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2021年新聞戰線“新春走基層”活動>>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

涼山一碗水村告別“一碗水”

2021年01月29日07:0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涼山一碗水村告別“一碗水”

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棉椏鎮一碗水村,村民曾把生活用水珍視為“生存用水”。

“生存用水”出自村子南側的一口小池子。20多年前以及更早的時候,村裡有五六十戶村民的飲用水全靠這口池子。用水高峰期時,池子底部的蓄水隻有一碗的量,“一碗水”的地名由此而來。

“這些水隻夠我們全村人的生存用。”一碗水村黨總支書記馬爾伙說,“在我們這兒,水比油珍貴。”1月27日下午,他帶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實地查看。

馬爾伙踏過一片干涸的玉米地,抬腳邁步的瞬間,揚起的塵土立刻被大涼山的風吹得不見了蹤影。他走到一處斜坡上,指著眼前的池子說:“喏,這就是‘一碗水’。”

池子直徑約有五六米,由於四周土地都很干旱,現在實際蓄水面並不大,以前作為飲用水源的時候則更小。

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后,當地老百姓如今的“生存用水”已經不再依靠“一碗水”了。池子早已棄用,沒人來取水,現在蓄水量比以前多了。

馬爾伙回憶說,由於出水太慢,村民常常需要排隊,有人為了避開高峰期,就在半夜甚至凌晨兩三點到“一碗水”去舀水。

家家戶戶都有用來背水的木桶,馬爾伙小時候也背過。出來放牛的時候,口渴了就跑到“一碗水”那兒用雙手捧水喝。

在“一碗水”隻夠生存的年代,洗澡、洗衣服平常就免談了,村民們隻有等到下雨的時候接點水來洗。地裡的農作物用水全靠天,天不下雨就隻能枯萎。

棉椏鎮所轄區域屬喀斯特地貌,“存不住水”。盡管氣象記錄顯示這裡全年的降水量在800-900mm,和很多干旱地區比起來並不算少,但雨一下來就很快滲到地下去了。

脫貧攻堅行動以來,解決農村飲水安全成為一項重點工程,當地想了很多辦法。

在村民沈志權家,記者看到了3種水:

第一種是自來水。沈家的院子裡安裝了一個自來水龍頭,修建在山上的蓄水池把山泉集中起來,通過管道送到家家戶戶,可以當做生活用水。

第二種水出自沈家屋后一隻可裝8噸水的不鏽鋼蓄水桶。下雨時,這個蓄水桶就把雨水存起來,用於日常洗衣、灌溉。

第三種是從淨水器流出來的飲用水。自來水經過這台設備淨化后,能達到直接飲用標准。

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的村民,沈志權在2016年脫貧,2017年至2020年是他們家的鞏固提升階段。無論是自來水設施的架設,還是蓄水桶和淨水器,都由當地政府免費安裝。

棉椏鎮黨委書記羅洪珊瑚說,當地通過儲水、打井、引山泉等方式,向天要水、向地要水、向山要水,來解決當地群眾世世代代面臨的飲水安全問題。

對村民來說,未來更值得期待。四川省水利廳綜合幫扶干部、鹽源縣水利局副局長馬進說,在國家扶貧資金的支持下,鹽源縣正在建設兩座水庫,為缺水地區提供更穩定的水源保障。這些水利工程建成后,將補上鹽源百姓在用水方面的剩余短板。

實際上,“一碗水”所在的行政村過去並不叫一碗水村,而叫狐狸洞村。2020年12月,狐狸洞村和臨近的塘泥灣村合並,在給新村取名字的時候,當地決定以這個更小的地名來命名。

“今天老百姓吃水的問題已經得到更好的保障,我們希望年輕人都能記住過去的苦日子,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棉椏鎮黨委書記羅洪珊瑚說。(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