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那些“上会”记者的几件小事
人民网北京3月12日电 (记者赵敬菡)“上会”两年,除了那些国家大事,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来自媒体圈的小事。
夫妻档,忙两会
今年一起跑政协的要闻部记者李婧,已经是个多年“上会”的老记者。记得一次跟她采访完,准备回报社的路上,她跟母亲打电话:“幼儿园让交钱,我们俩都在会上,要不您帮我去?”原来,她家2岁多的女儿正要报名上幼儿园,需要这两天办手续,而她自己要跑“两会”,她丈夫是一名警察,也要忙“两会”,两口子忙起来自顾不暇,孩子只能拜托家中长辈照料。问起为什么还要报名“上会”,在后方编辑不会更轻松一些吗?她的回答是,后方有后方的特点,统筹兼顾、判断轻重、紧扣热点,一点也不比前方记者轻松,自己一贯外采,对于采写更驾轻就熟,不如发挥所长,提高效率。
我调侃她:“要说两会的幕后故事,你们夫妻俩都算典型了。”她笑笑说,什么啊,比我们忙的人多了。
“大象”直播跑会经历
无线事业部同事项劼,今年是第一次“上会”。初次体验,绰号“大象”的他干脆在朋友圈直播了他的跑会记录。开始时是“对未知的不熟悉的事物心理还是很忐忑、有些畏惧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后感慨:“新技能get!经验值提升!照片因网络传输出了问题,但抢拍+换卡+传输+电脑组合技能增加。”也有大会开幕时、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采访对象的无力:“进场前真是脸盲界的坟墓”。
跑会第七天,“还有七天,还有好多可以提高的吧,还可以再虐一点点,但不能太多。”在原部门担任管理工作的他,跑会期间仍兼顾着部门内部的一些事务,自己忙翻天,还不忘体谅他人:“编辑们一定是更辛苦的”。
这两天,大象渐入佳境。也不时分享跑会的乐趣:“今天采访的老太太超级亲切超级和蔼!还聊了好多当年知青的故事,结束访问还给我发表情包!我都没有的诶!”
初次上会的他,出稿慢,总要比别人多花时间。即使如此,他还是不忘帮助别人。在得知我们小组其他同事的视频采访任务未完成时,主动请缨多采访了几位委员,补上了缺口,保障了报道的顺利推进。
求同存异一起报道
除了同单位的同事,不同媒体之间的合作也让我印象深刻。中国组织人事报的记者刘云,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每天征集“两会”日程,再汇总到一起发通知。“明天日程:上午9时 安徽、四川、广西团开放,安徽在大会堂,其他在住地。10时,外长王毅发布会,在梅地亚二楼。15时,卫计委全面二孩发布会,梅地亚二楼。”她的热心服务是免费的,却赢得了同行们的称赞。妇女节那天,群里下起了“红包雨”,纷纷投向“群秘”刘云。
同是人民日报社属媒体,健康时报社的编辑部主任井超今年也跑政协,跟我一样是医卫。同样是从东四环跑向西五环外,井超总是不忘带着我一起出发,特别是当我背着电脑、相机时,总能感受到有车的好处。有时,我还“蹭”她约来的嘉宾,采访自己关注的领域。我们还交流了各位的采访心得,哪位委员谈医养结合,哪位委员对号贩子更有发言权,哪位委员提出了解决儿科难的建设性意见……互换思想,让各自的报道更加饱满。
在有的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委员没有桌签,发言时也没有自我介绍,不少记者都迷茫“这位是谁啊?”拿着相机的我就跑上前去,拉长焦,对着委员的胸牌拍照,回来告诉其他记者,是某某。大家恍然大悟,各自记录。这种默契还有很多,有时录音到一半,一个记者对着录音笔念一个名字“张XX”,旁边的记者也会明白,这是正在发言的人的名字。大家会心一笑,继续忙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