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 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

2023年04月24日11: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新華社副社長、黨組成員 趙 承

  光明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 王慧敏

  經濟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 鄭慶東

  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 譚作鈞

  中央廣電總台編務會議成員兼總經理室總經理 彭健明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少將副主任 武天敏

  微博CEO 王高飛

  “明叔雜談”賬號負責人 明金維

  強化政治引領  堅持守正創新

  新華社副社長、黨組成員 趙 承

  推進網絡媒體事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正確政治方向指引。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指針,把牢政治方向、輿論導向,讓黨的創新理論的思想旗幟始終在互聯網高高飄揚,讓黨的聲音始終成為網絡空間最強音。

  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是黨的宗旨的體現。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了解民意、反映民意﹔要守正創新,在視角上平等交流、態度上平易近人、表達上說家常話、內容上講關切事,讓主旋律、正能量在潛移默化中入腦入心。

  新一輪信息革命深入發展,技術發揮著支撐性、引領性作用。要順應技術變革大勢,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手段融入策採編發全流程各環節,加快建設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讓網絡內容始終與新時代發展大勢同向而行,與先進技術相融共生。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需要更加重視用中華優秀文化滋養網絡空間,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向美的網絡文化。需要更好滿足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努力創作更多浸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有文化底蘊的網絡產品。

  我們在善用信息化技術之利的同時,必須重視安全防范,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把牢政治方向,把好時度效,將嚴細深實作風貫穿各環節、各崗位,確保安全有序運行。

  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重鎮,新華社正朝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努力建成國際一流新型全媒體機構”目標任務昂揚奮進,以實際行動為推進網絡傳播創新、壯大網上主流輿論貢獻力量。

  

  打造“沾泥土”“帶露珠”的全媒體產品

  光明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 王慧敏

  面對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擴大主流價值版圖,急需穩如泰山的“定盤星”。誰能擔當“定盤星”的角色?答案隻能是主流媒體。主流媒體,是群眾心目中引領思想、正本清源的標尺。

  全媒體時代,如何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

  第一,“全媒體”需形成“全矩陣”。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不只是越“全”越好、越“大”越好、越“新”越好,技術與內容契合,方能相得益彰。將“全媒體”進化為“全矩陣”,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不失為一條佳徑。

  第二,“大流量”要邁向“高質量”。無論傳播形式如何嬗變,公眾對有思想、有溫度、有深度作品的追求是永恆的,全媒體時代更要咬定“內容為王”。咬定“內容為王”,需要突出特色優勢、創新話語體系、切實深入群眾。光明日報提出“秉持客觀理性、強化思想內涵、注重文化傳承、關心學人吁求、引領社會風尚”的報道思路,提倡文氣、清雅氣、書卷氣﹔反對俗氣、八股氣、粗鄙氣,闡釋中央精神,抒發群眾心聲,凝聚發展共識。

  第三,“主力軍”須挺進“主戰場”。網絡空間,不獨是人們生產生活的空間,也是國家凝聚共識的空間。倡導人人練就“十八般武藝”:通過媒體融合,敦促記者博採眾長、提升能力﹔營造調查研究之風:要求將“不到現場不寫稿”當作鐵律,打造“沾泥土”“帶露珠”的全媒體產品﹔強化精品意識:力求每一次策劃、每一篇文章都經得起網民“咂摸”,每一個視頻、每一張圖片,都體現“工匠精神”。

  

  講好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故事

  經濟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  鄭慶東

  今年1月1日,在經濟日報創刊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發來賀信,希望經濟日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創新經濟報道理念和方式,加快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講好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故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字字千鈞,為我們做好宣傳工作和媒體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當前,經濟日報社正在加快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當好經濟報道領域壓艙石,以融合力、創新力、整合力放大主流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第一,牢牢把握新征程上宣傳輿論工作的政治根基,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經濟日報始終捍衛“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用心用情做好核心報道。

  第二,牢牢把握全媒體格局下深度融合的痛點難點,改革體制機制再造採編流程。優化機構設置,是難點也是重點﹔改革體制機制,努力打通深度融合堵點,是關口也是突破口。

  第三,牢牢把握新形勢下意識形態工作的正確導向,發揮評論優勢傳遞正能量。面向新媒體時代的經濟輿論場,我們堅持“減量化改革、高質量發展”理念,既掌握經濟信息的第一發布權,也掌握第一解釋權,發揮評論力量,引導社會預期。

  第四,牢牢把握“開門辦報”傳統,“借船出海、借梯登高”擴大輿論引導力。新時期要建設全媒體傳播格局,壯大主流輿論場,網絡媒體應秉承平台思維,集聚各方優勢,形成最大合力,才能實現社會效應、宣傳效應最大化。

  

  為營造良好網絡生態貢獻國企力量

  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 譚作鈞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國有企業是經濟建設的“國家隊”,主流媒體是輿論宣傳的“國家隊”。國有企業將進一步加強與主流媒體的深度合作,在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一是發揮國企優勢,為網絡媒體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國有企業將積極適應網絡媒體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衛星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應用,加快布局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以優質通信技術助力網絡媒體融合化、智慧化發展,實現網絡媒體全產業鏈升級。

  二是加強企媒聯動,為營造良好網絡生態貢獻國企力量。媒體工作的焦點正在由“信息傳播”“觀點傳播”向更深層次的“認知建構”和“情感引導”轉變。國資國企將持續深化對媒體融合發展的系統性認識,發揮好信源優勢,助力優質內容創作傳播,積極發揮政務媒體矩陣優勢,持續推動宣傳話語體系向著“多元”“親民”方向變革,構建更具蓬勃活力的輿論生態。

  三是講好國企故事,激發奮進信心力量。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生動實踐,蘊含著講好中國經濟故事的豐富題材,可以成為提振信心的新聞來源。歡迎媒體朋友們到國企採訪,生動講述大工程、大裝備、重大科技成果背后的故事,深入報道國資國企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鮮活實踐,讓中國經濟的好聲音越來越洪亮,讓輿論場充滿更多正能量。

  

  守正創新深化媒體融合傳播

  中央廣電總台編務會議成員兼總經理室總經理  彭健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引領我國網信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近年來,中央廣電總台以“大象也要學會跳街舞”的精神風貌,深化媒體融合傳播,取得豐碩成果。

  台網並重、先網后台、移動優先。在鞏固廣播電視傳統優勢基礎上,總台把更多優質內容、技術人才、項目資金向互聯網、移動端傾斜,打造自主可控、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新媒體平台。針對平台不同定位,設計差異化、區隔化發展路徑,驅動平台取得跨越式發展。

  守正創新,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總台“央視頻”攜手多部委發起“春暖花開 國聘行動”,架起企業和求職者間的橋梁,承擔起主流媒體社會責任。此外,近年來總台經營創收實現歷史新高,新媒體創收更是呈倍數增長,其中的法寶就是守正創新。

  立足問題導向,抓住問題根源。建好網絡生態、整治網絡亂象,要從人性角度出發,尋求治本之道。要把握管理分寸,精准研判問題,制定配套規則,建立准入退出和處罰機制。央視網推出的“融媒智控”,就將視頻審核權威知識圖譜和智能算法技術相融合,助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讓我們更加緊密攜手,共營良好網絡生態,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加快塑造軍事主流輿論新格局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少將副主任 武天敏

  5年前,在新一輪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浪潮中,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組建成立。為更好建設現代軍事全媒體傳播體系,我們堅持以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時作出的“堅持軍報姓黨、堅持強軍為本、堅持創新為要”重要指示精神為遵循,始終堅持“軍媒姓黨為軍”,強力推動“軍媒融合創新”,在緊跟時代發展、緊跟強國建設、緊跟強軍實踐中,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定不移傳播黨中央和中央軍委聲音,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5年來,我們在學深悟透習主席提出的“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上下功夫,依托先進的網絡技術、傳播技術、通信技術、智能技術,打造全新的軍事媒體融合生產工具,充分解放和發展融合傳播生產力。2021年5月,加快推進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方案印發﹔2021年7月,“中國軍號”移動旗艦傳播平台和“軍媒智雲”一體化融合生產系統立項建設。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聚力統籌推進有關工作,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事業進入嶄新階段。

  通過創造新型融合生產工具,軍事輿論宣傳的內容建設、機制建設、隊伍建設發生了可喜變化。5年來,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合策劃推出重點新聞產品9萬多件,全媒體覆蓋用戶總數超過2億人,涌現出《那一天,習主席和我們一起站崗》等一批精品力作。隨著“軍媒智雲”和“中國軍號”的全面建成,中國軍事主流輿論新格局將會更加清晰地呈現在大眾面前。

  

  用好社交媒體弘揚正能量

  微博CEO  王高飛

  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已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陣地,也為新聞媒體轉型融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經過10年歷程,中國的媒體融合取得了顯著成就,正在向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轉變。在媒體融合上取得的效果與國際其他社交媒體相比,是卓有成效的,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可供借鑒的中國經驗,也為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提供了強力支撐。

  訂閱用戶作為新聞媒體沉澱的社交資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聞媒體的輿論影響力。中國傳統媒體在社交媒體平台獲得的用戶積澱、傳播數據與相應的社會影響力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在平台和媒體的深度合作下,國內頭部媒體在微博的總粉絲數已超過140億,頭部媒體2022年在微博的總發博量有898萬條,總互動數32億,總視頻播放量2173億,形成的媒體融合新態勢,為世界提供了媒體融合發展與網絡綜合治理的中國經驗。

  10多年以來,微博的媒體融合方式已經從以往簡單發布內容的融合,發展為策劃、發布、互動、營銷等全鏈條融合。如今,媒體融合進入下半場,微博也在探索新路徑。今年4月,微博熱搜上線暖新聞機制,每天在熱搜榜推薦社會正能量暖心話題,讓更多正能量社會熱點成為平台主流。

  雖然我們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媒體融合發展基礎,仍應當提升媒體在社會熱點事件中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未來,微博將持續加強與媒體的合作,更好地發揮政務賬號和媒體賬號的協同作用,把廣大網民更好凝聚在黨的周圍,弘揚正能量。

  

  自媒體也要自覺講好中國故事

  “明叔雜談”賬號負責人 明金維

  我們身處一個技術和媒體都在發生巨變的時代。在新的傳播格局下,傳統媒體、機構媒體和自媒體等,在講好中國故事方面都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

  自媒體要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做到“不忘初心”。“初心”是所有自媒體人必須扣好的第一顆紐扣,隻有“不忘初心”,在思考每一篇文章的選題、立意和角度時才會擁有一把明確的尺子,才能始終堅持做對全社會都有益的事情。其次,自媒體在流量的誘惑面前,要守住底線、堅持原則,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旨在復雜的輿論場中解疑釋惑、彌合分歧、凝聚共識。

  自媒體要發揮自身特長,做到“三講”,即“講政治”“講道理”“講故事”。要自覺把創作跟當前中國社會的大局相結合,面向廣大網民解疑釋惑、增進共識、團結向前。在是非問題上,不僅能理解背后道理,更要善於用條分縷析、循循善誘的方式,把道理講給更多的普通網民聽,用故事化敘事來展現、強化、傳遞主旋律。

  自媒體講好中國故事,需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同時兼顧國內傳播和國際傳播。在國際輿論場中批駁反華言論,是做好輿論引導的重要一環。國際上污蔑歪曲中國的聲音,對部分網民會產生不良影響。我們要有針對性地去“消毒”,做好大家思想和認識上的“免疫”工作。在國外社交媒體平台上有很多中文傳播的內容,影響很大,因此在做好海外中文傳播的同時,我們也要多用英文傳播,影響更多的國外普通網民。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24日 11 版)

(責編:楊虞波羅、李楠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