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重走中國西北角":一堂黏著泥土的新聞實踐課

2021年01月06日08:1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堂黏著泥土的新聞實踐課

  “站在西北看中國,這裡是歷史與現實縱橫交織的新聞富礦!這是行走的課堂,這是行進中的寫作,我們在寫作中行進並成長!”這是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韓亮在“重走中國西北角”十年特輯中送給同學們的話。

  “重走中國西北角”是蘭州大學的品牌實踐教學活動,從2010年舉辦第一屆至今,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約1400名學生先后從蘭州出發,腳步覆蓋甘肅、陝西、寧夏、青海、四川和內蒙古等6個省區,他們以著名記者、新聞家范長江為榜樣,用雙眼理解中國社會的復雜和多元,感知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發生的偉大變革,觀察、體驗、思考中國老百姓的喜怒哀樂,產生了1600余件優秀的新聞作品。

  1935年7月,著名記者范長江歷時10個月對中國的西北地區進行調查採訪,之后出版了在中國新聞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中國的西北角》,真實反映了西北地區的社會現實。2010年8月,蘭州大學韓亮、穆建剛、杜興彥三位老師帶領17名“重走中國西北角”先遣隊員沿著范長江的足跡,深入改革發展現場,以學生記者的角度觀察西北地區近年來的發展變化,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展現西北的鄉風民風、人居環境和文化生活。

  “‘重走中國西北角’活動讓我們的報道有了泥土味,讓我們的作品冒著熱氣。”2019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李暉參加了2020年的“重走中國西北角”,她跟著帶隊老師前往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肅省酒泉市。而她的採訪選題是實地走訪時“撞”出來的。

  透過戈壁灘上的一座座溫室大棚,李暉看到了不一樣的酒泉戈壁農業。“與農戶交談時,發現他們都有共性的困惑,我想通過深入採訪把這些困惑呈現給讀者。”這才有了深度調查報道《戈壁農業的另一面:現代農業的規模困局》,這篇作品獲得了2020年“重走中國西北角”一等獎。“當地媒體同行感慨,你們的學生寫出了我們眼皮子底下的新鮮事,寫出了我們忽略了的、未寫的人和事。”韓亮說。

  “讓新聞教育有實踐品格”,是韓亮常說的一句話。在他看來,“重走中國西北角”活動是新聞教育的延伸課堂,也是知行合一的課堂。“在實踐課堂中發現理論教育存在的問題並進行修正,這是一個從課堂中來、到課堂中去的完善過程。”

  “‘重走中國西北角’活動已經成為我院與學界業界面向新時代合力打造的新聞人才培育新模式和新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誠說,在這堂新聞實踐課上,我們把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全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深刻內涵。

  近年來,蘭州大學以課堂教學為渠道,以知識技能為載體,要求各專業教師將育人元素融入教學全過程,實現育人與育德、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多重效果。“重走中國西北角”實踐教學活動更是把思政課堂搬到了田野上,實現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

  李寧是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7級傳播學碩士研究生,他在暑假參加了學院組織的“重走中國西北角”實踐教學活動。在實地採訪中,李寧與小組成員挖掘出了寧夏鎮北堡影視城滋養下的移民村故事,他們的作品《寧夏鎮北堡:塞上華西村的電影夢》獲得當年“重走中國西北角”活動一等獎。

  “這是一堂最接地氣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課,也是一次准新聞人踐行‘四力’的絕佳機會”,李寧畢業后走上了新聞媒體的工作崗位,而蘭州大學有許多和李寧一樣的學生,他們在實踐中鍛煉自己,感知新聞的力量,堅定“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理想信念,他們中有的已經成長為國內知名媒體的中堅力量。

  在張維民眼中,“重走中國西北角”是一個將直接經驗轉化為間接經驗的大好機會。張維民擔任過四年的帶隊老師,每一次重走中國西北角的經歷都令他印象深刻。在帶隊過程中,他將臘子口、楊土司紀念館等紅色旅游景點與范長江的足跡緊密結合,帶領學生在專業實踐中接受紅色教育,幫助學生認識中國的西部,了解西部的歷史文化。

  “十年行走,我們將黨建活動聯到基層,將理想信念植入泥土,以此鍛煉新聞學子的‘新聞眼’‘新聞鼻’‘新聞手’,創新了獨具特色的實踐教學內容,強化了新聞學子的使命擔當與價值觀念,開創了新聞教育的新路子。”馮誠在2020年“重走中國西北角”總結表彰會上說。(記者 宋喜群 見習記者 王雯靜 通訊員 張琳)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