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新社安源:逆行無悔

2021年01月05日07:14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中新社安源:逆行無悔

  2020年1月27日9時5分,志願前往武漢支援採訪報道的我,從成都東站踏上駛往杭州東站的D2264次列車,向武漢出發。

  接到出發任務的時候是大年初一,當時我正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採訪即將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沒想到我也即將成為這些“逆行者”中的一員。

  大年三十,我還進入到成都市定點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醫療機構——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拍攝,感受到了醫護工作者的不易。

  出發時正值大年初三,是人們傳統走親訪友的日子,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成都東站寬敞的候車大廳顯得十分冷清,連以往最熱鬧的檢票口也無“長隊”可覓。

  七八名乘客和我一同上車,車廂內彌漫著淡淡的消毒水味。在乘務員的幫助下放好行李后,大人、孩子均戴著口罩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鮮少交流、走動。

  當乘務員得知我去武漢支援採訪的時候,他們反復叮囑我要加強防護,還端來了他們的工作餐,讓我覺得十分暖心。

  列車加速出川,在群山峻嶺間平穩飛馳。車內廣播循環播放著新型肺炎防疫注意事項,兩側車窗外,青山綠水依舊。

  每次到站停靠,帶著口罩的工作人員都會手持消毒工具為列車消毒。列車停靠的每一站,我都會下車拍照留存影像資料。

  隨著離武漢越來越近,上車的乘客逐漸減少,列車上的乘客紛紛下車。還沒到達武漢,我所在的車廂便隻剩我一人。看著這“隻有一位乘客的車廂”,我知道,前線就快到了。

  17時45分,列車抵達武漢。出站后被譽為“楚中第一繁盛處”的漢口已是暮色四合、華燈初上,連續高強度工作了二十多天的武漢同事在出站口向我揮手。

  在這片與疫情戰斗、與時間賽跑的土地上,白晝的結束意味著夜晚新的工作開始。

  在武漢65天的時間裡,我與報道組同事多次前往隔離點、定點醫院、重症病房以及雷神山、方艙醫院等地,從醫護人員到患者、再到奮戰在抗疫一線的普通環衛工人,用鏡頭記錄了各個面孔在抗疫背景下的生動故事。其中隨李蘭娟院士紅區查房的採訪經歷讓我永生難忘、逆行無悔。

  2 月 20 日,中新社前方報道組有幸獲得獨家採訪李蘭娟院士在ICU 病房查房的機會。接到採訪通知后,我就開始思考進入醫院后我要怎麼拍、拍什麼、怎麼用鏡頭捕捉最感人、最生動的瞬間。

  20日一早,我與同事就來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的國家醫療隊指揮中心與醫院溝通。醫院建議我們在外圍拍攝,經過爭取我們獲得跟隨李蘭娟院士進入醫院“紅區”的資格。雖然我曾經在成都進入過“紅區”,但再一次進入,並且是彼時疫情“風暴中心的中心”,心中不免有些忐忑。

  當天從見到李蘭娟院士開始,我就關注每一個細節,從她穿防護服,為同事加油鼓氣,同患者做手勢溝通,觀察治療設備……直到回到指揮中心繼續新的工作。可能是當時湖北以外全國確診病例已經14連降,也可能是醫院不少患者的情況逐漸好轉,當李蘭娟院士脫下防護服時,疲憊的她下意識地露出了微笑,面部的壓痕清晰可見。

  在戰“疫”拉鋸戰的關鍵節點,我意識到李院士作為最高級別的專家之一,她的笑容可以給人以信心和鼓勵,也意味著希望和勝利,可以舒緩全國人民的焦慮,給患者增添戰勝病毒的信心。

  我連忙舉起相機,抓拍了這個動人珍貴的瞬間。拍攝的這一組《李蘭娟院士走進 ICU 查房了解患者治療情況》獨家圖片,不僅上了熱搜,在手機上被刷屏,還受到有關主管部門的高度肯定。

  雖然離開武漢已經9個多月了,但在武漢的日日夜夜至今歷歷在目,讓我感動,讓我垂淚,更堅定了我作為新聞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