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叶问3》票房走势"腰斩" 大档期已成假票房重灾区

2016年03月09日06:52 | 来源:华西都市报
小字号
原标题:大档期 假票房的重灾区

  票房造假事件追踪

  《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持续发酵,尽管目前电影局已经介入调查,不过片方的沉默并未能让事件就此消停。因为有公众号将矛头直接对准事件核心——电影发行人员和影城方。而且,以影城方的说法,证实了片方与影城的确有包场放映“幽灵场”的协议。

  包场、买票房,这在电影发行行业,并不是秘密,甚至在华西都市报记者的采访中,有电影宣发人员这样说,恶性竞争导致一个结果:别人买,成为热门电影。你不买?行吗?至于这当中如何自买票房,包场、免费观影则成为最常见的形式。

  自己掏钱并不傻还能捞回来一部分

  讲这件事之前,先跟大家科普下,究竟一部电影如何挣钱?抛开幕后的资本运作,投资方股票涨跌等连带利益不说,首先当然是在拍摄时所有的赞助商,就是大家看到的植入广告;其次是有没有发行方愿意提前给你保底票房,这在前段时间《美人鱼》火爆的时候媒体都做过很多解读;然后就是电影的周边产品,不过这对于国产片来说占很小部分;但最重要的就是票房,对于绝大部分电影来说,票房收入就是一切。

  明白了票房的重要性,你才可以理解为什么片方会疯狂自己买票房。在这里又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片方自己拿钱去买票房,那不是赚的钱又要花出去一部分?这件事得这样解释:首先要有“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想法,要有博的心态。这才是真正的自己给自己赚吆喝,把自己的声势抬上去。第二掏出去的钱并不是白花,而是贡献给了票房,票房的钱可是片方和影院彼此分成,所以扣完税后,有一部分是又能回到片方手里的。

  明明就是买票房但付款方式花样多

  自己买票房成为关注热点,可以追溯到去年《捉妖记》还在热映的时候。当时也被媒体踢爆全国部分影院在午夜居然还在排映《捉妖记》,而且上座率居然是100%。之后包括《港囧》也同样被踢爆这一现象,这两部片子都在去年被怀疑是片方自己买票房冲数据。

  就算是自己掏钱买,不过也得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粗暴直接把钱给影院。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熟识的电影发行人员揭露其中的门道:“其实最多的是包场,就是提前把票出了,然后再把票以赠送的方式分发出去。比如像《捉妖记》当时做的公益观影活动,请部分行业的人免费观影,最后还不是片方自己补贴电影票钱,当然也会计入票房。”还有一种就是片方不出面,然后雇佣第三方公司去各个影院包场,给钱出票,但是有没有人去看就不管了,这样也能冲高票房。

  不过,要是安排“幽灵场”排片,就只能直接签协议打款,“片方会根据预算,与影院达成协议播放‘幽灵场’,因为这样才能把票房计入系统。放多少场、上座率如何影院自己去操作就可以,反正根据片方的票款嘛。”

  恶性营销的结果大档期小动作最多

  各个电影都有自己的营销套路,有的炒作剧情、有的炒作演员,不过等到最终电影上映的时候,自己买票房已经成为大家的通性。在7日的采访中,电影制片人李小姐就曾私下点名,去年某部贺岁片,在票房达到3亿的时候,片方出手买票房哄抬声势,后期继续一路使得票房冲高。她说这就是恶性竞争的产物:“所有人都知道中国电影现在热,热钱开始涌入,电影更是大量产出。但等到上映的时候,大家都开始玩不同营销手段,但归根结底,必须在市场形成热度。如果市场不热怎么办,就只有通过自己耍手段来人工加热。”

  每年,中国电影细分出了不同的档期,大档期绝对少不了大片加持,这也往往成为买票房的重灾区,李小姐说:“实际上大档期的热度已经很好,几部片子的竞争可以达到互相抬升的作用。但这当中总有些片方为了自己偷跑,搞小动作自己买票房哄抬数据。你看去年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不都是这样吗?去年暑假档,难道只有《捉妖记》的票房有问题吗?几部电影加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假票房数字。”(记者任翔)

  最新进展

    《叶问3》票房“腰斩”投资方股票两天暴跌40%

  《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这两天影响颇大,电影局也介入调查。3月7日,一份电影局的通知曝光,当中内容显示要求电商售票公司提供与《叶问3》各发行公司进行票务合作所签署的相关合同,也显示出此次电影局对于事件的关注度相当高。

  有趣的是,相比较前三天每天过亿的票房,7日、8日两天《叶问3》的票房几乎腰斩。根据猫眼电影提供的数据,7日《叶问 3》全国票房报收4863.5万,而截至记者发稿,8日《叶问3》全国票房报收4359.5万。

  同样受到拖累的还包括电影幕后资方。据和讯股票的消息,公开信息显示,十方控股(1831.HK)上月公布,拟向合禾影视收购目标收益权(目标媒体项目电影《叶问3》的中国内地票房净收入的55%),涉代价为1.1亿元人民币。受票房疑假消息影响,十方股价连跌两日,截至3月8日收盘,当日跌幅28.62%,报2.12港元。两天累计跌幅共计41.1%。(记者任翔)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