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知萬裡徐徐來——《新知文庫》百種圖書誕生記

2021年01月23日07:4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知萬裡徐徐來

編者按

截至目前,《新知文庫》出版逾一百種了。一個大文庫,出版書籍的數量追上了一個百年大黨的年齡,似乎也有了一些說道的理由。於是,光明悅讀約請文庫的主持人,寫就一篇文章,回憶這類文庫如何隨著改革開放誕生,如何走入新的世紀,又如何在當下不忘出發時的初心,為中華文化融匯新知出一些力。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三聯書店,我至今仍在這裡。

我應聘的時候,做書做了很久的前輩們,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招你來三聯,就是做新知文庫的。”於是我的職業生涯,在此刻定格。

我成了“阿甘”,潦草的面容后有了人影從

我當時於三聯的吸引力,大概在於我駁雜的學科背景,我先后學過物理、中文和科學史,曾分別打算做科學家、文學家和學者,均未遂,於是就跑來應聘編輯,大概編輯的肚兒要像“雜貨鋪”才好。我是三聯很少見的理科生,口口聲聲喜歡“講理”,翻譯也還不錯,對各種怪力亂神的題目頗感興趣。

在我成為新知編輯室小跟班的那一年,如今這版新知文庫開始面市。當時兩位主要負責老師名字都帶一個“華”字,但出至二十余種時,“華與華”先后退休。隨即大家興趣不在這裡,編輯室也被社裡的改革大潮沖散。於是基本隻剩下我自己,憑著自己的理解和興趣,隻問耕耘不問收獲地做了下來。

人生就像是一場長跑,做書也是。第一圈下來,你會發現自己遇到了“極點”,但一旦克服了那個青黃不接的時刻,力量便會源源不斷展現出來。最后,我發現自己居然成了領跑的“阿甘”,在潦草的面容后,終於有人影從。如今,新知文庫已經出到了135種,儼然成為三聯書店近90年來,規模最大的叢書。

新知文庫的存在是低調的,在書籍出版到100種之前,我從未花錢做過專門的營銷活動,但它同時也是張揚的,它之所以憑借口碑受到大量讀者的歡迎,就在於它契合了時代的精神,而這正是三聯一貫的傳統。

它是新知識,也是新知己

1978年國門甫開,大家對新知識如飢似渴。三聯書店隨后推出了一套介紹國外文化和知識的新知文庫,受到大眾喜愛,在20世紀80、90年代的知識普及大潮中,功勞匪淺。10年后的1996年,知識普及已經完成,互聯網和信息時代悄然到來,科學的力量開始顯現,三聯書店又推出一套“科學人文”叢書,取得了不俗的口碑。在此之后稍晚誕生的“三思文庫”“第一推動”“哲人石”等叢書,均可以稱為科學人文叢書,三聯可以說取了一個很恰當的名字,並佔盡先機。又過了10年,國內對科學逐漸轉向了反思的態度,人們開始審視價值觀念的多元性。在這種環境下,三聯作出重大決定:“放棄科學人文,重辟新知文庫。”於是那套被遺忘了很久的叢書,得以以全新的面貌和理念,重見天日。

事實上,新版新知文庫在整體風格上,成為了老版新知文庫和科學人文叢書的結合。前者偏重人文科學,后者偏重自然科學,新版從選題上二者兼有,而敘事風格上更接近后者。對比“科學人文”時代和新版“新知文庫”時代可以看出:前者更注重對科學發展的反思和對科學精神的崇尚﹔而后者更注重新知識、冷知識與跨學科的融合,更注重趣味性、可讀性與視野的前瞻性,其選題范圍也重新拓展到社會科學領域。這種潮流的變遷,其實與科技大趨勢和社會大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

此外,比起“科學”加“人文”的大帽子,“新知”的名字更具有親合力,它可以既是新知識,也是新知己。而讀它的樂趣就像是屈原在《九歌·少司命》所說的:“樂莫樂兮新相知”。當然,我們也存了希望,盼望讀者能通過知識的演進領悟其理性精神,通過問題的索解學習其治學門徑。但是,我們不再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灌輸,而是希望一切能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我曾經集了唐人的詩句來描述新知文庫:“積學多深材,新知萬裡來。休閑倘有素,不應老塵埃。”這四句詩分別出自孟郊、辨才和尚、張九齡、王昌齡之口,概括起譯介而來的新知文庫,自覺十分貼切。

這種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有趣味的結合,再加上穩定有序的外觀,就成為叢書生命力的保証。在遠遠無法比擬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版業黃金時代的今天,在大品種叢書中能夠一次又一次加印的,已成為珍稀物種。畢竟,生存才是第一要務,存續了,才有資格談得上打扮,談得上引領。

讀者是“吃瓜群眾”,編輯要做好“瓜農”

三聯的這種選擇最終起到了一定的引領作用,百道網的誕生時間雖然不長,但已經是國內最知名、最專業的書業同人網站,它把圖書的發布和評選分為幾大類,最初有一類叫作科技,但是前幾年突然棄用,而將新知列為八大類別之一,其總編輯在網站上的答讀者問中宣稱:“新知的得名,是借鑒了三聯人的智慧。”翻翻這幾年的目錄,會發現此類書的出版已如雨后春筍,蔚為壯觀,很多出版社也開始大舉開拓這一領域。如今這些被統稱為新知類的圖書,從書名來看,又可謂被三聯佔得了先機。

“華與華”之后,我對叢書取得了更多的話語權,也對叢書的規劃做了一些總結。我將新知文庫的選材旨趣概括為“新興話題、傳奇故事和普遍感興趣的專門史”。具體來說,我希望是專著,不是文集,而且一個細分領域隻選一種,比如有了一本講某個話題的,再有類似的,哪怕寫得更好也不會再收,因此我們選擇品種時就會慎重。比如我覺得“破窗效應”是一個很好的話題,於是在英文的亞馬遜網站上搜索,發現有很多闡釋性的著作,我就專門挑了這一理論奠基人的作品來引進,就像《路西法效應》一樣,優先推薦本人寫的著作。在選擇引進的書籍時,字數也有一番講究。如今看到外文書的推薦,我會本能地先看看頁數,一般沒有三四百頁問題講不透,而一二百頁的書,往往字大行疏,實際字數則呈指數遞減,遠遠不足宣稱的一半。

相對於知識本身,我更欣賞的是想象力。在一百余種已出版的書籍中,我有很多心頭肉,但最喜歡的還是許靖華的《氣候創造歷史》,此書縱橫捭闔,天馬行空。許老師此前在三聯出版過幾本書,也算是三聯的老作者。這本書的觀點正確與否或許不是最重要的,但它的確啟迪思維,讓我們宏觀認識在氣候科學之下的大歷史,原來一切背后竟有諸般原因,有點動態的地理決定論的意味,這本書也受到了北師大田鬆老師的大力推薦。

談到新知文庫的外貌,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是醒目的編號系統。近幾年來有一個熱門詞語叫“吃瓜群眾”,我覺得編輯就像是瓜農,讀者則是吃瓜的群眾,我這麼說並無不敬,只是想說,能夠順藤摸瓜,真是方便大家。有了編號的書單,讀者還可以很方便地“盤庫”和“追尾”,盤點缺什麼,追蹤新出了什麼。因為網上的書不齊,我們郵購部經常有讀者找上門來希望配齊書。

二是鮮明的辨識度。這套叢書的封面由頗負盛名的書衣設計家陸智昌設計,既擁有特征鮮明的模板,又留有后來美編發揮的空間。在書展或者書市上,新知文庫的圖書鋪陳開來,就像是整齊的士兵等待讀者的檢閱。

最后我想,圖書是一種個性化很強的產品,我們歡迎在各個環節體現出來的別出心裁的設計,但如果有一條標准化的生產流水線,無疑將為讀者的挑選和編輯的營銷節約大量的時間,並能把節約的相應成本都回饋給讀者,新知文庫無疑是這種流水線的有益嘗試。

(作者:徐國強,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文化出版分社社長)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