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业未来:真实深入透明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得传统纸质媒体逐年式微。那么,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媒体如何确保自己的声音传播得更广更响呢?
深入才能立足
美国作家哈立德·侯赛尼曾经表示:“如果文化是一座房子,那么,语言就是钥匙。”纵观历史,所有的新闻都是由人来推动的。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错误地理解了他人的语言或是文化,那么,我们将如何有效地理解一条信息呢?
事实证明,人一旦真正地掌握了一门语言,就能较为容易地理解语言背后所表达的本质含义。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新闻,那些被认为是通用的新闻语,其实并不能真正地触及新闻内容的核心。
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曾说过,如果用一种与谈话者并不统一的语言进行交流时,得到的永远是最浅显或是最表面的回答,但如果使用他们的母语和他们交流,得到的才能是故事的核心。因此,那些技巧成分十足的新闻语是时候抛弃了,在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时代,准确并深入地传递信息,才能使新闻人获得生存。
真实才能立命
技术经常被吹捧为新闻业的未来。的确,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同信息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得多,新闻的更新速度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然而,对于新闻业而言,这种“时速”以秒为计算单位的更新,并没有让受众的满意度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升。相反,新闻的可信度却在不断遭受质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开始在脸书、推特、博客等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社交网络本身具有很高的影响力,时效性强的内容、图片、短视频又使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新闻业很难再像过去那样做到一条新闻轰动一时。那么,面对受众流失、受众角色的转换,新闻业又该如何进行有效竞争呢?
真实是关键。互联网上的消息、帖子尽管更新速度很快,但这些快速更新的新闻背后,通常缺少足够的时间进行调查和核实。而这种假新闻满天飞的环境,恰恰让当今新闻业获得了另一个生机。因此,新闻人需要转变为了抢头条而对新闻内容进行直接转载或是简单改写的思想,彻底告别为了博人眼球而哗众取宠的评论性内容,应将注意力回归到新闻内容的准确度上来。
透明才能续命
尽管新闻业在努力恢复其公信力,但近年来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根据英国莱韦森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当英国人提及他们的国家媒体时,大部分人都表现出了怀疑和冷嘲热讽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一部分是由博人眼球的虚假内容所致,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便是新闻的透明度。
就像美国著名商业杂志《快速公司》总编辑斯蒂芬妮·梅赫塔在沃顿商业记者50周年研讨会上所说的,“记者在新闻透明度方面所做的工作十分欠缺,民众通常希望在获取了一个事件发生的消息后,进一步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事件发生,而不是事件发生后各种铺天盖地博人眼球的评述点。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中网友的评论其实比新闻人犀利得多。新闻人应该在调查事实真相后向公众做出解释,而这种解释应该是没有保留或是被删除某些片段的”。
也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新闻业的困局依然被技术所牵制,公众通过互联网发声的欲望必将越来越强烈。因此,新闻业要想继续生存,就需要清楚地意识到新闻就是新闻,其隶属于传媒而非宣传,只有通过有深度、够透明、真实有趣且具备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创新性新闻形式,才能让新闻业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生存发展。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供稿)
责编/魏艳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