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華日報:讀懂1600萬粉絲的"追星"熱情

左中甫
2021年01月14日07:12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讀懂1600萬粉絲的“追星”熱情

  近日,抖音上出現一賬號“袁隆平中華拓荒人”,顯示以袁隆平身份認証,短時間內吸引粉絲突破1600萬。雖然袁隆平本人稱不知情,抖音卻表示獲得授權。據人民日報客戶端報道,目前該抖音賬號已注銷。知情人透露,袁隆平在互聯網平台未開設任何私人賬號。

  袁隆平在新媒體上的“被首秀”頗有戲劇性。且不說這件事是否如有關報道所言,背后存在一些誤會,單看袁隆平這個名字巨大的“吸粉”能力,人們就能切實感受到,他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影響力之大。

  有人說,袁隆平自覺遠離新媒體平台,體現了一名杰出科學家的嚴格自律和治學境界。誠然,從事科學研究通常都需要坐冷板凳,沒有必要經常在公眾面前“拋頭露面”。但這並不意味著,科學家都要遠離社會和媒體。尤其是袁隆平這樣的“明星科學家”,在專業身份之外,人們也樂於將他視為“公眾人物”,期待他能在專業領域之外偶爾露個面、發點聲,比如為青少年做點科普工作,給科技工作者打打氣、加加油等。哪怕袁老啥都不說,由助手偶爾拍幾段他在田間做研究的視頻發到網上,想來也是既“有意思”也“有意義”的。

  其實,從事科學研究與承擔社會角色並不必然沖突。愛因斯坦曾寫下眾多與專業研究關系不是太大的文章、信件、講稿,借此坦露他的科學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如今,皇皇三卷《愛因斯坦文集》,已成為許多專業、非專業人士的常讀書。在科研的同時,李四光也面向大眾寫了不少有學術性、趣味性、可讀性的論著、隨筆小品、談藝錄等,《穿過地平線》就是這樣一部深受家長和孩子喜愛的文集。“用火點燃火,用光照亮光。”隻要時間、精力許可,科學家適當做些科普工作、參與社會活動,一定會為社會所歡迎。尤其是在互聯網傳播時代,借助於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播火”的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

  榮譽滿身的袁隆平院士已年過九十,至今還忙碌在科研一線,他的卓越成就和探索精神十分令人敬佩。開不開新媒體賬號,歸根到底還需尊重袁老意願、結合本人實際。但人們還是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科技工作者主動“破圈”,積極與公眾互動。讀懂眾多粉絲的“追星熱情”,處理好“科學與大眾”的關系,讓科學走近百姓、走進生活,這是時代對科技工作者提出的最新課題,也是公眾對他們的殷切期待。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