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互聯網營銷師:我想成為大涼山的薇婭
時隔4年,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阿候熱曲第二次來到北京,學習如何成為一名互聯網營銷師。
與很多人一樣,他也是不久前才聽說這個被“官方認証”剛7個月的新職業。2020年6月,互聯網營銷師正式被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這一職業是指在數字化信息平台上,運用網絡的交互性與傳播公信力,對產品進行多平台營銷推廣的人員。
“回來當村主任吧。”2017年,在北京做了14年“打工人”的阿候熱曲第一次被村民們喊回了村,同時,他也把“致富經”帶了回去,如今整村脫了貧。這一次,他希望帶回去一些“鄉村振興經”。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向涼山州“回流”
事實上,阿候熱曲所在的呷古村的脫貧路是從繡花針裡“磨”出來的。自2016年開始,村裡成立了彝繡合作社,希望通過“非遺+時尚+電商”的模式帶動當地發展。
早期,由於創新力度不足、產業發展閉塞、與市場需求脫軌等問題,彝繡產品一度被“困”深山鮮有人知。然而,這些產品“在網上挂幾天,就賣光了”。
直播帶貨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此前,一些外地的專業主播為涼山州帶貨,帶來的流量雖然很可觀,但往往暫時性的。為了擴大銷路,一些當地的創業者、繡娘、農民等逐漸學習成為帶貨主播。
目前,呷古村已是“成昆線上彝繡第一村”。阿候熱曲表示,彝繡不僅走出了大山,甚至走向了國際。村民們也“洋氣”了起來,前不久,村民自行設計的彝繡產品登上了北京國際時裝周。村裡合作社匯聚了780多名成員,均為女性,每人每個月能增收1000-3000元,孩子們也不再是留守兒童。“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越來越多年輕人向涼山州“回流”。80后西昌女孩沙瑪尤尤從成都辭職后,回到家鄉做起了涼山民藝保育品牌的主理人,將彝繡等非遺技藝融入到服裝、飾品的設計制作中,帶動了當地近百人就業。
短視頻、直播帶貨對沙瑪尤尤來說並不陌生,通過創作優質內容來獲得流量,從而精准吸粉,再轉化為購買力便是她的日常工作。2019年,沙瑪尤尤和團隊運營的賬號點擊率過千萬次,也帶來了可觀的轉化率。
人們對涼山州的認知也發生了很大改變。沙瑪尤尤還記得剛去上海讀大學時,同學們甚至問道:“你們那裡有車嗎?你怎麼來的?”現在,常常有人向她反饋,“大涼山真的不一樣了。”
在阿候熱曲看來,直播帶貨或可成為下一步撬動鄉村振興的一個小支點。於是,他開通了短視頻平台的賬號,希望通過分享彝繡、五彩梯田等當地風土人情,吸引更多人到當地投資和游玩,帶動文旅產業發展。
帶貨功夫多下在直播間之外
“互聯網營銷師發展潛力巨大。”來自四川西昌的90后男孩立裡達哈表示,在人人都可以成為文化的傳播者的時代,他希望通過紀錄片、短視頻等向外界傳播彝族非遺文化。
立裡達哈的父親是一名畢摩——彝族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一直在推廣彝族文化,其中包括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的彝文。從小耳濡目染的立裡達哈深諳文化難出大山的痛。“問題在於很多人往往缺乏拍攝技巧,不懂傳播規律,更缺乏法律法規知識。”
“最大的問題還是流量限制。”沙瑪尤尤表示,在涼山州,這是很多主播的通病。有的主播直播一個多小時,觀看次數僅100多次,何談轉化率。一位主播曾表示,“做夢都想把產品銷售出去。”
沙瑪尤尤說,視頻運營背后連著的不僅是設計師的心血,還有上百個繡娘的生計,“我想成為大涼山的薇婭,彝族的丁真。”
去年,薇婭、李佳琦等人成了互聯網營銷師。薇婭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直播帶貨的功夫不只是在直播間,更多的努力在背后,比如擁有專業的選品能力。
對於直播帶貨來說“形象即產品”。北京服裝學院黨委副書記倪賽力表示,這些來自大山深處的互聯網營銷師更需要結合當地特色和自身魅力。一方面,提高對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轉化的能力,比如生產更具代表性的文創產品﹔另一方面要加強產品推廣和文化傳播能力,則需從教育、培訓、產業發展等多方面入手。
沙瑪尤尤向“涼山薇婭”靠攏的第一步,就是提升網絡營銷的專業性。2020年12月27日,她同阿候熱曲、立裡達哈等加入了中國時尚文化人才培養計劃互聯網營銷師涼山項目培訓班,進行了為期3天的學習,內容覆蓋互聯網營銷師的形象管理、聲音訓練到內容制作等多個方面。
2020年12月30日,他們都取得了“互聯網營銷師崗位能力証書”,成為正式的互聯網營銷師,成了薇婭、李佳琦的“后浪”。阿候熱曲表示,他將把這些知識教給當地村民,希望能培育起一批互聯網營銷師,為鄉村振興“造血”。(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趙麗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