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反转新闻”越来越多,用网友自己的话说,就是“打脸”的事经常发生,而且反转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一次惊悚的“新闻反转”,都是对舆论生态和公信力的破坏。媒体抢新闻,舆论评是非,这本身没错,但前提是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这个底线必须遵循,否则就是跑偏。

众声喧哗,谁是“反转”始作俑者
  • “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时代出现在舆论空间中的新现象。面对一条新闻,舆论都把矛头指向了某一方,可剧情突然发生逆转,舆论的态度也立刻随新闻“剧情”的逆转而转向,往往转换速度极快,让很多人猝不及防眼花缭乱。
      “反转新闻”的共同特征是:吸引舆论眼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戏剧性反转以及公众态度的反转。随着事件细节和真相的不断发掘,剧情突然发生逆转,舆论的态度也立刻随新闻“剧情”的逆转而转向,被同情的受害者瞬间成为被唾弃者,被攻击的作恶者立刻成为被同情者,瞬间发生了180度的情绪大挪移。而导致这些“反转”发生的始作俑者,其实可能是这个舆论场中的每一个人。

    • ■追求速度报道片面的新闻媒体
        在新媒体时代,作为传统把关人的新闻媒体对“速度”的过度追求,导致碎片化消息的过早传播以及过早“站队”,一旦报道被证实与事实不符,往往就会产生“反转”。比如在“男子开房就被抓,警方错录涉毒者信息”事件中,杭州日报在缺乏查证的情况下,仅凭杭州警方提供的信息就发出了“影帝”微博,最后不得不向当事人致歉。
    • ■不明真相急于站队的普通网民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这在方便了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增加了把关的难度。一些发布信息的网民本身对事件就没有足够的了解,想当然的“看图说话”。而更多的人在针对新闻发表观点的过程中“贴标签”、“站队”、草率下结论、说话偏激等等,这更加激化了舆论。
    • ■故意欺瞒吸引关注的当事人
        而有时一条新闻发生反转,往往在于源头就并非真实。以刚刚发生的“女子救女童被狗咬伤”事件为例,当事人男友承认女友见义勇为的事确属编造,因为缺少治病的钱,为向各个媒体求助时引起关注,他擅自加上了女友救人的情节。
抽丝剥茧,各方合力拒绝"打脸"
    • ■新闻媒体——加强把关力求真实
        媒体需要从频频发生的反转事件中吸取教训,增强免疫力,避免过度迎合自媒体的传播属性。尤其在信息“把关”上进一步提高审核力度,同时提高编辑记者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活力和张力。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很多新闻刚发生时,真相并不会全部呈现,需要媒体及时跟进,以专业精神抽丝剥茧,厘清线索链条,不断挖掘与平衡多元化声音,揭示真相,提高公信力。这才是媒体在推动事件真相中所应起的正向作用。
    • ■社会公众——耐心等待不跟风盲从
        对公众而言,面对一条新闻事件,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这一点十分重要。在如今的网络信息海洋里,网民应该明辨是非,少一些人云亦云,学会冷静分析,不要一哄而上仓促判断、迫切归因归咎,搜一搜新闻消息的来源是否权威,理一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逻辑是否清晰完整,尤其是双方当事人的说法是不是都具备,根据碎片化的信息去判断。练就一双能穿透“信息雾霾”慧眼的同时,不妨给事实的全呈现更多时间与耐心。
  • 很多事件刚发生时,真相并不会一下全部呈现,需要媒体不断挖掘和官方的持续公布,真相才会逐渐显现。在网络社会中,公众的情绪很容易被变换的标签牵着鼻子走。而先入为主,既定的思维模式也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很多时候,影响我们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另外,面对一些热点话题,民间舆论跃跃欲试,却不够成熟,只能转化为网络吐槽和围观。
      在当下的中国舆论场,要求信息不出现错误是非常困难的,新闻反转剧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对此,最合理的态度应该是,通过各方理性的应对,及时澄清、诚恳回应、用证据说话,从而尽快还原事实、扭转舆论,将正面信息传递给公众,从而将事件造成的负面舆论影响降到最低。

媒体评论
■北京青年报:不断反转的新闻中,有多少真相
  新闻为何产生反转?一个原因是碎片化信息与刻板成见的结合。第二个原因是记者报道失实与对公众焦虑的刻意迎合、刺激。
  因此,在审视新闻反转现象时,既要看到传播者把关意识的缺少,也要看到人们内心存在的刻板成见与情绪焦虑。只要上述两种东西还在,新闻反转的现象在自媒体时代就不会绝迹。而始作俑者,可能是当事人,也可能是记者。【详细】

■京华时报:真相反转后谁该反思
  在没做任何采访、求证的前提下,草率发布消息并配上有明显倾向的评论,明显有违客观、中立的原则,这正是如今相关媒体饱受指责的原因。网络围观者的反思也必不可少。在参与公共讨论时,摒弃先入为主的偏见、不被情绪左右、不偏信单方面信息,这一点并不难做到。
  世界有时如你所见,有时却非你所见。面对一些比较敏感或复杂的事件,如果媒体不再急着“抢新闻”,如果公众不再急着“一吐为快”,大家都多一点耐心,给真相一点时间,整个社会的理性水平或许会有显著提升。【详细】

■中国新闻出版报:逆转新闻频繁出现说明了什么
  就概念而言,逆转新闻并不准确,说它是反转新闻也未尝不可。逆转的不是新闻,而是新闻记者的报道角度和结果。
  新媒体的媒介素养比传统媒体的媒介素养更难以培养,因为我们很多人也变成了信息的传播者,而不仅仅是被传播者,网络上鱼目混珠的状况让普通的读者更不容易辨认真假。更重要的是,许多观众会形成一种新闻预期,希望看到更多具有戏剧性的新闻。这种不正常的心理预期也会给新闻记者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压力,导致他们的自选动作出现某种变形。【详细】

■中国青年报:“新闻反转剧”背后的浮躁标签战
  新闻反转不是事实的自然逐渐呈现,而是标签的变换。因为很多人浮躁,不看事实和是非,只根据事件当事人的身份去站队。可在新闻中,身份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因为一个人有多重身份,是患者,也可能是官员,假如只根据身份去看,态度很容易发生变化。
  网络传播之所以热衷于贴标签,是因为这方便读者偷懒。事实很复杂,一些人不愿意深入细致地探究,贴标签的行为可以代替复杂的思考过程。所以,在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的舆论场里,标签传播会被很多人采用。它简单,直接,不需要真正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