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舊報紙記錄時代征程
——尋訪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寧波余姚四明山腹地橫坎頭村,碧水青山間掩映著一處500多平方米的清代木結構民居。這裡便是抗日期間浙東區黨委工作地舊址。
日前,記者踏著鵝卵石鋪砌的小道走進舊址,時光仿佛倒流回80年前。戰斗在這裡的先驅們,為了抗擊日寇、保家衛國奮斗不已。
在舊址紀念館的櫥窗裡,珍藏著一份出版於1944年12月4日的《新浙東報》。報紙已經發黃、布滿褶皺,但它承載著時代的使命,靜靜地向世人述說著那段戰火紛飛的艱難歲月。
皖南事變后,中共華中局決定成立浙東區黨委。1943年8月,中共浙東區委與三北游擊司令部進駐余姚橫坎頭村和梁弄鎮,逐步形成了以四明山為根基,梁弄為軍事指揮中心的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
以余姚梁弄為中心的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全國19塊抗日根據地之一,也是解放戰爭時期江南七大游擊區之一。在當時極其艱難的環境下,浙東的黨政軍各級領導和廣大軍民在這塊土地上,與敵人展開了英勇頑強的軍事斗爭,為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同時,浙東區黨委也開展了一系列諸如黨建、政權、法制、經濟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設工作。其中,1945年4月,為加強對敵經濟斗爭,浙東行政公署依據浙東各界臨時代表大會的決議,設立了浙東銀行並發行抗幣,作為浙東行政區的本位貨幣。
1943年,作為中共浙東區委的機關報,在浙東區黨委進駐橫坎頭后,《新浙東報》(前身為《事實簡訊》)社址也隨即遷至橫坎頭。
之后的兩年時間裡,《新浙東報》記錄了浙東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最高發行量曾達7000份。1945年10月1日,隨著部隊“北撤”,《新浙東報》休刊。
“《新浙東報》是當時浙東人民的精神食糧,更是黨與敵人進行斗爭的銳利武器,每一期報紙的出版對敵人來說都是沉重的打擊。”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的講解人員介紹說,在當時惡劣的環境下,為了確保報紙按時出版,印刷工們都是一手做工、一手拿槍,隨時保衛自己的工廠。
一份報紙,是時代的記錄,更是一面催人奮進的旗幟。眼下,橫坎頭村正打造全國鄉村振興樣板村,村民繼承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把發展紅色旅游、推動綠色經濟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
舊址不遠處,村內景觀草坪、停車場等幾個項目已在如火如荼地建設。
“一方面,我們對村景觀進行提升,著力發展紅色旅游,讓游客多起來,並讓他們的腳步慢下來、留下來﹔另一方面,我們依托四明山腹地的綠水青山發展綠色產業。”橫坎頭村黨委書記黃科威描繪著藍圖。
目前全村有休閑農業觀光採摘基地十余個,培育家庭農場20余家,每年觀光農業旅游收入超過1000萬元。
咬定青山不放鬆,腳踏實地加油干。曾經那個“橫看豎看看不到頭”的落后村庄已利用自身資源提升了“造血”功能。2020年,橫坎頭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年均增速13.5%以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能力增強,可支配收入超1000萬元。(記者 邵巧宏 賀元凱 共享聯盟余姚站 謝敏軍 姚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