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新春走基层
山乡巨变:在神奇的玉米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2】
二将川下苗林产业正方兴未艾(刘海天 摄)
人民网兰州2月2日电(高翔 刘海天)很多有过种地经验的人都知道,土地不能重茬,今年种了这样,明年就得换样。但这个规律在甘肃省华池县山庄乡是不成立的,因为这里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即使连续种几十年玉米,照样年年丰收。
这片土地,似乎为种玉米而生。这里的人们,就靠种玉米为生。人们普遍怀疑当地的土壤里有什么神奇的元素,但是权威的农业科研部门至今也未能揭破其中的秘密,这使得这个地方愈发显得神奇。
玉米成了当地的主打产业。一座座玉米库,矗立在村路旁,宛如一道风景。玉米穗子反射着金色的阳光,仿佛与人们一起迎接新春的芬芳。
为了研究玉米产业,当地人可是花足了心思。山庄乡有一座500亩的玉米试验田,分别种着各种型号的玉米。人们早晚经过试验田边,去自家田里劳作时,就能观察各种试验玉米的长势。和插在地头的牌子一对照,来年买什么玉米种子就已经了然于胸了。
何乾文的家,就在山庄乡山庄村,二将川横亘在他门前。山上山下,到处是他家的玉米地——除了自家的44亩地,他还承包了80多亩地,成了有地百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买得青山只种茶,村前村后摘新芽”,古人曾经这样描写茶农的生活。何乾文的生活与之类似,只不过他的川地山地都是只种玉米,他村前村后摘的都是玉米棒子。
这么多的地,只靠人工耕种显然不可能了,何家搞起了农业机械化。在他家里,悬耕机、点种机、覆膜机、收割机应有尽有。一年里,他和家人使用这些机械,辛勤地耕耘着这片神奇的土地,收获着丰厚的希望。
“今年我这120多亩地,可以收玉米12万斤,卖到9万元钱。”何乾文说,这还不是最好的收成,因为今年比较干旱。去年雨水好,他家川地和山地的玉米平均亩产可以达到2000斤。何乾文介绍,从前他家只种川地,不种山地。因为山地即使收成了,也运不回来。现在好了,国家和政府帮忙把路都修通了,收获的粮食可以及时运回家里,他一口气就承包了几十亩山地。县上的农机部门也很“给力”,研制出了新型的点种机,大大减轻了他们的劳动量,因此敢种这么多地。
“别小看玉米产业,它解决了很多根本问题。”华池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韩永伟介绍,种玉米一个是解决了土地荒芜的问题,再一个是把外出打工的青壮年都吸引回乡种地了,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问题。
尚湾村是山庄乡的另一个村子,这里的优势也是玉米产业。庄珅瑢大姐站在自家宽敞漂亮的院子里,招呼着客人。大姐的家,是一排整齐的新式窑洞:外边看着像平房,进去发现是窑洞,采光也好,冬暖夏凉。说起从前住旧式窑洞的日子,庄大姐禁不住对比了起来:原来洗澡要下河,现在家里就有洗澡间;原来的窑洞没院墙,一不小心家禽家畜就进屋了;原来走夜路黑咕隆咚,现在太阳能路灯照着像白天……
除了玉米,山庄乡也发展养殖业和苗林业。这里离国有林场子午岭较近,早年村民们去林场打工,学会了苗林技术,自然地就做起苗木生意。现在,庆阳市“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展着,更是鼓舞了村民们发展苗林产业的决心。苗林产业既绿了荒山,也富了农民,还改善了生态,正在迅速成为华池发展宏图中,又一抹耀眼的亮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