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課教手機 就醫開“綠通” 全社會伸手助老人享智能生活
部分老年人不會使用智能設備,無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甚至在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2020年11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努力從政策層面打破技術隔閡,實現對老年人的人文關懷。如今,全社會都在幫助老人邁過“數字鴻溝”,為他們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
公益課教老人玩轉智能手機
“小曾,感謝你們為我們老年人上的這堂手機實用課,我終於會看抖音,會往微信朋友圈發美圖啦。我這‘老古董’也會用新科技了!”日前,朝陽區三源裡社區舉辦了一堂智慧助老“益起來”學用智能手機的公益課,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教老人學用智能手機。當69歲的劉鳳琴在授課老師曾韻珊的耐心幫助下,第一次學會用微信和女兒視頻通話時,老人高興得手舞足蹈,拉著老師的手不住地道謝。
同樣倍感快樂的還有71歲的王芳,她在課堂上學會了用手機購物和挂號。“孩子給我買了最新款的手機,功能非常多,可是他們工作忙、壓力大,沒有時間教我用,我也不想給他們添麻煩。”王芳說,手機有很多小程序挺方便,可總是不知道從哪裡入手,這次聽課以后感覺像是“捅破了那層窗戶紙”,以后各種軟件都可以自己摸索使用了。
智慧助老“益起來”學用智能手機公益活動已陸續在北京、山東等地開展,深受現場老人歡迎。主辦方中益老齡事業發展中心宣教部負責人孔文姍介紹,在教學過程中常常發現,許多老人學習使用智能手機時,會不斷自我否認。他們渴望學會使用智能手機,但因為不熟悉、學過的內容很快就忘記等原因,又會給自己心理暗示:我老了,智能手機是年輕人用的。
基於現實中老人們的種種困惑,在梳理老人不會用、不能用的智能手機常見問題后,去年9月,中心工作人員錄制了10期《教老年人“玩兒轉”智能手機》線上課程,課程內容涵蓋了手機基本應用、微信常用功能、智慧出行、生活繳費、預約挂號等方面。老人打開微信公眾號就可以一鍵收看,忘記也沒有關系,可以反復觀看學習。
今年,這項公益活動將繼續在北京市20多個社區開展活動,未來將持續面向全國。同時,將繼續豐富線上教學內容,讓助老課程應用到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還將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幫助更多老年人掌握使用智能手機的技術和方法,幫他們提高出行、就醫、消費、辦事等方面的能力。
醫療助老“直通車”幫助老人就醫
看病就診是很多老年人的剛性需求。在目前各大醫院都需要綠碼通行、非急診全面預約的要求下,對數字化服務流程不甚了解的老年患者怎樣得到及時和快捷的就診服務?
“這裡有專用的老年患者綠色通道,沒有智能手機出示健康碼也沒關系,直接在專用機器上測溫,刷身份証或者醫保卡就行。”家住朝陽區農光裡的王國慶今年71歲,身患多種疾病,每周都要到朝陽醫院檢查、取藥。得益於醫院提供“醫療助老”服務,老人說:“我對智能手機一竅不通,之前最憷的就是掃碼,現在是真方便了。”
相關資料顯示,朝陽醫院在疫情防控期間,每天約接待8000多名患者,其中超過30%都是老年患者。朝陽醫院門診部主任王明剛介紹:“除了通過開辟綠色通道和志願者人工服務,幫助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患者外,醫院還為不會使用人工智能預約挂號系統的60歲以上老年人保留了18號預約窗口,上午預約,最快可以當天下午就診。同時,一站式檢查預約中心也為老年患者的預約檢查安排好就診時間,並告知注意事項。”
社區醫院上門為高齡老年人服務
消除老人看病的“數字鴻溝”,不止在三甲綜合醫院得到非常有效的執行,在基層社區醫院,高齡老年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家庭醫生團隊的服務。
東城區東花市南裡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家庭醫生團隊,一大早就來到南裡東區居民章殿鵬家中,為89歲的他進行體檢及簡易智能評估,並對其居室內適老化設施的安裝和使用進行了解。據悉,家庭醫生團隊由全科大夫、護士、防保醫師等3人組成,每周為轄區42戶高齡、空巢老人提供兩到三次上門問診“一幫一”服務,每次一個小時左右。
這些“醫療助老”服務是對老人的關愛,也是相關政策的有力落實。為幫助老年人更好地邁過“數字鴻溝”,國家衛生健康委此前發布通知要求,作為轄區老年人健康的“守門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智能化改造過程中,要保留足量人工服務窗口,配備老年人就醫引導員,為老年人提供就醫指導服務,推廣“一站式”服務,讓老年人少跑腿﹔同時一些具備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還要按照有關規范積極向行動不便、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治療、慢病隨訪、康復、護理、安寧療護、健康指導及家庭病床等出診服務。家庭醫生團隊要引入二級以上醫院專科醫生,加強對老年綜合征、衰弱、失能、失智的評估與干預,開展多學科合作診療,完善老年人日常健康服務。
文/任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