一百多年奮斗,我國現在已經到了重回世界舞台“C位”的狀態。但是全世界107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還有13億絕對貧困人口,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讓很多國家雪上加霜。這部作品從非常宏大的視角,給全世界各個國家展現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小”:小人物,小故事,小切口,小記錄,以小見大,反映當地群眾的生活比蜂蜜還甜。“深”:很深刻,主題宏大,但往往是出人意料的敘事。“淺”:深入淺出的“淺”,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湖南衛視厚積薄發,這幾年每年都有深入淺出的作品。“思”:上下五千年,那麼多人都想擺脫貧困,為什麼沒做成?這部作品給人提供一種思考的起點,全世界的其他發展中國家非常想知道中國成功的經驗。“聽”:隨著多媒體和自媒體的流行,每個人都有話語權,都希望被聽到和被看到。湖南廣電彰顯和滿足了這種權利,在節目中通過走讀等形式提供了跨時間的聽、跨空間的聽、跨領域的聽。“說”:專家說了很多淺顯但又深刻的道理,這是言說方式的互文見義。“讀”:這部作品從無紙處讀書,實際上是詩意的閱讀。“寫”:詩意的書寫。湖南電視台把這部作品寫在了幕天席地的中國大地上,寫在了互聯網上,寫在了觸達千家萬戶的電視屏幕上,是中國扶貧的“白皮書”,可以鄭重向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予以推薦。“傳”:這部作品是一種跨領域、跨媒介、跨空間、跨介質的傳播。
跨媒體敘事的重大創新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 陳昌鳳
《從十八洞出發》是一部難得的脫貧攻堅題材精品力作。
首先,選題的意義非常重大。《從十八洞出發》聚焦的是精准扶貧、精准脫貧,記錄的是脫貧攻堅、全面小康,這是具有歷史裡程碑意義的事件。制作《從十八洞出發》是湖南廣電跨年的大事,與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電視連續劇《江山如此多嬌》組成一個“三部曲”,可以看出湖南廣電作為主流媒體的社會擔當。最近這些年,從業界到學界都在強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如何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樣的新聞實踐就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一個體現。
第二,以時代精神擦亮新聞理想。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那種激情澎湃地用新聞去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實現為國家、為人民的重大理想的感覺。在這個時代,還能夠用新的精神來擦亮新聞理想,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在節目中,確實看到了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主持人、嘉賓不是坐在演播廳裡,都是深入到田間地頭,走讀環節去了六個省的貧困地區,這樣的作品之前沒有見到。“離事實越近,就離真理越近”。追求最鮮活的事實,是現在我們所踐行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一部分,也是用“四力”完成新聞使命的重要部分。節目抓住了很多鮮活的事實,非常真實,非常生動,突然間好像被點亮了,使人感到挖掘得很深,細節抓得很准,提煉出來了很多鮮活的故事。敘事中間理性分寸感也把握得非常好,重視用專業的思維做片子。這檔節目沒用明星,但是請了學術大咖,請了青年學者,請了專家,體現了一種深度的創新性。
第三,節目體現了一種跨媒體敘事的形態和手段。電影、新聞、綜藝等形態的交融,微記錄、訪談、走讀等手段信手拈來,穿插其中,融合了時代最前沿、最具有創新精神的媒體人的素養,把一個宣傳主流的片子做到了觀眾用戶的心裡面。
融合宣傳的創新之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 冷凇
《從十八洞出發》這部脫貧攻堅的作品為什麼給大家留下這麼深的印象?我認為,湖南廣播電視台構建了脫貧攻堅的傳媒綜合體。這個傳媒綜合體有新聞、專題、文藝節目、真人秀、短視頻、微電影、大電影、話劇、戲劇等跨門類的特點。
氛圍上,笑容與詩性貫穿,干淨而安靜的笑容和笑臉,青年詩人、主持人的青春氣息,在氛圍上觸動人。內容上,經驗與挫折並行,經驗貫穿整個節目,也沒有回避扶貧路上的挫折。理論上,戰略與戰術結合。既有對中央政策的解讀,同時對具體案例怎麼解決也提出對策。場景上,實拍和素材結合,一方面節目組願意投入,另一方面有大量翻天覆地的前后對比素材。形態上,座談與走訪勾連,不斷看到不同的場景化錄制,每期節目30多分鐘在不知不覺中結束,沒有視覺疲勞。選題上,內宣和外宣結合。人物上,干部、群眾、學者、記者作了深入聯動。作品可以說是故事體的敘事、電影級的設置、場景化的策劃、互動式的對談、戲劇式的畫面。特別是在場景中開會也做到了融合,融脫貧攻堅的總結會、群眾碩果的聯歡會、脫貧實招的分享會、七年回首的追憶會、英雄英模的追思會、詩性詩意的創作會於一體。《從十八洞出發》是一個脫貧攻堅的影視化總結、教科書性質的節目、鄉村特色的作品。
我們為什麼要做《從十八洞出發》
湖南廣播影視集團(台)副總經理、副台長 徐蓉
我們為什麼要做《從十八洞出發》?我想用習近平總書記的經典比喻來回答,那就是“望盡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以及“獨上高樓”的寂寞,最后能達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真諦的感悟。
“望盡天涯路”的追求。這幾年湖南廣電形成一個傳統,每年都會在省委宣傳部的領導下推出一部重大題材的電視理論專題片。這一系列的作品,都有一個宏大的歷史背景,都以人民為中心,都是站在歷史的高度探索思想的深度,都在很認真地回答時代之問。在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重要歷史關頭,《從十八洞出發》不只是一檔電視節目,是在為國家寫史、為民族鑄魂、為人民立傳。通過這檔節目,我們不但明白了歷史的來路,也懂得了黨和人民為什麼會選擇中國道路,更看清了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未來之路。
“獨上高樓”的寂寞。做鐫刻於時代、影響於人心、奉獻於社會的主流大台和主流新媒體集團,是湖南廣電的歷史使命。隨著《從十八洞出發》的熱播,湖南廣電跨年大事件“扶貧三部曲”的《大地頌歌》電視版、扶貧題材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也將陸續推出。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領悟。《從十八洞出發》播出后,我們收獲了滿滿的感動。有網友留言說:“第一期播出后真的是深深震撼到我了,脫貧是為了每個公民能過上更好的生活,有一部這樣能記錄脫貧和國家進步過程的節目真的太有意義了。”有人說:“波瀾壯闊地描繪精准扶貧的‘中國畫卷’,當地的巨變,村民們的真實生活,這種熱騰騰的生活氣息讓人溫暖又感動!”相信隨著節目的播出,廣大網友看到外國留學生去四川大涼山走讀、中國的扶貧干部在老撾版索村奉獻,他們還將感慨中國的減貧方案對世界的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