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見証脫貧攻堅 寫有溫度有深度的新聞

2021年01月14日07:22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見証脫貧攻堅 寫有溫度有深度的新聞

  2020年8月17日海子坪村航拍。甘孜州瀘定縣海子坪村打造的“高科農技+高端民宿”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村民的生活也發生著美麗的蛻變。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衡昌輝攝

  2020年6月,甘孜州鄉城縣正斗鄉光伏電站扶貧項目帶電運行,成功並網發電。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郝飛攝

  2020年12月18日,涼山州喜德縣拉克鄉中心校四年級學生正在上數學課。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華小峰攝

  2020年10月11日,報道組在前往甘孜縣採訪的路上遭遇封路,隻能繞路而行。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楊樹攝

  2020年7月31日,記者黃大海(左)在涼山州甘洛縣蓼坪鄉採訪。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肖雨楊攝

  2020年10月29日,阿壩州黑水縣採訪途中,記者王代林穿過一片雪地,褲腿和鞋子被積雪覆蓋浸濕。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向宇攝

  2020年12月24日,記者肖雨楊在阿壩州鬆潘縣青雲鎮東山村幼兒園採訪,孩子們對相機裡的自己十分感興趣。 周琳攝

  2020年7月30日,四川日報全媒體“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大型報道“百縣千村行”採訪活動開啟,四川日報5版刊發了第1個版。

  30多支採訪小分隊,行程5.1萬公裡,完成100個縣的採訪。2021年1月13日,四川日報7版刊發了第100個版。

  “一次壯舉。”1月13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李明泉這樣評價四川日報全媒體“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大型報道“百縣千村行”採訪活動。

  成都國際鐵路港管理委員會主任鄭泉峰將一份《四川日報》擺在案頭,“報道是對過去成績的肯定,也是對今后工作的激勵。”“看,這是我們村。”300公裡外,廣元市劍閣縣柳溝鎮南廟村村民孫正康再次打開四川日報抖音號,一段短短的視頻,他已經看了好多遍,家鄉翻天覆地的新變化讓他十分驕傲。

  ……

  歷時半年,四川日報全媒體30多支採訪小分隊行走百縣千村,用腳步丈量山川之變,用全媒體視角記錄脫貧之道,大型融媒報道在社會各界引起熱烈反響。

  見証

  踐行“四力”,展現“冒熱氣”的生動故事

  “‘百縣千村行,一步一新景’,跟著黨報看變遷,風光無限,振奮人心。”看完報道,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操慧寫下感悟。

  30多支採訪小分隊,從夏天走到冬天,覆蓋全省88個貧困縣和12個“奔康縣”,進村入戶,記錄脫貧奔康的四川篇章。“既如實反映了四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又展現了黨媒的使命和擔當。”四川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四川記者之家》總編輯陳欣說。從川西北高原的天路,到秦巴山區、烏蒙山區的產業基地﹔從彝家客棧的火塘邊,到川黔交界處的小村庄……報道涉及百縣千村,來自基層一線。“採訪持續時間之長、參與人數之多、新媒體與報紙多管齊下的體量,都很難復制。”李明泉說。

  深入踐行“四力”,看見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發展切片。北川羌族自治縣壩底鄉通坪村村委會廣場上,一場壩壩會讓村民唐六慶和北川禹珍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華祁坐在一張板凳上,因為企業帶動,曾經的貧困戶唐六慶有了自力更生新路子﹔南充市南部縣八爾湖鎮純陽山村,年近花甲的王華金穿上了綠格子旗袍搭配皮鞋,家鄉新變化讓大家的精氣神也煥然一新……四川日報全媒體的這組報道,以百姓生活中的點滴變化,傳遞出巴蜀大地上的脫貧攻堅帶來的巨變。正如陳欣所說:“報道不僅主題鮮明、體量大,更讓人驚喜的是,並沒有因為‘大’而出現‘空’的情況。”

  點贊同時,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冉斌還關注到,這組報道也是一次大型融媒體報道。2600多張照片、近300條新聞視頻、100個報紙版面。“大量的融合傳播作品,內容精彩感人,實屬主流媒體助力脫貧攻堅的傳播策劃精品。”

  “從中不難感知到黨報記者參與脫貧攻堅、記錄偉大壯舉的真情與專業。”操慧認為,通過這組精心策劃、全心投入、用心採編的報道,一個砥礪奮進邁向全面小康的堅強四川、最美四川躍然紙上,印刻心間,“為黨報在媒體深度融合轉型中的使命堅守、深耕內容而點贊。”

  回響

  精神引領,為持續奔康注入動力

  “這組報道在創新重要時政主題報道中的價值引領和精神感召,不僅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檔案,還帶來了團結奮進的定力與決勝全面小康的信心。”在操慧看來,這組報道更大的價值在於感召。巴蜀大地上,定力與信心正轉化為持續奔康的新動力。

  剪枝、刷白、盤條……這幾天,廣元市劍閣縣柳溝鎮南廟村的孫正康每天都忙著葡萄冬管,“村干部專門把報道轉給我看了,很受鼓舞,接下來我要好好干,讓家裡日子更紅火。”陽光洒在身上,也照進了他心裡。在手機上看到關於《高原放牛娃變唐卡傳承人》的報道,阿壩州壤塘縣政協副主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嘉陽樂住難掩激動:“很有意義,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會努力弘揚藏民族傳統文化,推動漢藏文化交流,把更多農牧民孩子培養成唐卡和國畫畫師,讓非遺文化真正變成脫貧奔康的‘硬支撐’。”

  在綿陽平武縣,梅花節、白馬人“曹蓋”文化等當地特色文化在報道后人氣倍增,“這次採訪活動對平武很有意義,希望四川日報全媒體未來能繼續深入基層,挖掘更多好故事。”平武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孟賢才說。

  每個層面都提得多、跑得勤、干得實。“不管是各級黨委政府推進扶持政策落實落地的決心,還是扶貧干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勇敢拼搏的干勁,都讓大家看到了一股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為“百縣千村行”的合作伙伴,凱翼汽車跟隨採訪隊伍一起深入基層,總經理高雷深有感觸。

  2021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主流媒體進軍脫貧攻堅主戰場,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擔當。”冉斌建議,今后將加強聯動合作策劃,與四川日報全媒體共同把川黔兩地脫貧攻堅一線干群的生動實踐反映出來、傳播出去,共同為接續鄉村振興貢獻媒體力量。(成博 付江 程文雯 吳浩 徐中成 燕巧 吳曉鈴)

  我點贊

  以“壯舉”報道“奇跡”

  四川日報全媒體組織的“百縣千村行”大型融媒體報道,堪稱一次“壯舉”。

  首先,四川日報全媒體集結精兵強將,深入百縣千村實地採訪,多角度、多側面深入報道,展示了脫貧攻堅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忠實記錄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中國奇跡。其次,這次採訪活動本身也是一次壯舉,其持續時間之長、參與人數之多、新媒體與報紙多管齊下的體量,都很難復制。記者們冒著酷暑深入鄉村,克服高原反應前往石渠、理塘等,對四川脫貧攻堅的創新做法、脫貧攻堅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和事跡進行了圖文視頻兼具的鮮活報道,讓更多人看到了我省脫貧攻堅的成果。

  我還注意到,這些報道還充分彰顯了文化助推脫貧攻堅的獨特力量,像巴山大峽谷文旅脫貧、壤塘非遺扶貧等報道,傳播了四川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旅資源。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李明泉

  “文軍扶貧”彰顯主流媒體擔當

  從夏天走到冬天,不到半年時間,川報同仁組成30多支採訪小分隊,行程5.1萬公裡,走遍全省88個貧困縣和12個“奔康縣”,對千余個鄉村(社區)進行採訪,刊發各類稿件1000多篇,2600多張照片、300多條新聞視頻、報紙版面逾100個。這些融合傳播作品,實屬主流媒體助力脫貧攻堅的傳播策劃精品。

  這一路,川報同仁充分發揮脫貧攻堅的見証者、參與者、傳播者、宣傳者、促進者、實踐者的作用,把脫貧攻堅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宣傳到位,把脫貧攻堅中的典型脫貧案例、重要舉措和先進事跡通過多形式、多渠道、全方面、多角度立體呈現出來,大力營造了脫貧攻堅的良好氛圍。

  無獨有偶,在2019年底至2020年4月,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也組織全省9個記者站的力量,對貴州省原1721個深度貧困村,以“脫貧攻堅·村村道”大型系列報道為題,進行了全覆蓋式採訪。2020年10月,又對全省17689個村(居)的“我的脫貧故事、我的扶貧故事”進行征集、整理、記錄和傳播。主流媒體進軍脫貧攻堅主戰場,踐行“文軍扶貧”,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擔當。希望我們今后加強聯動合作策劃,共同把川黔兩地脫貧攻堅一線廣大干群的生動實踐反映出來、傳播出去。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冉斌

  我參與

  採訪足跡已覆蓋21個市州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楊樹

  這一次“走基層”扎實:先后跟隨3路小分隊外出,時間加起來長達32天,走進13個貧困縣,行程超過5000公裡……我個人的“小數據”,背后其實是整個四川日報全媒體此次深入扎實採訪的大背景。也讓我這個入職兩年的年輕記者感受到了“在路上”這三個字沉甸甸的分量。

  這一路,著實辛苦。翻越折多山,有中耳炎的同事由於氣壓急劇變化,痛得眼淚打滾、直跺腳﹔海拔4000多米的甘孜石渠縣採訪,高反嚴重的同事邊吸氧邊寫稿﹔酷暑下的達州,喝著藿香正氣液的同事一上車就蔫兒、下車採訪就精神百倍﹔阿壩採訪返程途中的同事,拍下了車子駛過十秒鐘后發生的滑坡,直呼后怕﹔涼山採訪的小分隊坐了這輩子最難的車,恨不得下車步行………到現場去、到一線去,我們風雨兼程用腳步丈量新聞。

  這一路,探索前行。我的無人機飛躍過甘孜州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拍攝了色達縣2500畝的高原大黃﹔我用手持雲台為藏族手工藝品制售專業合作社拍了“帶貨”小視頻﹔我用手機為出鏡的同事錄制國寶波日橋的短片……在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當下,我和我的同事們精誠協作,用更多手段、更豐富的形式呈現、記錄。這一路,我作為一個“90后”的年輕記者更是邊走邊學,積累、成長。老記者們扎實的作風、嚴謹的態度,扶貧干部的純粹與奉獻……這一路,所遇皆可為師。走完這一路,我驚喜地發現,我的採訪足跡已實現了對全省21個市州的全覆蓋。未來,我還將走遍全省183個縣(區市),在路上踐行“四力”,用鏡頭講述更動人的故事。

  我記錄

  多年前他們的期盼都實現了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歡

  對於川中丘陵地區的鄉村,我並不陌生。剛到四川日報工作時,我被安排到川中地區駐站,曾一次次在下鄉採訪時,聽那裡的鄉親們講述他們的期盼:“村裡的泥巴路,要能鋪上水泥就好了!”“好久才能像你們城裡人一樣,用上自來水哦。”“娃兒在外面打工,想見一面不容易。”……

  時隔10多年,當我跟隨川報全媒體“百縣千村行”採訪活動報道組的南充小分隊,再次走進川中丘陵地區的鄉村時,舉目所見,他們曾經的期盼都已成為現實——一路行來,歷經南充高坪區、營山、蓬安、儀隴4縣區,我們所到的每個小村都井井有條:水、電、氣通到村民家裡﹔垃圾箱、文明提示牌立在村道旁﹔村財務收支單、村干部職責等事項一一上牆公示……除了這些標配外,有的村還建起遠程視頻通話室,方便村裡的老人與在外務工的子女視頻對話﹔有的村建起“黨群服務中心”,內設“便民服務處”“政策咨詢處”“矛盾糾紛調解處”等。

  基礎設施的完善,基層治理的優化,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著支撐——從果實累累的柑橘園,到日漸興旺的黃羊養殖合作社﹔從無中生有的“百牛渡江”旅游發展創意,到借力省農科院專家,建起蠶桑良種繁育基地﹔從布局產業發展到探索利益鏈接新機制……這片土地以最飽滿的生機,迎接著外來投資者,迎接著歸來創業的鄉親們。

  從這份不竭的生機中,我們看到川人踏踏實實謀事干事的質朴本色,看到川人不等不靠追尋幸福的奮斗精神。這份本色、這種精神,也必將引領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樂觀向前,走出又一個氣象萬千。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