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三十而立!十問中國新聞獎 一探“前世今生”

2021年01月15日07:31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30而立!十問中國新聞獎

編者按:2020年是中國新聞獎設立30年。作為經中央批准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30年來,在中宣部指導支持下,中國新聞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在引導廣大新聞工作者自覺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鼓勵新聞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方面發揮了引領示范作用,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作出了積極貢獻。30年來,中國記協始終把中國新聞獎評選作為加強新聞隊伍建設的重要抓手,守正創新、開拓進取,評獎工作已經成為最受新聞界關注的指揮棒和風向標。風華三十載,而立正當年!今天,讓我們對話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負責人,一起走近中國新聞獎,一探她的“前世今生”。

1

從13個項目、150個獎到29個項目、350個獎,中國新聞獎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中國記協評獎辦負責人:1990年,在中宣部指導支持下,中國記協在“現場短新聞”評比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國新聞獎。回顧30年發展歷程,中國新聞獎在中央的關心關懷下,在新聞界的支持參與下,始終與中國新聞事業的大發展、大變革同向而行,同步革新,不斷豐富擴大評選類別,成長為面向全國各級各類媒體的年度綜合性優秀新聞作品獎。評選范圍廣泛覆蓋新聞媒體主要作品形態,是全國新聞界編輯記者參與度較高的評比活動。

30年來,在中央的支持下,“全國新聞攝影年賽”“新聞名專欄獎”等全國性評比活動先后被合並到中國新聞獎中﹔同時,評選項目也在調整中不斷豐富優化。1997年增加報紙、廣播、電視系列報道項目﹔1999年增加廣播電視新聞現場直播項目﹔2006年增設網絡新聞獎﹔2007年增加廣播電視新聞訪談項目﹔2010年增設國際傳播獎項﹔2018年增設媒體融合獎項……相應地,中國新聞獎的評選項目和設獎數額也由首屆的13個項目、150個獎,逐步調整增加為2018年的35個評選項目、350個獎﹔2020年,根據新聞界建議,優化為29個項目、350個獎。

2

作為全國新聞界的最高獎項,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體現了怎樣的評選宗旨?

中國記協評獎辦負責人:總體上來看,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一是緊貼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堅持人民立場,堅持正確導向,積極傳播黨的聲音、闡釋黨的主張,充分把握時代特征,敏銳記錄時代變遷,及時反映偉大社會實踐,充分體現新聞輿論工作主陣地作用。二是體現新聞傳播基本規律,新聞性強、時效性強、表現力強,社會效果、傳播效果好。三是倡導“短、實、新”,鼓勵新聞工作者改作風轉文風,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四是鼓勵融合傳播,傳播手段、傳播技術追求創新突破,體現媒體深度融合傳播趨勢。五是經得起歷史和社會檢驗,有效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3

30年7300多件獲獎作品,中國新聞獎評選取得了怎樣的亮眼成果?

中國記協評獎辦負責人:首先,最突出最亮眼的成果——30年7300多件獲獎作品。這些作品闡釋解讀30年裡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真實記錄30年間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的歷史大事件和歷史性成就,充分反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國家和社會前進脈絡,生動描繪中國不斷深化開放改革的宏偉圖景,深入記載面對重大突發事件重大災難的舉國同心共克時艱,鮮活展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先進典型人物事跡和普通百姓的家國情懷,多角度多維度多方位呈現了新聞人眼中的中國,新聞人眼中的世界,匯聚起一部當代中國記者對中國和世界的“觀察史”。

其次,發揮“榜樣”“標杆”示范作用。中國新聞獎評選成果,不僅來自於新聞實踐,且引領帶動、促進推動新聞實踐發展和新聞隊伍建設。多年來,在引導廣大新聞工作者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繼承和發揚黨的新聞工作優良傳統﹔大力弘揚“走轉改”精神,踐行“四向四做”,增強“四力”,扎實有效改進文風﹔大力推進新聞報道改進創新,爭取輿論引導社會效果最大化,積極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4

從開放自薦到參評公示,如何推動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科學化、規范化?

中國記協評獎辦負責人:30年間,在新聞界的支持下,中國記協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健全完善評選制度規則。一是不斷拓寬參評渠道。2010年在傳統組織推薦參評渠道外,受理自薦(他薦)參評,2014年向社會全面放開自薦(他薦)參評,同時增加新聞專業教研單位為試點報送單位。二是不斷加大社會監督。2006年,首次在網絡上公示評委會評選結果,接受社會公眾監督﹔2007年以來,堅持在網絡上公示參評作品和擬授獎作品全部參評材料,接受公眾評議、舉報意見。2008年以來,增加對評委名單、評選細則的公示,接受社會公眾對評委和評選的監督。三是不斷完善組織機制。30年間,經不斷調整優化,形成了推薦報送、初評和定評三級評選機制﹔形成了包括報送、審核、核查、公示、評選以及評委會組織等銜接評獎工作各環節各方面的工作機制。這些機制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既是30年來評獎工作不斷積累的經驗成果,也進一步推動了評選工作科學化、規范化。

5

從增加獲獎者榮譽感到獲獎作品宣傳推介,中國新聞獎評選成果如何有效運用?

中國記協評獎辦負責人: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是新聞界公認的“樣板”和“標杆”。為及時總結推廣獲獎作品創作創新、獲獎者成長成才經驗,自獎項創辦以來,中國記協一直致力於加大評選成果宣傳推廣、帶動轉化力度,擴大覆蓋面,不斷加大對獲獎作品的傳播,持續放大示范引領作用。

一是以權威性彰顯引領價值。中國新聞獎自創辦以來,無論是首屆獲獎的153件作品,還是2020年獲獎的348件作品,無一不是於千軍萬馬中突圍折桂。獲獎作品的背后,是新聞工作者深入實際、深入一線、奔波採訪、字斟句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鼓勵獲獎作者始終堅持正確政治導向,牢記使命任務,堅持守正創新,擔當社會責任,自首屆起,在中央領導支持下,中國記協就組織了頒獎活動,邀請李瑞環、宋任窮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並頒獎。2016年11月7日,中國記協第九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暨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頒獎會在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會見理事會全體代表和獲獎代表,同大家合影並發表重要講話。在連續多年頒獎活動中,丁關根、李長春、劉雲山、王滬寧和劉奇葆、黃坤明等多位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出席頒獎報告會,同獲獎代表合影,發表講話,聽取獲獎代表發言並頒獎。中央領導同志的關心和支持,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視,對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的關心,也倍增獲獎同志榮譽感,彰顯評獎的價值引領作用。

二是以借鑒性擴大成果覆蓋。經過30年積累,形成了多渠道多平台多形態成果推廣綜合架構,有效擴大了評選成果覆蓋面。與《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傳媒》《新聞戰線》《中國記者》等專業報刊合作,刊發專家、評委、審核委員、獲獎者發言、評析等文章,以及相關專題報道,及時總結經驗,促進成果轉化。與新華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等合作,組織出版《中國新聞獎作品選》《中國新聞獎評選報告》以及新媒體展示手冊等,匯集獲獎作品,精心解析經驗,形成可保存、有價值、能借鑒的歷史資料。在中國記協“一網雙微”等平台上,突出重點亮點,集中推出專題,成體系發布獲獎作品海報、短視頻等全媒體解讀產品,以更加鮮活生動的方式,為新聞界提供易學易鑒的經驗。

三是以針對性深化工作效能。緊扣一線編輯記者所思所需所求,解疑釋惑,傳經送寶。為及時總結優秀新聞作品採寫制作經驗和規律,中國記協連續多年舉辦獲獎者研討活動,邀請評委、審核委員、獲獎者共同研究探討新聞輿論工作創新創優途徑,並為一線編輯記者講授有針對性有實效性的課程。同時創新機制,與中國記協記者大講堂、好記者講好故事、中國新媒體大會等品牌活動相結合,多種形式多個渠道推廣獲獎作品,促成更大范圍的一線編輯記者經驗共享,不斷提升業務能力水平。

6

中國新聞獎評選總有一些“空缺”的項目。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中國記協評獎辦負責人:中國新聞獎評選出現“空缺”是正常情況。從歷屆出現“空缺”的情況來看,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嚴格執行評選標准。在定評評委會評選時,候選作品未達到規定獲獎條件,即一等獎候選作品沒有達到實到評委的2/3贊成票,二、三等獎候選作品沒有超過實到評委的1/2贊成票,導致評委會評選結果出現空缺。這一情況是評委意見的真實反映,體現了評委對評選標准的從嚴把握,很難避免。

二是在評委會評選結果公示期間,有個別作品被舉報,經有關單位核查確有不宜獲獎情況,被撤銷獲獎資格。對這一情況,我會根據新聞界建議,在多方征求意見、充分論証的基礎上,逐步調整完善評選條件,同時,督促推薦單位報送單位強化審核把關責任,加大評選前審核把關力度,盡量避免問題作品參評和獲獎。

7

經中央批准,2018年首次設立媒體融合獎項,三年評出165件獲獎作品。這一獎項評選效果如何?

中國記協評獎辦負責人:3年來,中國新聞獎設立並持續優化媒體融合獎,就是要深入貫徹中央《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不斷深化規律性認識,守好方向之正,聚好融合之力,走好創新之路,抓好共融之舉,助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設立媒體融合獎項,不僅順應了全媒體時代下的傳播格局深刻變化,也反映了新聞事業發展對新聞信息採集加工、表現形式、創新能力、傳播效果等多個層面的新要求。在“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發展背景下,3年來,一批具有代表性、標志性、創新性的融媒體精品獲獎,充分展示了主流媒體進軍主陣地取得的突出成果,取得了增設媒體融合獎項的預期效果。總體來看,這些融媒精品呈現三方面亮點。

一是聚焦主題主線,內容創新創優。作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緊扣黨和國家領導人活動,凸顯新聞輿論工作重點。《習近平: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公仆之路》《鼓嶺!鼓嶺!》等,豐富呈現習近平總書記的大國領袖風范和人民情懷﹔《點贊十九大,中國強起來》《“中國一分鐘”系列微視頻》《新中國密碼:15665,611612!》等,聚焦黨的十九大、改革開放四十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重大主題,精心創作,成為當年爆款刷屏之作﹔《長幅互動連環畫丨天渠:遵義老村支書黃大發36年引水修渠記》《臊子書記》《十八洞村龍金彪的Vlog丨脫貧之后》等,聚焦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切口小巧,內容鮮活,以優質內容贏得各方好評。

二是突出互動傳播,增強核心優勢。3年來,媒體融合獎作品展現出多平台多渠道加強互動傳播的特點,注重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人民日報客戶端《“中國24小時”系列微視頻》、新華社客戶端《父親 我們 時代》、央視新聞客戶端《習近平看望“快遞小哥”》、廣西日報客戶端《柳州融水突圍記|廣西日報記者“失聯”數十小時,在穿越40處塌方后發回災區最新畫面!》、浙江新聞客戶端《直擊7 5泰國普吉游船傾覆事故現場 救援仍在進行》等,體現出傳統媒體以內容建設為根本、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增強全媒體核心優勢,形成新平台核心競爭力。

三是注重技術賦能,深化用戶意識。在加快內容建設基礎之上的技術賦能,成為新媒體發展的利器。3年來,獲獎作品在堅持優質內容的同時,融入新技術新手段,包括短視頻、H5、移動直播、VR、AR、人工智能、AI剪輯、三維特效、數字可視化等,持續擴展融合、可視、交互、移動、垂直、場景等產品體驗,更重視更貼近用戶需求。如《“軍裝照”H5》《幸福照相館》《央廣主播的朋友圈》《2019對話1949:時代變了 初心未變》等,圍繞主題主線,綜合運用新媒體技術,成為現象級“刷屏”產品,給受眾強烈的沉浸感。

8

從媒體融合獎項評選角度看,如何改進和提高融合報道的質量?

中國記協評獎辦負責人:我們建議,主流媒體從三個方面繼續加強和改進媒體融合報道。一是堅守新聞真實。新聞是歷史的底稿,不宜為追求“好看”、形式創新,用藝術手法展現新聞場景。二是尊重新聞規律。中國新聞獎作為面向優秀新聞作品的最高獎,堅持新聞性、尊重新聞規律是中國新聞獎評選的基本要求。媒體融合作品在重策劃、重呈現、重互動的同時,必須關注、凸顯新聞作品的“硬核”——新聞性、新聞價值。三是堅持技術服從內容需要。內容是根本,形式是服務於內容的外在表現技巧。媒體融合作品要應用新技術,用好5G、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革命成果,但同時要避免為創新而“炫技”。

9

2020年第30屆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做了較大調整。這些調整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中國記協評獎辦負責人: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集中體現主流新聞媒體新聞輿論工作的創新成果。在當前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一項基本框架搭建於30年前的評獎活動,中國新聞獎的獎項設置、評選標准、評選條件等各方面均需不斷與時俱進,及時對接當前主流媒體的最新實踐成果。

2020年,我會在連續多年調研、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對評選辦法進行了較大調整,在文件體例、評選范圍、評選項目、評選標准等10余個方面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努力使評選進一步貼近新聞工作實際。其中,多項修改體現了對主流媒體深度融合的支持和引導。例如,探索打通過去按照新聞機構、媒介形態、傳播渠道分別設置評選項目的做法,以文字消息、文字評論項目為試點,向網絡媒體、移動媒體放開參評。把新聞漫畫、新聞攝影項目的評選范圍擴大到移動媒體。突出短視頻新聞的新聞性,分設短視頻現場新聞、短視頻專題報道兩個獎項。前者時長不超過3分鐘,主要評選直擊新聞現場的短視頻報道,引導新媒體多創作現場感強、時效性強、簡明扼要的視頻新聞作品﹔后者時長不超過8分鐘,主要評選圍繞新聞事件和人物創作較深入的專題短視頻報道,引導新媒體制作主題鮮明、內容深入的視頻新聞作品。調整后,移動媒體作品可參評的項目增至最多。

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對主流媒體深度融合新進展新變化的關注,及時跟進媒體深度融合下的新聞輿論工作新實踐新成果,調整優化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有關內容,進一步強化新聞評獎的導向引領作用。

10

30而立!如何理解中國新聞獎30年這個重要節點和嶄新起點?

中國記協評獎辦負責人:三十而立。作為黨領導下的新聞輿論工作組成部分,30年來,中國新聞獎評選始終堅持服務我國新聞輿論工作的創新變革、持續進步和長遠發展,在評選優秀新聞作品樹立新聞界可學可鑒榜樣的基礎上,致力於團結和激勵廣大新聞工作者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新聞工作黨性原則,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新聞志向、工作取向﹔30年來,中國新聞獎評選在不斷征求意見、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已經形成了一套規則比較明確、制度比較完備、機制比較科學、程序比較清晰的評獎體系,契合中國實際,彰顯中國特色﹔30年來,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尊重新聞規律和傳播規律,確保公平公正、風清氣正,經得起歷史檢驗。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大關注新聞輿論工作新實踐新成果,及時跟進媒體深度融合新進展新變化,進一步完善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不斷強化新聞評獎導向引領作用,鼓勵新聞工作者守正創新做好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作出更大貢獻。(本文版權歸中國記協所有,轉發請注明來源為“中國記協”微信公眾號)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