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专家观点

·中国记协书记处原书记 顾勇华
  中国记协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认为,此次商业资讯APP集体推发假新闻主要有三点原因:
  1、把关人专业水准不够,误把旧闻当新闻;
  2、迷信权威,没有找到消息的原始出处进行验证;
  3、蹭中美贸易战的热点,蹭出假新闻。
  在一些重大事件和特殊节点,平台的把关人更要有警惕感,对待敏感信息不能迷信权威,要求证再求证。


·一点资讯高级顾问 吴晨光
  一方面是这些平台没有严格按照三审流程操作,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这些平台贪功心切的心理。对于不同的内容,审核的严格程度需要有所区别。时政类内容特别是涉及最高领导人的内容一定要先审,并严格保持三审制;而教育、体育、旅游等垂直类内容因时效性差且敏感性弱,可以后审,并减少人力投入。另外,审核属于典型的“因时而异”的工作,不同时间节点,要重点盯的内容截然不同。

·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委、高级记者 王兮之
  求真是新闻报道常识,不论主流非主流媒体都应遵循真实性第一的原则。要做到求真,至少要做到如下三点:
  一是任何报道,记者要深入采访,尽量多地占有一手素材。
  二是主动向报道对象求证,把报道发给对方看,听取意见。
  三是如果出现意见或事实相左的情形,一定要请第三方发表意见。

 

▇他山之石

新加坡
  新加坡国会通过《防止网络虚假信息和网络操纵法案》,《法案》规定,不遵守法案的网络平台最高可被罚款100万新元(1新元约合5元人民币),恶意散播假信息的个人可被判处最高10万新元的罚款和最长10年监禁。   法案实施后,新加坡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将设立新办事处,针对假新闻向各政府部门提出资讯与建议。同时,新加坡政府会与各大科技公司联合制定行业准则,从源头打击假新闻。【详细】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国会通过了《反假新闻法》。按照该法,任何恶意制造、传播、转发假新闻的人,最高可被判6年监禁并处以最高50万林吉特(约合81万元人民币)的罚款。该法将假新闻定义为“任何完全或部分虚假的新闻、信息、数据及报告,包含文字、图片、音频或其他任何能够传达文字或概念的形式”。   据马来西亚媒体报道,一名声称马警方对凶杀案反应迟缓的丹麦籍男子4月30日被马法院判处7天监禁和1万林吉特(约合人民币1.6万元)的罚款。这是首个因违反马《反假新闻法》被定罪的案件。【详细】

德国
  德国被称为“全球传播界对网络最不友好的国家”,对社交网络平台内容实施最严格监管。《刑法典》《民法典》《信息自由法》《公共秩序法》《信息自由和传播服务法》等法律法规都被明确适用于互联网,可直接用于网络谣言治理。2017年4月德国通过《网络执行法》草案,规定“社交网络平台必须提交关于打击非法言论情况的季度报告”。【详细】

希腊
  希腊双管齐下打击网络政治谣言。一方面,《刑法》规定: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制造、传播危害公共秩序和公众安全的谣言,均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另一方面,新闻、出版、电视、电台和网络等部门和行业根据各自行业规范和职业准则,严厉查处政治谣言。如新闻从业者或新闻单位出现上述行为,全国新闻广播委员会将作出裁断和惩戒,情节严重者将被取消从业资格。【详细】

分享到

  编者按:《据新华社最新消息,中美贸易战停火!止战!》,5月20日,不少网站推送了这条“重大”消息。但不久即被新华社辟谣,称其系2018年旧闻,并对发布虚假新闻行为予以谴责。一条旧闻被当做“新闻”发布出来,并且多家网站集体闹出乌龙,这暴露了不少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在当下各大资讯平台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如何在抢发大军中,核实并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至关重要。

从名人去世到旧闻新发,乌龙新闻事件不少见

又见"新闻乌龙"

·误把旧闻当新闻,多家网站集体闹乌龙
  5月20日早上,多家网站推送文章《据新华社最新消息,中美贸易战停火!止战!》,引发广泛关注。随后,新华社正式辟谣:“经查,此消息为新华社2018年5月20日所发旧稿,非新华社今日所发。”还强调“对盗用新华社名义发布虚假新闻的行为,我们予以谴责,并保留依法追究其责任的权利”。【详细】

·名人去世、地震等新闻也曾闹乌龙
  事实上,这些年的乌龙新闻事件并不少见。从金庸到洪金宝、成龙,从小沈阳到姜文,近年来类似名人去世的假新闻现象就屡见不鲜。对于地震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媒体也曾闹出乌龙。2016年1月4日,澎湃新闻发布江西九江发生地震的消息。随后,诸多新闻客户端纷纷跟风推送此消息。很快证明信息不实,国家地震台网也在第一时间发布声明进行辟谣。【详细】

假新闻屡见不鲜,谁是背后推手?

全面解剖网络时代的假新闻

·追求时效,抢发新闻
  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发布或推送的速度,各大网站都是以秒计时。正是在这种标准之下,一些网站有时为了片面追求抢发和效率,而对必要的信息审核程序进行压缩。由此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越是重要的新闻,越要抢发,闹乌龙的概率也越大。

·博人眼球、利益驱动
  “假新闻”满天飞更多是为了博眼球、获取经济收益。一些网站和个人置社会道义于不顾,热衷制造“假新闻”,主要目的就是增加点击率,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很多社交网站公开或不公开对高点击率有高额奖励和广告分成,炮制耸人听闻的“假新闻”就成为一些人稳赚不赔的买卖。【详细】

·社交平台助推假新闻泛滥
  在社交平台上,去中心化的传播机制让公众表达权得到扩大的同时,也滋生了不实信息和假新闻。有国外研究人员通过网站流量统计发现,社交平台为传统主流新闻网站引入10.1%的流量,却为假新闻网站引入41.8%的流量。社交平台用户人人都能发声,假新闻的潜在源头多;社交平台的社会化和算法化传播机制,使假新闻传播快而广。【详细】

真实内核不可或缺,多方合力阻击虚假新闻

全球掀起假新闻"阻击战"

·政府完善立法并依法治理
  面对虚假新闻,政府需要完善立法并加强执法。早在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就印发了《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要求新闻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2017年6月开始实施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也明确要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健全信息发布审核、公共信息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详细】

·以真实立命、强化“把关人”意识
  技术的发展无远弗届,媒体的嬗变风生水起,但千变万化之中,新闻的真实性永远是第一位的,也是安身立命之本。应对假新闻,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平台抑或社交媒体,必须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作用,转变为了抢头条而对新闻内容进行直接转载或是简单改写的思想,而是进行必要的求证和核实,确保新闻真实。此外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加强对假新闻甄别与控制,完善假新闻发布主体和内容的识别模型。【详细】

·加强网民新媒体素养教育
  我国网民超过8亿,各类社交媒体平台覆盖大部分网民,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与用户的天然联系,通过微信、QQ、微博等平台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甄别和防范假新闻的公益性教育,包括针对青少年网民开展系统性的新媒体素养教育,持续提升全社会对假新闻的免疫能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