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前沿声音>>编采探索

地市党报评论创新急需突破口

2016年05月05日12:41 |
小字号

在地方党报的宣传报道中,评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被誉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但是,地方党报的地方属性,又使评论在报道实践中不时受到局限。主要表现为:在一些重大事件上,难以走出自我角色限制,缺乏“发言高度”“评论亮点”;对一些突发事件、热点新闻,因采访和报道受限,往往错失最佳评论时机;在实施舆论监督时,往往为避免“引火烧身”,容易在关键时刻失语。也正因此,地市党报的评论很容易陷入“千报一面”的同质化陷阱。

如何走出这种困境从而发挥好“第一提琴手”的作用?借鉴《嘉兴日报》的《嘉兴时评》近9年改革实践,以及其他城市党报评论创新的优秀经验,笔者欲从评论形式、评论内容、传播手段探讨地市党报评论创新的突破口。

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系列评论

党报评论要做得好,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牢牢把握党报评论的首要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节点,更应该积极主动用好话语权,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发表有影响力的系列评论。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嘉兴时评》一直坚持的原则。以2015年为例,《嘉兴时评》发表评论240多篇,其中有关“五水共治”“五气共治”等环境治理的评论25篇,其他如转型升级服务年、楼宇经济等均有10篇以上评论见报。这些评论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展开,评论作者不同,但都能着眼于全市发展大局,或表明立场、观点、态度,提高思想认识;或传达、诠释党委、政府声音,解开思想困惑;或丰富深化内涵,提供思想支持;或有的放矢、激浊扬清,澄清思想误区,为建设“两美”嘉兴明确方向、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汇聚力量、鼓舞士气。

如果在此基础上加强评论的宏观统筹,做好先期策划,选取关键节点,有针对性地围绕市委、市政府具体中心工作推出系列评论,一方面可以使评论的立意更高、视野更开阔、内容更充实、更能体现本地特色。另一方面,以系列评论的形式权威发声,以党报的公信力引导舆论,还可以更好地为党委、政府明确工作目标,明晰工作思路,指明前进方向,在干部群众中统一思想、振奋精神。

以本地特色言说民意

作为新闻方阵中最独特的样式,评论同样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体现贴近性原则。相比国内一些时评的“隔空喊话”“异地批评”,地方党报既然立足地方,自然需要在“评身边事、说百姓理”方面做足文章,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式言说“寻求党心与民意的共鸣”。

之前,全国各地的地方党报也纷纷将“推进地方化,走出同质化”作为评论创新的突破口。从广东的《东莞日报》到江苏的《徐州日报》、江西的《宜春日报》,越来越多地方党报开设了针对本地新闻的评论专栏或版面。

而《嘉兴时评》开办近9年,紧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累计发表评论超过2000篇。这些有针对性和思想性的观点与看法,既起到了舆论监督、推动改革发展的作用,又使本地读者获得了思想启迪和乡情满足,在全市党政部门、企业、百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特别是近几年,该社利用全媒体平台,打造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系列报道,比如《用双手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救助眼癌女童小洛含》等。这些本地热点、本地话题,也和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一起,构成了《嘉兴时评》的重要选题来源。不少评论见报后迅速引起读者热议,并被转载到当地网站、论坛、市民博客中,成为嘉兴地区重要的舆论生产者和引导者。其中一篇评论《谁来接“最美妈妈”的下一棒?》见报后,一位90多岁的老党员专程拿着当天的《嘉兴日报》赶到报社,一定要评论记者将1000元钱转交给远在杭州就医的吴菊萍,由此引发了一场“最美妈妈”与耄耋老人之间的爱心传递。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评身边事、说百姓理”为《嘉兴时评》在激烈的观点竞争中赢得了发展空间。

围绕热点新闻互补互动

党报评论有极高的信誉度和权威性,信息资源丰富,而网络评论则数量大、速度快、题材丰富、观点多元、互动性好,二者有明显的优势互补性。在解释党的政策、评论重大时政问题等方面,党报有极高的威信;在评论社会热点问题、快速传播新闻论点和受众互动参与方面,网络评论具有先天优势。

新媒体时代,党报评论的改进不应仅仅局限于观点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传播手段同样是不容错过的创新突破口。自2014年启动“新媒体建设年”开始,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嘉兴日报》在传统的门户网站之外,立足自主开发、投入可控、形式多样、先行先试的原则,推出了“掌上嘉兴”客户端和嘉兴在线“微官网”等多款新媒体产品,开始构建新媒体矩阵,也为党报评论搭建起了立体化的网络传播渠道。目前,以“嘉兴日报”微信公众平台等为载体,《嘉兴时评》有了比纸质媒体活跃度更高、互动性更强的新媒体展示平台,读者阅读数、转发量不断刷新。

从“评论记者工作机制”的角度看,由于党报评论工作的特殊性,一些热点事件、突发新闻,无法做到“第一时间报道新闻,第一时间发布评论”。如果能利用好全媒体传播平台,实现报网联动,以网络评论捕捉“第一落点”,再根据公众对网评反馈,及时调整角度、整合观点,无疑有助于报纸评论对“第二落点”的更好把握。

当前,媒介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评论创新仍将是党报新闻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地市党报而言,这是挑战更是机遇,唯有从评论形式、评论内容、传播手段等多方面寻求突破,让党报评论更加符合新媒体时代的言论传播要求,才能有效地担负起“体现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的历史使命。(汪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