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2期

地市党报促进时政新闻活力提升策略研究

张著昶
2016年03月29日09:42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鉴于地市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存在形式呆板,内容空洞、体裁单一、字数硬性化等突出问题,贵州省铜仁日报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提出以人为本,传递领导民生情怀;提倡新简活实,突出报道风格;以新闻价值为判断标准,提升时政版面含金量;巧选报道角度,增强时政新闻感染力;创新表达方式,提升传播水平五个方面,切实将时政新闻报道融入到群众中去,使之更具贴近性、指导性,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和喜爱,从而提升党报影响力。

关键词:党报;时政报道;铜仁日报

时政新闻报道,是党报发挥主要功能的重要手段,是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报历来都将其作为重中之重,特别重视。然而,纵观当前各级地方党报,许多时政新闻报道,无论是文章导语,还是每一段的开头部分,指出、强调、要求之类的词汇,总是频频出现,可谓“热词”。其文章主要内容,更是空话泛滥、套话连篇、无病生吟,报道形式过于呆板,枯燥乏味。“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现状让时政新闻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在新型媒体快速崛起的形势下,推进时政新闻报道改革,显得尤为迫切。那么,时政新闻报道该如何打破定势,撕破死板的面孔,让其“活”起来?结合贵州省铜仁日报时政新闻报道改革的实践展开探讨。

一、以人为本,传递领导民生情怀

事实上,不少地方领导人也要求党报把时政新闻报道做“活”起来,使之更加贴近受众,让新闻具有亲和力。

“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近年,我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铜仁日报社以此为契机,认真学习和借鉴《人民日报》《苏州日报》《广州日报》等党报的办报风格,不断创新时政新闻报道,以人为本,维护领导亲民形象,有效增强时政新闻的指导性、有用性和悦读性,大力推进时政新闻报道改革。

实践中,尽管是治家办报”,但仍有不少办报人以传统的思维标准,成天揣摩领导心思,将领导言行进行“过滤”,刻意“拔高”领导形象,认为这样能帮助领导树立威信。其实并非如此,这样的做法,只能是适得其反,对领导和群众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伤害。大家都知道,老百姓关注党报,最想知道的是,除了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外,就是看领导心中是否装有老百姓?党政领导是不是关注群众疾苦?而绝对不是在研究你领导讲话水平有多高,记者文字功底有多厚。所以说,一味过度渲染、刻意去拔高领导形象,等于是扩大了干群距离。

综上所述,领导人的亲民爱民之举,最容易引起百姓的强烈共鸣,而且能带来政府工作不断改进以及对社会、公众的积极影响。各级地方党报在改革创新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展示领导的亲民举动,用细节、群众化的语言和镜头记录领导的亲民行为,赢得广大读者的认可,进而维护好领导的亲民形象,提升党报权威和影响力。

二、提倡“新简活实”,突出报道风格

如何撕破当前时政新闻报道“死板”的面孔,让其真正鲜活起来?铜仁日报的做法是努力创新表达方式,突出时政新闻报道风格,让清新文风跃然纸上。

第一,标题“新”。常言道,“题好一半文”。这就告诉我们,制作好的新闻标题非常重要。要让读者通过阅读新闻标题,大体知道文章的梗概。其实,这也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在制作标题时,要围绕读者兴奋点,采用最具吸引力和冲击力的语言,最大限度地“钓”起读者的胃口,让其有一种“非读下去不可”的欲望和激情,从而达到提升传播效果的目的。

第二,文字“简”。我们都知道人们在忙碌整天的工作后,很少再有心情去读那些长篇大论、或类似“八股文”方面文章,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受众的口味,多用短段、短句,以最便捷的信息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就能适应现代都市人们,忙碌而又紧张的生活状态,满足人民丰富多彩的情感表达方式。

第三,表现“活”。通过呈现细节,以灵活的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多种思维,融思想性、可读性、新闻性于一体,灵活配置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资源,全方位传递领导民生情怀,达到深化报道主题,客观、全面地反映事物发展过程的目的,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第四,文风“实”。尽量用“故事化”方式表达,忌用“工作化”语言生硬表达。尽量多用生动、质朴平实的群众语言,生动再现活动细节场景,忌用生硬的专业术语;标题和内容,要多用动词,忌用形容词和副词;尽量用平视语气,与读者进行平等对话交流,切不可用“居高临下”的口吻、或强迫语气和读者交流……这样,读者自然容易接受,时政新闻报道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做到了提倡新、简、活、实,时政新闻报道必然鲜活起来。

三、以新闻价值为判断标准,提升时政版面含金量

试想,当我们每天翻开报纸,头版头条、甚至整版都是领导的“重要”稿子时,我们还有胃口再去翻看其他版面吗?答案是否定的!

做好领导活动报道,可以说是目前传统纸质媒体、特别是各级党报改革,最为敏感的重要话题之一。但由于时政报道的特殊性和权威性,领导参与的活动,其新闻的“主角”究竟是什么?是以领导身份高低来判断?还是以新闻价值大小来判断?铜仁日报的做法是,根据活动本身的重要性来定,换言之,就是以新闻价值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如果领导活动重要,对推动当前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其新闻报道毫不疑问在市上重要位置,反之则“退居二线”,让新闻成为“主角”。

早在2012年时,铜仁日报即按照自己的改革路径,成功争取市领导的重视、理解和支持,促成市“两办”联合行文,对时政新闻报道作出明确规定:市委书记、市长出席的会议和活动新闻报道,除全市性重大会议外,一律不发头版头条位置,且字数控制在300至500字,杜绝了以往两三千字、甚至半个版以上的时政新闻报道,从而把“黄金版面”腾出了来,让给了基层一线,使版面真正“活”了起来。这样,来自市直部门、各区县、甚至乡镇关注发展、关注民生方面的稿子多了起来,纷纷登台亮相“头版头条”,与时政新闻交相辉映,整张报纸也格外具有亲和力。

文件出台后,铜仁日报记者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时,彻底摒弃以往照抄领导讲话材料,或摘录文件中空话、套话的做法,改为精心挖掘和制作老百姓最感兴趣、最为关注的热点新闻,从而真正使时政新闻报道有了“兴奋点”,彰显了党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铜仁日报时政新闻报道改革的成功实践表明,地方党报要积极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争取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的支持,为改革创造宽松的环境,从而大刀阔斧地推进时政新闻报道的改革。

四、巧选报道角度,增强时政新闻感染力

我国新时期新闻宣传的要求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也是各级地方党报作好宣传报道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众所周知,一篇作品究竟好不好,关键看新闻角度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新鲜,如角度选择得好,文章就倍感新颖。那么。究竟如何选择最佳的新闻角度?铜仁日报的做法是“三贴近”,抓“活鱼”,千方百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铜仁市西门桥、鹭鸶岩大桥、东关大桥是铜仁主城区的交通要道,前几年新修加固三座大桥时,严重影响了主城区交通,市民关注,领导重视,铜仁日报对这一重大事件,也做了多次报道,及时向市民传达了相关信息。大桥开通后,市领导非常关注城区交通变化情况。在征得领导同意后,本报记者创新报道方式,以《三桥投用,铜仁城区“松活”多了》为标题,刻意淡化领导身影,以群众视角和群众化语言,写了一篇500多字的精短消息。文章见报后,很多读者都致电说,文章细节感人,标题口语化,全面反映了政府关注民生的情怀。由于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该作品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好评。

所以,巧妙选择报道角度也是一门学问,角度选择得好,做出来的时政新闻就很会有感染力,而且能达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五、创新表达方式,切实提升传播水平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受众思想观念快速变化的今天,党报面临新的挑战。作为地方党报,惟有跳出传统的办报思维,向百姓视角靠拢,向百姓需求聚焦,向信息传播方向转变,不断提高报道艺术水平,提升时政新闻传播效果。

第一,做群众“乐见”新闻。时政新闻报道必须立足“正确、有用、好看”的原则,围绕百姓关注点、兴奋点,用心捕捉读者喜闻乐见的有用信息。换言之,时政新闻报道要以市民关注点为导向,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惑释疑。这样,读者就会关注,报纸才会有力量、有生命力;第二,善于捞取“干货”。大家都知道,时政新闻一般是报道党政领导的重大活动,但并不是说,所有领导参加活动都是新闻。这就要求记者具备从纷繁复杂的政府工作活动,和大量材料中捞取“干货”的真本领,善于发掘有价值的东西,凸显新闻的含金量,这样,时政新闻报道就能赢得百姓点赞;第三,善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表象反应出来的或许是新闻,但不一定是最佳新闻,善于从领导活动中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才是新闻工作者的真本事,是时政新闻报道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能用形象、通俗的语言表达主题,这样的报道才新鲜,让人不读不厌。铜仁日报曾刊发过《专员泪洒长安街》的一则新闻稿,是对时任专员袁周的一篇细节报道,可以说是一篇典型的时政报道,也可以说是在讲述一个人物故事,记者通过铜仁市争取渝怀铁路过境的艰辛历程,深刻反映了铜仁人民期望铁路过境以此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急迫心情。由于文章采用了讲故事的手法,展示生动的细节,最终感染了广大读者;第四,善于与读者互动交流。作为地方党报,要敢于放下身架,经常性征求读者的意见,或与读者面对面的交流,认真查找时政报道与服务受众上存在的差距,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努力改进报道方式,努力提高传播效果,彰显党报亲和力。

所以,做时政新闻报道的记者,绝不能做会议的“复印机”,更不能充当领导的“传声筒”,而是努力将会议语言,转换为符合群众口味的新闻作品,将枯燥乏味的工作议题,转变为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彻底摒弃假、大、空,从而让时政新闻报道尽显“庐山真面目”。

唯有如此,时政新闻报道才能冲破传统束缚,撕破“死板”的面孔,让其真正“活”起来,从而使地市党报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留住及吸引广大读者群,展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靖鸣.会议新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 陈嬿如.传播效果研究如何走出困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7-02.

[3] 金同启.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媒体平台[J].新闻与写作,2015(11).

[4] 马钰.创新会议报道的路径[J].中国地市报人,2015(9).

[5] 喻国明.关于当前传媒发展的若干思考[J].编辑学刊,2014(5).

(责编:王妍(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