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覺醒年代》力求真實再現 按1:1.2比例復建北大紅樓

2021年02月04日07:14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覺醒年代》按 1:1.2復建北大紅樓

“更精准一些、更生動一些、更豐滿一些、更立體一些。”導演張永新對《覺醒年代》這部劇的拍攝要求總結了四個“更”字。

六年磨一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電視劇展播劇目《覺醒年代》率先播出。在已播出的劇情中,真實的歷史還原、極致的美學呈現、深厚的文化傳承、史詩級精神高度以及觀眾的不俗口碑,更為該劇的品質提供了強有力的証明。作為拍攝該劇的領航者,導演張永新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拍一部能真正反映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作品,對我來說是挑戰也是突破”。

這是一個關於覺醒的故事,一百年前,一群熱血青年為民族振興拋洒熱血﹔一百年后,導演張永新帶領著另一群年輕人,追尋著覺醒者的腳步,開啟了新的征程……

細致入微

從建筑到制服紐扣

力求真實再現

從1915年《青年雜志》創刊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電視劇《覺醒年代》全景式展現百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制片人劉國華透露,劇中大到當時年代的建筑,小到制服上的金屬紐扣﹔大到院子中的棗樹,小到雜志社的紙張﹔大到外交部的陳設,小到劇中人物所用的牙刷牙粉,無論是大小還是材質,都力求真實再現,為了拍攝出最佳效果,北大紅樓建筑甚至按照1:1.2的比例復刻原版。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為在陰雨連綿的橫店還原老北京黃沙漫天的景象,劇組從河北專門運送沙土配備鼓風機,每場街頭的戲都力求還原北京故都景象。“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點滴的細節塑造凝聚成龐大的真實感,而真實感正是我們與觀眾建立信任的首要因素”,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做到絲絲精准,這是張永新對於全劇組工作的基本要求。

回望歷史,幀幀還原,細細考量。劇中除了還原真實歷史背景,同時也要符合歷史邏輯,比如蔡元培先生吃飯的鋁飯盒,劇中出現的鉛筆、暖水瓶、唱京戲的女旦等,盡管這些畫面隻有幾秒鐘甚至幾十幀,幾乎是一掃而過,但張永新依然要求劇組精益求精找到歷史邏輯性。

在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上,張永新還總結了兩個創作重點:第一,堂堂正正的宏大敘事﹔第二,認認真真塑造“人”。“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些事實實在在寫進了中國的歷史,我們要把它們講得堂堂正正”。關於人的塑造,張永新覺得就像“文學是人學”一樣,影視藝術的核心也是人的藝術,立體的人才能夠讓觀眾接受。張永新表示演員的神似大於形似,但是劇中的幾位主要演員都達到了形神兼備的效果。

拍攝手法

呈現極致東方美學

多維呈現電影質感

為使畫面呈現出極致的東方美學效果,《覺醒年代》劇組在敘事策略上多元創新,下足了功夫。作為視覺藝術的重要形式,版畫在革命戰爭年代對鼓舞軍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僅具有戰斗性,更具有革命性。張永新將版畫這一藝術運用到《覺醒年代》中,不僅在大的起承轉合的一些節點上,體現故事的敘事策略,更是內容方面的拓展,從視覺上到內容上多維度展現劇中人物的革命品格與斗爭精神。

“匠心詮釋人物,精心雕琢畫面”。制片人劉國華透露,劇組提出了這樣一個口號,即出現在畫面裡的每一個細節都要達到完美的要求。劇中會議眾多、局限性大是這部劇的拍攝難點,“既要避免枯燥,又要讓觀感達到舒服的狀態”。張永新導演放棄了省時省力的方法,盡最大努力讓鏡頭使用多元化角度,幾乎做到了360度無死角拍攝。盡管這意味著燈光量、演員的戲量、道具復原工作量要比常規意義上的拍法多兩倍以上,但多機位拍攝能全方位展現不同視角、不同人物的微觀表情和道具細節,影像上細節的豐富大大拓展會議上的拍攝空間。事實証明,張永新這一“笨”方法最終呈現出的效果不負眾望。

“兩千五百年不變的車轍如何去面對船堅炮利,隻有一條路——覺醒”。劇中還多處使用隱喻手法表達該劇主旨。《覺醒年代》1915年到1921年,是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雜糅的年代,這些碰撞體現在文化、服飾等方方面面——留辮子的,穿長袍馬褂的,穿西裝的,帶著鼻煙壺的……大街上的人林林總總,折射著那個時代的百態人生。不僅是人物,劇中在其他地方同樣設置了能夠傳達時代精神的意象。

多方支持

獲多部門鼎力支持

展現群體智慧

劉國華介紹說,《覺醒年代》從籌備到后期集結了多方力量共同完成這一史詩級別作品。這部戲自立項起便備受矚目,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靠前指導,北京市委宣傳部、安徽省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和安徽省廣播電視局提前數年組織策劃精心打造,中央電視台全程參與創作,為該劇的創作保駕護航。此外,該劇得到了魯迅博物館、國家文物局、外交系統等部門的鼎力支持,同時還邀請了中央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的專家、教授,小熱昏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上海京劇院藝術家等都為該劇的創作貢獻了不小力量。導演張永新“量體裁衣,穿針引線”,將群體智慧發揮到極致。在拍攝過程中劇組在藝術創作中以導演為核心,鑽研歷史,鑽研黨史,一個場景一句台詞甚至一個標點符號都仔細推敲。

“我們從紅樓出發,跨過長城,走到中共一大會址,又走到了嘉興紅船,應該說真實還原了准備建黨的整個歷程”。張永新表示,創作過程中壓力很大,但各方支持給劇組打了強心劑,也激活了他們的創作欲望。“就是因為難,所以我們才有辦法把它塑造得更精准一些、更生動一些、更豐滿一些、更立體一些”。這是張永新對劇組全員的要求,也是他創作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的准則。(記者 祖薇薇)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