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知識付費因疫情再度起飛 碎片化學習含金量幾何?

2021年01月18日07:07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碎片化學習含金量幾何?

吃早餐的時候刷知乎鹽選專欄,開車路上聽APP的薛兆豐經濟學課程,健身房跑步要打開喜馬拉雅的古典音樂講座……

2020年,一場疫情讓足不出戶的人們增加了對內容付費的意願。“電視機一年不開,省了機頂盒的費用,但手機APP各種付費課程的錢,加起來小三千了。”白領小袁盤點了自己去年的花銷,知識付費已經與健身投入不相上下。隨著智能手機深度侵佔現代人的生活,年輕人的學習方式也越來越碎片化,這讓知識變現迎來黃金期。只是,付費內容到底含金量如何,考驗著人們持續買單的信心。

知乎十年付費用戶超250萬

在近期舉辦的2021新知青年大會上,知乎創始人、CEO周源亮出知乎在知識付費上的成績單:知乎月活躍付費用戶數已超過250萬,形成了集音視頻課程、電子書、期刊雜志、論文庫、鹽選專欄的高價值付費內容庫,總內容數超過300萬。

“知乎不再是刻板印象裡的專業領域解答,它還有了視頻、直播,甚至網文小說。”最近,小袁就迷上了在知乎讀小說。

老梁是一位重度知乎用戶,從購買智能手機開始,這個藍色圖標的APP就一直停留在他手機第一頁的位置。“社交平台多如星辰,但每每遇到重大事件,還是會到知乎打卡,在這裡瀏覽觀點、分享見解。”

時間回到2011年,知乎以邀請碼方式邀請一些在某領域具備專業素養的人注冊,包括李開復、馬化騰、王小川等。直到2013年,知乎才開始面向公眾開放注冊,用戶隨即實現飛漲,2018年用戶規模已突破2.2億。

而知乎也經歷了變化,商業化是繞不開的生存話題。2016年,知識付費概念興起,天然契合知乎屬性。於是,知乎先后推出了知乎Live、值乎、會員體系“鹽選計劃”等,讓創作者能夠更體面地實現內容變現。此外,知乎還在不斷拓展邊界,發力短視頻、直播、網文等多個領域。

疫情后泛知識付費流行

2020年年初,一場疫情讓足不出戶的人們增加了對內容付費的意願,知識付費再度起飛。

靠著撰寫文章月入兩萬元的知乎創作者陳舞雩回憶去年年初那段日子:“盡管我發文的頻次還不如以前,但月收入卻首次沖到了兩萬元以上,此后也基本保持了這樣的月收入。”

記者注意到,隨著知乎、喜馬拉雅等平台不斷拓展邊界,泛知識付費風起,吸引了更多元的受眾。根據艾媒咨詢預估,2020年知識付費行業規模將突破392億元,同比增長41%。

但知識付費的再次流行也與早些年不同。“前兩年被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洗腦,買了一堆課程,但很難真正學下來。”市民張元感嘆,如今,她更願意為興趣付費,目的性沒那麼強。“主要是一些科普性的講座,也可能就是一些觀點性強的文章,或者是連載的文學作品。”

在知乎上,越來越多元化的內容也成為泛知識付費的寫照。除了音視頻課程、電子書、期刊雜志、論文庫,知乎上還有了網文。作者七月荔的20萬字作品《洗鉛華:惡毒女配生存路》在去年上線鹽選專欄后,不到一個月就獲得了近40萬元收入。

而同樣瞄准泛知識付費的還包括喜馬拉雅等平台。去年,除各類課程外,喜馬拉雅內容品類更多元,新增內容包括二次元、游戲、萌系等娛樂內容,以及演講、科學史等個人提升內容。此外,平台還推出了針對女性用戶的成長、戀愛、美容養生等相關內容。

知識付費比拼內容含金量

忙裡偷閑為泛知識付費的人越來越多,但知識的特點卻是:不是買了就等於會了。

85后曾琳前兩年熱衷於給自己買英語、財經等提升課程。“感覺身邊人都在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我也不能落后。”但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碎片化學習”,曾琳卻發現自己好像並沒有學到太多。“一些課程質量不高,學不到一半就放棄了。即便有好的內容,利用碎片化時間學,專注度不夠,效果其實有些事倍功半。”

越來越多像曾琳這樣曾經焦慮的知識付費用戶開始審視自己,付費行為也變得謹慎。正因如此,盡管疫情帶動了知識付費的二次起飛,但仍有知識付費平台倒下。近日,字節跳動豪擲20億元補貼的“悟空問答”就宣布將於2月3日停止運營。一周前,字節跳動旗下另一款知識付費產品“好好學習”也宣布將於1月20日停止運營。

易觀近日發布的《2020年音頻泛知識付費市場分析報告》認為,2020年疫情讓人們對在線學習、自我提升需求增長,知識付費再度起飛,但內容含金量是知識付費領域的關鍵,同時也需要聚焦細分用戶群體。而對於用戶而言,對付費課程、音視頻的內容價值要有判斷力,不要被質量不高的知識付費“割韭菜”。(記者 趙語涵)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