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傳媒業:乘風破浪 創新戰術
當日歷翻開新的一頁,嶄新的一年開始了。在過去的一年裡,科技的發展和產業的變革讓傳媒業經歷了許多,也收獲了許多。在新的一年中,傳媒業的變革之勢依然不會有所減弱,行業向前的腳步也不會停滯。
停刊休刊並非戰略終點
隨著新年鐘聲的敲響,又有一批紙質媒體與讀者作別,退出了歷史的舞台。不可否認,中國報業市場“供給大於需求”的相對飽和局面依然存在,面對這一現狀,無論是減版,還是休刊、停刊,依然會是2021年行業的組成部分。而即便是看“紙”的人慢慢變少,但對內容的需求永遠不會減弱。
隨著新一年的到來,業界更應認識到,行業改革的重點是進行長遠的結構性調整,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培育出對於媒體產業和技術發展都有著敏銳反應的、更有活力的主體。
比如《益陽城市報》,報紙雖然沒有了,但這不是結束,它並沒有離開,未來將在繼續奔跑中用另一種形式不遺余力地講好新時代的故事,傳播益陽的好聲音﹔同樣休刊的《本溪晚報》,面對時代大潮,其選擇與時俱進,主動轉型,形式變化,情懷未改﹔《拉薩晚報》休刊后轉型升級成立拉薩市融媒體中心,通過多種平台和載體繼續更好地滿足廣大讀者和用戶的新聞信息需求……因此,停刊也好,休刊也罷,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報紙的關停並轉,是傳媒業供給側改革重要的表現方式。既然是洗牌,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永不過時,因此,那些產能過剩、低水平重復建設、過度同質化競爭的媒體單位,或許2021年的日子會越來越難以為繼。
媒體融合還需戰術創新
沒有好內容,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紙媒都只是一個空殼而已。在報業的很多轉型舉措中,一些人總是傾向於解讀為移動化、數字化轉型,而此時恰恰更需要精簡、聚焦,這是遠比數字化、移動化轉型更為緊迫的任務,也是更務實的轉型舉措。當下,傳統媒體大多將戰略重點集中於面上,而各媒體更需要把自身的特點無限放大。
業界應清醒地認識到,不同類型的報刊,在應對融合、整合的過程中應有所不同,但由於當前報業面臨一些共性問題,在改革舉措上也存在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要向互聯網轉移,實現供需對接。報紙作為內容供給方,要實現供需對接,首先要在閱讀方式上滿足受眾的需求,要打造內容特色,突顯專業優勢。在渠道日益多元並且不可壟斷的情況下,優質內容、特色內容是吸引流量的重要入口。
由於新媒體傳播速度更快,可以讓更多的受眾隨時隨地了解最新信息,加之5G的投入使用,新媒體勢必在新一年中呈現更加蓬勃之勢。也正因此,搶抓5G風口,打造5G融媒體實驗室,加速研發5G超高清融媒體演播開放服務平台,積極運用語音播報、AI播報、機器人寫作,讓技術開啟傳播新窗口,是融合下半場掌握核心技術主導權的關鍵點。
同時,隨著抖音、快手短視頻平台的媒體號傳播潛力不斷釋放,以及5G的大規模商用和短視頻平台直播功能的完善,短視頻號是媒體在今年值得深耕的藍海。而黨報抖音號平均粉絲量的不斷增長,地市級黨報在2021年也將有更多新秀嶄露頭角。
當然,還有一個現象不容忽視,即黨報音頻內容生產與傳播渠道仍有待拓展。從音頻到圖文再到視頻,盡管訊息的傳播渠道不斷擴展,但要想讓新聞呈現得更為立體,將黨的聲音傳得更廣,打造出新時代的“四全媒體”,對於音頻內容的生產與傳播渠道的拓展十分重要。
內容生產更垂直也將是方向之一。從互聯網金融、教育或是旅游的自媒體中可見,高度垂直、專業度高的內容主體相比既有資訊又有多方內容的內容主體,更容易增強用戶黏性,這也讓行業報相較於綜合性媒體的優勢在2021年將更為明顯。
此外,通過2020年黨報活躍頭條號平均閱讀量翻倍的事實可以肯定,新一年裡黨報頭條號的閱讀量將明顯提升,而如何借助新平台的聚合力提升媒體影響力將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下一個現實問題。
發展重心轉向生態構建
隨著傳統產業數字化發展共識進一步凝聚,產業互聯網化實踐或將加速推進。2021年,5G、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將與產業發展緊密融合,將有助於產品研發升級,產業鏈優化,催生新的產品類型、商業模式和管理服務。而媒體改革發展的重心也將進一步由產品形態、話語內容、表現手段等單點、離散的戰術創新,向體制機制、資源整合、生態構建維度的一體化、全局性戰略融合轉移,成為中國新媒體發展最重要的特征。
當前,傳統媒體紛紛入局直播賽道,直播功能成為社交、電商等移動應用標配。“直播+”造就出萬物皆可直播的景象。因此,市場環境突變之下,隻有敢於創新的媒體才善於發現危中之機,才能迅速找到新的市場切入點和突破口,而政府關注的焦點、客戶焦慮的痛點、受眾關心的熱點、市場變換的難點、用戶增長的需求點等,都可以成為媒體的切入點。市場永遠都在,需求永遠都有,就看媒體如何腦洞大開為市場和用戶提供最新鮮的服務產品與最有效的營銷活動。
不僅如此,傳統媒體也應考慮疫情反復給發展帶來的影響,持續在新媒體端發力。比如,在疫情帶來的公眾旺盛的信息需求及信息過剩現狀中,除了微傳播、媒體融合、融媒體等問題應該不斷思考,新聞傳播工作的價值本質問題更值得關注。因此,新媒體工作需要將出發點和落腳點落在對人的關注上,將建設性新聞作為傳媒業發展的重點。(見習記者 張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