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新闻奖的几点思考
编辑部在本期“特别策划”栏目,为第25届中国新闻奖组织制作了一个专题。这使笔者想起了自己当年在原中国新闻出版报社工作时,在中国新闻奖方面的收获情况。由于笔者在理论评论部作编辑、记者,开始时曾经和同事联合获得过中国新闻奖的新闻评论二等奖、三等奖,最辉煌一次就是自己独自获取了1997年的中国新闻奖理论文章一等奖,这是相当不容易的。该获奖文章的题目是《世界观的回归与方法论的突破》,主要内容是讲,在引导舆论问题上,如果相对地存在着引导舆论的一方和被引导的一方的话,那么我们处在所谓引导一方的人们,就不应总是站在引导的一方,在苦思冥想着,我去如何如何地引导对方,以达到引导的功效,而是应该放下架子,以当小学生的姿态深入到被引导的一方,去获得正确有效地引导舆论的动力、方向和技巧,等等。这个观点就当时来讲,似有一种方法论之突破的感觉与价值,但仔细想起来,这其实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群众路线理论的一种回归。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题目,就有了这个题目下的一篇新闻理论的文章,而它居然获得了一等奖。报送参评文章时,老总问我获奖的等级目标,我回答说:“能给个二等奖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没想到后来居然有这么一个一等奖的结局。
由此,我想到真正要想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话,无非是二条:一条是功夫在平时。平时,应写好每一篇消息、每一篇报道、每一篇评论和理论文章,至少在主观上把能投入的尽管投入,不要偷懒,不要敷衍;另一条是获奖要看淡。真正到了报送评奖作品时,要淡然处之,任其自然。能评上固然高兴,评不上则淡定;能获大奖,由衷的高兴,评不上则仍然从容。持此心态,往往倒是能得以回报,甚至是丰厚的或者厚重的回报。当然,这两条也还是显得笼统了一些,从本期组来的这组稿件来看,至少还有以下三条似应该努力做到。
其一,从前提来看,首当其中的还是应该打好基础。一个新闻人,一位有作为有追求的新闻人,一位想有作为的新闻人,还是要潜下心来,注意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思想素养和文化素养等。这些素养培养起来,短时期不行,但它一旦开始起作用,又是长期的和宽领域的。这些素养形成时,往往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发挥作用时,则往往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新闻大家范敬宜先生强调“新闻文化”,出版大家宋木文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及其方法论使他一生受用无穷,都有这种涵义在里面。因此,推而论之,新闻人如何利用好时间,夯实好自己的综合基础,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其二,如果基础打得比较扎实,或者说基础在不断地向好发展,那就要在新闻敏感和新闻选题上下功夫、用气力。就新闻敏感而言,新闻人的新闻触角应该保持在一种随时捕捉目标的雷达状态。有了新闻事件,能够借助现代传播工具或自己丰厚的人脉关系网,在第一时间或者靠近第一时间获知,并能迅速地找到切入点,进入报道运作。或者不止是雷达状态,而是一种生命探测仪状态,能够从似乎不起眼、不被人所足够注意的地方发现其所蕴涵着的新闻矿藏,然后及时地把它开采出来,打磨成精品或准精品,尽快发表出来,实现其价值,产生其社会影响。像本期这组稿件中提到的《习近平的大外交》《家风是什么》《解密“狱中八条”》《“藏粮于土”箭在弦上》《一水激活万水流》《道德荣誉,贷来“真金白银”》等新闻作品都属于这两种情形。在这里,也和出版业务类似,“选题,选题,根本问题”,也得遵循“接天线(吃透中央精神),通地气(了解群众需求)”的规律。
其三,分析好,大有益;文笔好,有引力。主要是讲,抓住好的选题以后或者说捕捉到一些好的新闻线索(由头)后,要使足浑身解数把事件描述出来、分析出来、表现出来,完成对整个事件的报道与传播过程。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工具、思想武器,把现象及现象背后主要的本质凸现出来。同时要注意在准确反映的前提下,运用适度的文采和巧妙的表现手法。同样的事件或问题,有没有适度的文采,其感染力大不一样;同样的事件或问题,用没用恰当的技巧,其传播效果大不一样。因此一举,往往影响该作品能否获奖或能否获得较好的奖次。比如,标题的制作往往能反映出技巧运用的功夫。如本组稿件中例举的获奖作品《马德里迎来首趟“义新欧”货运班车》,就把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与欧洲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联系起来,为“一带一路”增添了新的元素。还有《内蒙古日报》的一则《苏尼特牧民:赶着羊群上天猫》则勾勒出了“互联网+逐水草而居”的新的生活方式。还有一篇获一等奖的消息《项目审批“长征”698天泰豪动漫变“动慢”》,用汉语谐音动漫的“漫”批评审批流程的“慢”,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技巧,画龙点睛,为“消息”赢得了眼球,起到了较好的舆论监督作用。
总之,社会生活是广袤无限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新闻作品也是连绵不断的。作为新闻人,对于作品获奖的追求也会延续下去。也许我们这篇关于新闻作品如何获奖的讨论,会为习主席刚刚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所提出的新闻工作者要努力成为“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的期待,会有稍许的贡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