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网络传播时代对电视新闻的影响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走进了网络时代,在我国,目前网络已经基本覆盖到了乡村。网络技术也被广泛的普及应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媒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应运而生的网络新闻开始冲击和影响着传统电视新闻,但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而应该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赢发展的合作伙伴。面对网络媒体时代,电视传播迎来了转型发展新机遇。
关键词:网络时代;电视新闻;影响
电视曾经是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它以声画结合的方式生动直观地实现着信息的传递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冲击着电视这一传统媒体的同时也创造了电视媒体新的发展机遇。网络新闻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发布并且传播的新闻形式,由于其传播内容的多样化、传播时间的快速性、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受到了越来越多受众的喜爱。在网络传播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正在快速的发展壮大,它的成长不仅会开阔人们的视野,也迫使电视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本文针对在当今网络传播时代,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新闻对电视新闻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传统电视新闻在传播上大多是单向输出,也就是说电视台播什么节目观众就只能看什么节目,而且只有电视舆论工作者具有话语权,受众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新媒体则彻底打破了这一传播模式,实现了“人人皆传者、人人皆受者”的传播模式,网友不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还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传受双方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得到强化。自媒体的出现,又将网络新闻的传播模式进行了改变,每个人不仅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评论,还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实现了普通大众在媒体上发声的可能。
另外,电视新闻以电视机作为终端接受设备,需要固定安装,即便是已经出现的移动电视,那也是需要安装在车辆上,而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以电脑、IPAD、手机为终端接收设备,改变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路径,使得信息接收受不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手机移动终端,实现了随时随地看新闻。
一、网络媒体的特点
“网络媒体”又称“互联网媒体”,是指利用国际互联网,通过电脑等媒介,运用文字、声音、图像等方法传播新闻消息的一种多媒体、数字化传播媒介[1]。
网络新闻是指传受基于互联网的新闻信息。具体说来,它是任何传送者通过互联网发布或再发布,而任何接受者通过互联网视听、下载、交互或传播的新闻信息。网络媒体具有以下特点:
1.数字化媒体。真正的数字化媒体是网络媒体。数字化是网络媒体存留的前提,在互联网上文字、图像、声音均是数字信号的不同组合形式。这方便了不同形式信息之间的相互转换,如将文字转换成声音。
2.传播范围广。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传播范围更广,具体表现在信息传播广泛和信息接受的广泛。互联网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传播范围狭小的限制,这在地方性媒体和全国性媒体、弱势媒体与强势媒体的竞争上是有优势的。这实现了个人网站在一夜之间得到世界网民关注的可能。
3.海量信息。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自这一天起,新闻与网络便纠缠在一起,欲罢不能[2]。今天,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能了解千里之外发生的事。这就是网络出现之后的巨大改变。网络新闻的出现,使得新闻信息的数量大大增加,呈现海量新闻信息。
4.可储存复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曾指出:“信息社会,其基本要素不是原子,而是比特。比特没有重量,易于复制,可以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在它传播时,时空障碍完全消失。”稍纵即逝一直是电视新闻的一大缺点,然而网络新闻不仅可以反复点击观看,还可以复制保存远距离传输。现在,传统的电视节目已经借助网络技术开始实现反复回看等功能。
5.容易搜索。网络新闻改变了查询电视节目单的搜索方式,实现了可通过输入关键词运用搜索引擎的便捷查询,不仅缩短了查询时间,更能在数秒钟找出所有相关节目。
二、网络新闻的优势
1.丰富多彩性.网络媒体融合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符号,它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所有传播符号相融合,以各国形象、更直接、更综合的模式向受众传递信息。
2.传播速度快。相较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网络新闻的时效性是最强的,新闻事件发生之后,图片文字信息第一时间在网络呈现,或者直接在网上视频直播,这些都是传统电视媒体由于人为和中间环节过多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实现的。网络媒体颠覆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真正实现了新闻的时效性、即时性、广泛性和全时性。
3.具有广阔性。传统媒体无法做到无限制的容纳。然而,网络媒体则不受时间和版面的限制,只要有新闻发生就可以即时传播。并且只要在有网络的条件下,在任意时间、地点,受众都可以查看新闻。新闻的内容是可以选择的,可以根据自己关心的、喜欢的做出选择。网络媒体的广阔性还包括信息涵盖方面广阔,覆盖面积大,接受群体广阔等。
4.具有交流性。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都是一点对多点单向传播的模式,受众与记者、受众与受众之间没有办法进行交流。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由传统的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媒体市场呈现出多平台、多渠道、多终端并且交叉渗透的格局,实现了点对点的互动交流。
三、网络新闻的短板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都是矛盾的集合体,是具有两面性的,有其优势,也必然有其劣势。网络新闻也是这样,在它的发展过程当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给受众和新闻本身的发展带来麻烦。作为网络新闻它自身的缺点有:可信度低、没有深刻性、原创性不够、不够严肃等。
首先,可信度低。新闻最重要和首要的就是真实,然而有的网络新闻为了点击率恶意制造虚假新闻。例如:2010年国庆期间,在天涯网站上就出现了一起虚假新闻事件,即所谓的“小月月”事件。“小月月”事件出现之后,短时间内顶贴过万,顺利被推到首页。之后,各大新闻网站纷纷进行转载或报道,“小月月”事件终于变成了人人尽知的新闻事件。不久之后,“小月月”作者蓉荣接受天涯独家专访,事件真相终于曝光。这场虚假新闻事件竟然可以闹到如此大的规模,被各大新闻网站进行报道和转载,大大降低了网络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这些虚假消息为相关部门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也引起了公众对网络新闻的怀疑;其次,缺乏深度。网络新闻在内容上虽然有着丰富、广泛等优点,但其在内容上缺少深刻性,达不到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电视新闻节目的高度;再次,由于采访人力和设备等因素,网络新闻原创性不够。网络新闻更多的是编辑二次加工的。网站和网站之间变个题目互相抄袭的现象比比皆是;最后,不够严肃。网络新闻低俗化是伴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发展的变异现象,它具体表现为过度追求新闻价值中人情味、趣味性因素,传播时特别强调其功利性和商业性,经常采用煽情、或者感官刺激,乃至于弄虚作假的手段来吸引受众[3]。
很多网站为了获得点击量、博得受众眼球,放置了大量的低俗化新闻信息,包括暴力新闻、色情新闻、明星绯闻新闻和虚假的广告炒作等。不仅降低了网络新闻的权威性,还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造成了精神上的伤害。
四、对电视新闻未来发展的建议
1.借助新媒体技术拓宽发展
为了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2001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论坛报》将电视台、报纸、网站的编辑等部门相融合,创建“多媒体总编辑”,统一进行指挥,反应非常好。在我国这两年许多电视台都开始注重借助网络技术增强自身媒体的影响力。例如,中央电视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特别节目就与手机微信平台联合,让受众用手机通过“摇一摇”就可以实时参与评论。传统电视台与网络新媒体之间的合作大有可为,目前,新媒体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出现了传统媒体人才流向新媒体的情况,但是在总量上我国传统电视台还是聚集了电视行业的大多数人才,电视台还是现在电视新闻主要的内容制作单位。采访队伍、硬件设备上传统电视台还是具备绝对的优势,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传统电视台不应该恐惧逃避,反而应该借助网络、手机等移动终端,发挥自身人才和节目内容上的优势,拓展自身领域和传播方式创造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型传播媒体。
2.确立精准评论的权威性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新闻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深度评论领域的优势,利用评论的深度与精度以及通过高水平的评论员,确立媒体权威性,吸引更多的观众。新媒体一大优势是互动性强,任何人都可以评论留言,同时也出现的短板——评论缺乏权威性。传统电视媒体,应该借助自己人才上的优势,加强深度评论。中央电视台的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新闻1+1》,由主持人和“新闻观察员”对当天或近期的重大新闻事件、热点话题进行解读、分析和评论。透过新闻事件错综复杂的表象,揭示事件的缘由、背景和意义。通过有角度的解读,有深度的分析,有锐度的评论,在观众中树立了节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仅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好评,也赢得了众多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3.做好新闻直播节目增强竞争力
新闻直播节目一直是电视新闻媒体实力的体现,也是赢得受众忠诚度树立媒体权威性的重要节目形态。网络新闻的优势是技术上更容易实现直播,但是对于大型直播报道,传统电视台有着人才、设备和实践的优势。类似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那样的直播需要经验丰富的记者、先进的直播车等技术装备还要整体节目把控的核心带队者,这些对于目前我国的新媒体来说都是不能同时具备的,所以传统电视媒体要继续做好大型电视新闻直播节目,成为内容提供者。同时,还可以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借助网络技术把自己的直播节目品牌传播地更广。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接收新闻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虽然网络新闻冲击了电视新闻,但这同时也促进了电视新闻的成长和改革,通过对比和分析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在发展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地舍弃不足、落后的地方,使电视新闻能够不断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钟.当前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竞争策略[J].艺术百家,2013(1).
[2] 史伟.网络传播时代对电视新闻的影响[J].中国出版,2015(12).
[3] 韩婧.对网络新闻传播低俗化的思考[J].新闻传播,2009(7).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