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2021年新聞戰線“新春走基層”活動

【新春走基層】“夫妻雙雙把家還”新說

陳浩
2021年02月10日14:32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夫妻雙雙把家還”新說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綻笑顏。隨手摘下花一朵,我與娘子戴發間……”這首曲子,對戲曲稍有了解的人都不會陌生,它是黃梅戲經典曲目《夫妻雙雙把家還》中的一段。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也叫“夫妻雙雙把家還”。

  故事發生在黃梅戲廣為流傳的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但主人公不是董永和七仙女,而是陳江和他的妻子劉明麗。這不,春節臨近,在江西鷹潭做包子生意的小夫妻倆,帶上兩個兒子,置上年貨,雙雙把家還。

  臘月二十四,記者在懷寧縣江鎮鎮見到了陳江,他和母親正忙著收拾老宅。小兒子才7個月大,妻子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照顧小家伙身上。偶有親戚串門,陳江很是熱情,泡好紅茶、擺上瓜子和糖,端出熱騰騰的鹵蛋,再操著地道的家鄉話,與客人聊上兩句。離家打拼十余年,他的鄉音不曾改變。

  搬進新屋,陳江一家四口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受訪者供圖

  說起江鎮,或許知名度不高。但江鎮人做的包子,很多人都吃過。明清時期,江鎮是重要的水陸碼頭。往來的客商,使當地形成了喜食面點、擅做面食的傳統。

  上世紀90年代,在最早一批能人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江鎮人背井離鄉,在大江南北開起了包子鋪。當下,被譽為“中國面點師之鄉”的江鎮,有超過2萬人在外從事面點行業。其中,又以“夫妻檔”開店的居多。

  話歸正題。

  2008年,當過兵、干過聯防的陳江帶著妻子,踏上家人走過的“老路”,來到300公裡開外的鷹潭,做起包子生意。之所以選擇做包子,一方面,是因為不少親戚都是干這行的,自己也曾在表叔家的包子鋪學過手藝,容易上手。另一方面,開包子鋪,技術門檻相對較低,投入也不大,適合白手起家。

  話說兩邊。這一行的苦,也非一般人能吃的。

  早些年,包子鋪全靠小兩口打理。鋪子開在工業園區,一般早上5點就有顧客,小兩口2點就得起床忙活。夏天尚能忍受,冬天,隻能用“折磨人”來形容。

  上午9點之前,是就餐高峰期,兩人一刻不歇,甚至連水都不喝,因為怕上廁所。到了中午,簡單休息一會兒后,就得上菜場買菜、和餡,供第二天使用。

  為了多一點收入,包子鋪全天營業,除了各種餡的包子和饅頭,還有豆漿和稀飯。晚上7點,顧客慢慢變少。簡單打掃一番后,小兩口趕緊回到附近的出租屋,8點之前准時睡覺。“不然,第二天哪能起來?”

  陳江告訴記者,這點苦其實不算什麼。剛到鷹潭那會兒,為了等到自己心儀的鋪位,他和妻子擺攤賣小籠包,一干就是半年。為了維持生計,風吹日晒雨淋,都沒能阻擋他們出攤。講起這些,他一臉平靜,仿佛在說別人家的事兒。

  好在,付出總有回報。多年打拼,陳江的“小口福”包子鋪慢慢有了口碑,甚至一些單位食堂、高速服務區都上他這採購包子。每天,他家賣出的包子都在2000個以上。前兩年,實在應付不過來的陳江把自家姨父和另一位老鄉請來幫忙。“有了他們幫襯,現在每天能多睡兩小時。”陳江打趣道。

  陳江家的老宅,院子裡停放著新提的轎車。人民網 張俊攝

  回報還體現在生活的改善上。這些年,小兩口在鷹潭和安慶買了房,還先后換了3部車。兩天前的臘月二十二,一家四口迎來了喬遷之喜,搬進了安慶的新屋。講到以后的打算,陳江說,趁年輕再多打拼兩年,等攢下些錢了就回老家,做些小買賣。

  過年在家還會做包子嗎?聽到記者這麼問,陳江連連擺手。“一年到頭做包子,不趁過年好好歇歇?”他說,有時候,做包子做煩了,還會抱怨:“到底是誰發明了包子?”

  不過,玩笑歸玩笑。和往年一樣,和父母親友團聚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他計劃著,過完元宵節,就回鷹潭,奮斗新的一年。

(責編:楊虞波羅、連品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