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前沿声音>>编采探索

媒体融合下报纸副刊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陈士娟 高亚平
2016年06月06日16:01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网民通过Wi-Fi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1.8%。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在智能手机上社交、购物、打车、看新闻等,已成为大众生活的常态。

当阅读群体普遍更改阅读习惯,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适应变革,也开始打造全媒体的传播形态。众所周知,报纸是以做新闻见长,为了突出报纸的新闻性,有些报纸缩减了副刊版面,有的报纸甚至取消了副刊。但是,传播形态的改变只是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和丰富化,并不能改变传播的实质——内容为王。因此,拥有副刊传统的报纸,在新闻呈现出同质化倾向的当下,应当更加重视副刊的凝聚力(文化认同感),着力强化副刊的“留客”功能。

一、取长补短,媒体融合渐入佳境

从理论上说,所谓媒体融合,就不是一个单一媒体的自表自演,必定是两个,甚至多个媒体取长补短,适应变通的过程。虽然,互联网、博客、微博、微信等传播形态从客观上比报纸的传播更加迅速、便捷,但同时,“尺之所长,寸之所短”,这些新媒体传播形态的碎片化同时也导致了其传播过程中的“乏力”。毕竟,渠道仅仅是渠道,传播的主体依旧是内容。其实,在媒体融合时期,新媒体也在不断思索,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升自己吸引读者,特别是吸引优质读者的能力。不少新媒体采取的措施恰恰就是取报纸之长——创办副刊。例如:凤凰网创办了《凤凰副刊》,主要是向读者推荐好文章,做到有文、有识、有趣;腾讯网也开办了《大家》,旨在关注互联网用户更深入、更持久的思考与表达;就是如今风头正盛的新媒体平台今日头条,也加大了原创内容的支持力度。2015年,今日头条推出“千人万元计划”,即未来一年内,头条号平台将确保至少1000个头条号创作者,单月至少获1万元的保底收入。对于入选标准,“不单单以阅读量为考评,特别强调内容的质量”。据了解,入选今日头条“千人万元计划”名单中,就有不少是报纸副刊的多年写手。

而同时,各大报纸副刊也纷纷开设自己的新媒体传播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每天推送若干篇文章,使读者在移动智能终端上可以随时阅读。传播渠道变了,以内容为本的精神却仍在延续。正如《文汇报》《笔会》副刊官方微信的介绍:“一代代编辑,为您维系着与一代代文章大家的关系。这是一条静水流深的文字长河。”

二、报纸副刊的“留客”方式

当前,报纸副刊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创新,以适应新的时代发展。副刊的属性是文艺性、思想性与新闻性结合,传统副刊更偏重于文艺性与审美价值,在注意力稀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西安晚报》副刊尝试在提升新闻性与趣味性,打造文化品牌,策划文化活动等方面,需要进行创新,探索“留客”之道。

(一)提升新闻性与时代气息

互联网具有“新”、“快”的特点,副刊虽然不以即时为第一要义,但也应与时代同步,呈现新的气息和张力。提升副刊的新闻性,是指副刊文章要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新的见闻、思想和情感,话题和感受要反映社会现实,切中人们当下所关注的事物。也就是说,要增强动态感。副刊版不乏静态的文章,但如果静态的文章占多了,版面就缺少了活力,“以各种新闻‘由头’引出的美文,是‘活’的,是灵动的,是充满生机的”[1]。这样的文章也容易唤起读者的认同感,抓住读者求新、求知的精神需求。例如:《荷尖》版刊发的中学生作文《当我们谈论宇宙时在谈论什么》等时效性强,文章刊发于“美国科学家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并首次观测到了双黑洞的碰撞与并合”的新闻引起的舆论热点之时,联想丰富,引人深思。而《专栏》版刊发的《医生手记》系列文章现实感强,作者以一个临床医生的视角,观察、描写到医院就医的各色人等,以此反映当下的世相,文笔诙谐、冷峻,笑中有泪,乐中含哀,有一种现实的痛深藏文中,读来可感受到作者拳拳的慈爱之心、悲悯之心。这一组文章,受到了读者关注和好评。

(二)呈现平凡生活中的趣味感

大众生活基本上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能将日常生活写得新奇有趣,轻松活泼,会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或有所启发。无论读者是在报纸上读,在电脑上读,还是在手机上读,最具阅读价值的还是看文章的内容是否好看耐读,是否和读者的生活离得近。《闲情》版刊发的《“圣诞妈妈”的眼泪》《小林老师》《剪发记》等,将真实的生体验描摹得新奇细腻,充满打动人心的温情;《捧碗看花》《借山而居》《头刀韭与螺狮头》等,写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人气,生动鲜活而富有诗意。在读图时代,趣味盎然的漫画和插图也是活跃版面气氛的重要元素,一幅内涵丰富的绘画有时比洋洋洒洒的文章更有吸引力,可谓“一图胜千言”。如《老树画画》,古体画搭配打油诗,调侃现代生活,给都市里焦虑的人们心中打开一方荷塘;与《闲情》相得益彰,起到了锦上添花之效。

(三)创文化品牌,提升社会影响力

除了做好版面内容,以品牌为依托,策划各类活动,也是报纸实现自身文化价值,提升竞争力的方式。《西安晚报》副刊有着深远的文学传统,陈忠实、贾平凹等当代文学大家都曾在这里起步。新媒体时代,《西安晚报》坚守副刊和文化,打造出了一张新名片。《西安晚报》副刊《终南》联合《美文》杂志、曲江新区管委会共同举办“报人散文奖”征文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每次评选出十位获奖作者。这是全国唯一以“报人”为主体设立的散文大奖,意在传递报人的声音和思想,以社会转型期报人的视野、胸襟、见地来观察生活,记录社会。自2008年开设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征文和颁奖典礼,贾平凹、李敬泽、梁衡、熊召政、麦家等著名作家和评论家担纲评委,每次活动都佳作频出,嘉朋云集,好评如潮。“报人散文奖”以其独具个性的文化理念,正在成为西安乃至全国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2]。2015年11月28日举行的第四届颁奖活动,由全媒体联动立体式报道,读者可以全程实时看到颁奖典礼活动的进行情况,而且,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视频等和颁奖嘉宾、获奖作者进行文学交流与互动。业界和读者反响热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办征文及读书活动,搭建互动平台,提高读者黏度

相比网络新媒体,纸媒的“互动性”较弱。报纸通过办副刊主题征文活动,让更多的“粉丝”获得展示和表达的平台,提高读者与报纸的黏度。《西安晚报》副刊多年来征文活动不断,每次都得到古城乃至全国各地读者的积极响应。2015年,除了“报人散文奖”征文,还联合时尚六年西凤酒品牌运营公司举办了“青年散文大赛”,收到海内外来稿四千多篇,其中一百多篇作品在副刊版面和西安新闻网刊发,内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此项征文还先后三次组织140多名青年作者参加了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主题的文艺采风活动。采风团先后深入陕北梁家河村、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接受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去陕西凤翔县,参观西凤酒厂、凤翔县博物馆、民俗馆,感受中国酒文化和民间文化;又于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远赴山西黎城县、武乡县、左权县,参观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祭奠左权将军等抗战英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以此告诫人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3]。而这三次采风活动,除在纸媒上大篇幅呈现外,还受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广泛关注。

此外,西安是文化古城,读书的氛围较为浓厚。网络碎片化的阅读影响着人们的阅读质量,同时,也对纸媒构成很大的冲击。为了鼓励深度阅读,增加有效的阅读率,《荷尖》版开设了《读书船》栏目,以“经典、大家、美文”为方向,向广大中小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大家名家和美文名篇,倡导“好读书、读好书”。从2015年至今,已刊发50多期,在读者中、尤其是中小学生读者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读书》版策划的读书沙龙“长安悦读”活动坚持不懈,该活动由西安晚报副刊部和嘉汇汉唐书店联合举办,属于纯公益性活动,每月一次。每次邀请省内外知名文化人亲临嘉汇汉唐书店,为读者专题讲谈读书方面的话题。内容涉猎广泛,包括文学、绘画、书法、非遗等,有深度,有品位,和读者互动性强,深受读者欢迎,目前已成为古城众多爱书人固定的活动项目。《连载》版的赠书活动,也得到西安及周边区县读者的踊跃参与。

三、结 语

“新闻吸引读者,副刊留住读者”。以往是报纸副刊启蒙受众,现在是人们日新月异的生活方式推动报纸副刊要与时俱进,调整视野,推出适应受众新的习惯和需求的文化产品。目前,随着阅读媒介进入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大势所趋,《西安晚报》也将开设文化专副刊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平台,在移动终端占据一席之地。定时在微信平台上推送各个版面精选原创、适合网络阅读的文章,读者会因为喜欢某篇文章而去关注报纸本身。副刊的优势在于,拥有常年培养的固定读者群和公信力,文章有传承、有经典,以及对世道人心的丰厚滋养。在媒体融合、众声喧哗的今天,副刊应积极探索,稳中求变。

参考文献:

[1] 刘伟馨.用副刊演绎一座城——以新民晚报“夜光杯”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5(3).

[2] 张静.中国报人散文奖已成西安文化名片[N].西安晚报,2013-10-18.

[3] 职茵.一场关于灵魂的洗礼[N].西安晚报,2015-08-27.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