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講文化故事,李子柒是個參考答案

劉文嘉
2021年02月04日06:5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講文化故事,李子柒是個參考答案

中國短視頻博主李子柒的海外粉絲量又創新高。2月2日吉尼斯世界紀錄官微發文宣布,李子柒以1410萬的YouTube訂閱量刷新了該視頻網站“中文頻道最多訂閱量”紀錄。

2019年12月,這位叫李子柒的女孩在互聯網上走紅。相關微信公眾號文章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達到了64000條,“李子柒”這三個字的組合迅速進入輸入法。人們追索她的信息發現,近幾年來,她在B站、微博、微信都有龐大粉絲群,在海外視頻網站上的粉絲數量一度與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不相上下。有意思的是,此次被刷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就是她半年前的數據。

隨后,她的名字反復在輿論場沉浮,她帶來的文化現象被多個角度討論,而且討論的質量明顯超出了一般性的公共討論。如果說一年多來有什麼變化,那就是最初關於她的視頻是否是“真實生活”的糾結逐漸消散了,對她背后團隊運作的質疑式微了。更關鍵的是,這種消失不是因為問題有了“是”或“不是”的答案,而是因為問題本身被取消了。

也就是說,隨著短視頻時代的降臨,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下線上生活方式的快速覆蓋,人們對短視頻意義上的“真實”有了新的認知。人們逐漸接受,移動社交中的博主、UP主、加V者背后,有著機構媒體一樣的嚴謹團隊,“意見”和“觀點”是充分考慮過目標讀者、數據判斷和IP形象后的推送。同樣的道理,短視頻風靡的原因,恰恰不是因為原生態的、粗糙的真實,而是經過精准鏡頭敘事的理想的真實。因為對普通人的生活元素進行了抽取和再次組合,它們像VR全景設備一樣,讓人們感受到了比肉眼所見更真實的“真”與震撼。

可以這樣概括短視頻的特征:非虛構和故事性。這兩個在傳統創作意義上矛盾的詞匯,恰好形成了短視頻的關鍵吸引力。在短視頻時代,講好文化故事、有效輸出文化,需要充分借助這樣的媒介特征。可以看看李子柒的文化美食視頻是如何運用這個特征的:

它們選取中國鄉村場景,長鏡頭展示主人公勞作景象,這是非虛構性﹔同時,它們編輯了鄉村的部分視覺元素,通過主人公的行為——修竹、採筍、釀酒、制衣等等,形成了一種建構性的田園敘事,這種敘事既不屬於哪個具體地方,甚至也不屬於哪個真實的時間。但恰恰是沒有具體地點,它構成了“家鄉”的印象﹔因為模糊了具體時間,它被受眾看成了中國鄉土文化生活的真實表達,而后者本來是分散在延展的歷史中的。

如同李子柒短視頻剛興起時主流評論所表達的,這是一種以民間方式傳遞中國文化的好方式。一年多后再來看,這種方式和其背后的短視頻媒介規律,也應該在講述文化故事、中國故事中充分運用起來,畢竟視覺傳播已經是不可逆的大勢。大主題短視頻往往失之於“急於講道理”,而這種“急”,既和短視頻特征中的“非虛構”沖突,也和故事性沖突,反而容易阻滯傳播。因此,越是講文化故事的短視頻創作,越要表達一種鬆弛的、生活的真實,需要從一定程度上拋卻目的性、克制表達欲,並從故事上琢磨。

單個創作之外,更基礎的是關注和鼓勵短視頻平台的優秀原創者。因為文化交流的立體化,在任何社會裡,都依賴於藝術語言的豐富、創作者的精神優裕。主流平台可以依據對方的興趣點和短視頻創作者建立聯結,擅長國風動畫的鼓勵其形式,喜歡二次元形式的鼓勵其選擇價值主題,倒不必求大求全、嚴絲合縫。互聯網時代萬物生長,自己“長”出來的創作者們,已經不自覺地率先摸索新媒介的特征,只是還來不及形成研究、進入知識。這個課題,留給了文化建構的思考者。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