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热烈讨论媒体融合 从"相加"到"相融"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卢中南委员现场体验光明网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新闻内容。光明网记者 吴劲珉摄
本期嘉宾:
柳斌杰代表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
周明伟委员 中国外文局局长
王亚非代表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
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播格局、舆论环境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0.3%。在新的舆论传播环境中,传统媒体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媒体融合”成为今年的热词。为什么要进行“融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对此,代表委员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媒体融合势在必行
如今,新兴媒体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因此,要创新新闻传播工作,引导舆论新格局,就必须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柳斌杰代表认为,媒体融合发展是“一个战略思维,治本之策”。中国现有6.88亿网民,手机网民则达到6.2亿人,“两微一端”实现了直接把海量信息送到受众眼前。要争取主导权、影响力,必须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专业对外传播机构,中国外文局很早就意识到,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周明伟委员告诉记者,要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如果不搭上媒体融合发展的这趟“快车”,将直接影响到传播的效果。
王亚非代表也认为,媒体融合不仅仅是文字与图像、音频、视频的融合,或者说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融合,还可以把媒体与会展、旅游、金融等其他行业进行融合。“借助传统媒体、数字媒体的优势,面向读者开展线下活动,这种媒体融合就不只是传播工具的变化,而且将改变媒体原有的内容生产和经营方式。”
创新,是“融合”的突破点
“融合”意味着改革,但如果改革不能创新,就相当于“穿新鞋走老路”。
对此,柳斌杰代表提出,推动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关键要创新,实现四大突破:
深化体制改革。应找到两种体制可以融合发展的通道,否则,永远会在两条道上跑。
创新运行机制。新媒体是新事物,天生具有追求前沿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机制。要真融合,必须把握规律、面向实际、再造新机制。
统一法规制度。我国新闻传播实行分业管理,从出版到互联网,不同形态有各自独立的法律规范和管理制度,出台时代不同、对象不同、关注点不同,差异性很大。法度不统一,标准不一致,当然就难有公平竞争的环境。应当制定已知媒体和未来媒体统一适用的传播法规,依法规范传播秩序和引导舆论。
转变思想观念。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各异、业态多样的新型主流媒体,用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传播中国新形象。
王亚非代表则认为,创新还体现在“融合”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上。“现在媒体融合的赢利能力还不强,赢利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文化产业在某种程度上讲,有种‘羊毛出在狗身上’的感觉。至于未来,还可以让媒体与其他行业进行融合,因为融合的产品只有嫁接到其他领域,才会产生更大市场效益,进而可能产生更持久的发展动力。”
从“加”到“融”路漫漫
尽管融合势在必行,但现状并不乐观。柳斌杰说:“我国媒体融合尚在探索阶段,还没有转到互联网思维。所谓融合,也只是在传统模式‘相加’上扩展。”
柳斌杰表示,目前我国400多家主流报纸都已办了网站、出了网络版,超过200家广播电视台也有了网络平台、推出了客户端,但在各自的系统内,这些平台仍然是两个圈子。有些“相加”后的主流媒体,没有融入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这就说明“融”的阶段任务还相当艰巨,扩大主流阵地并非易事。
周明伟委员认为,发展融媒体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大趋势,但他认为发展融媒体不是生硬的“做加法”。“媒体融合,不是给一段文字配上一个画面、一段音乐,而是以立体、融合的思维,将图书、报纸、广播、网络等各种表现方式融于一体,使得单一、平面的信息传播方式变得立体、多元。在融媒体传播过程中,读者不仅是接受体,而且是互动体、传播体”。
中国外文局在2015年成立了融媒体中心,专门从事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新媒体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融媒体中心承担的全球新闻时事评论产品《中国三分钟》,以视频为切入点,融入文字、图像等形式,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聚焦国际、国内热点事件,回应关切、表达观点。虽然只有三分钟,但信息量大,绝非‘快餐’或‘碎片’。通过这一产品,参与重大国际问题的讨论,发出我们的声音。”周明伟委员说,未来将不断拓展“融”的深度,充分利用新技术创造的条件,逐步打造若干个知名的融媒体产品。 (本报记者 杜羽 李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