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央视《挑战不可能》热播 关注普通人的"真"与"秀"

2016年06月14日13:53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小字号
原标题:《挑战不可能》:看普通人的“真”与“秀”

陈燕因为视力障碍,从小被外婆训练利用声波来辨别前方的人和事物,在节目现场,当陈燕通过声波辨别出人和道具时,观众为之赞叹;基层民警董艳珍练就一身通过“足迹识人”的本领,能够从容找出每一个足迹的主人,让世界著名华人侦探李昌钰佩服不已……通过展现普通人的故事体现自强不息的挑战精神是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节目的初衷。

《挑战不可能》在创作之初,就主动将视角锁定普通群众,从中寻找一种共同的、向上的力量。节目中既有来自一线的消防员、社区民警,也有来自基层的挖掘机工人、公交司机,有5岁催眠小动物的小女孩、89岁高龄的“不老骑士”,还有在海拔3500米高的阿尔卑斯山脉挑战生命极限的巅峰行者、来自非洲部落的“千里眼”兄弟等,他们都是普通群众,这让节目最大限度贴近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聚焦了普通群众,但如何处理好真人秀的“真”与“秀”的关系呢?怎样才能通过情节和环境的设置吸引观众?节目总导演左兴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明星善于‘秀’,普通群众胜于‘真’。如果单纯地将选手平时擅长的项目照搬上舞台,那只是一场选手与评委之间的‘秀’,但我们在节目中增加了进阶的难度,融合了中国元素,真人秀‘真’的状态被逼迫出来了。通过寻找挑战者挑战的临界点,构建一个真实的压力场,挑战者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感染了现场。”

左兴说,非洲“千里眼”选手的挑战项目中,节目组将场地设置在长城,用传统京剧人物作为视力目标,在所谓“炫技”同时承载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叠九层人塔”项目中,由中国人和西班牙朋友组成的600人跨国团队挑战成功,跨越了地域、种族和语言,体现了团结、信任的力量。《人民日报》曾评价说: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精彩中国故事呈现给观众。稳定的收视人群和不断攀升的收视率背后是一个现象级节目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坚持。

《挑战不可能》播出之后,网络视频点击量超11.7亿次,创央视季播节目新媒体传播之最。而且通过央视网的海外传播,《挑战不可能》被各国网友自发翻译成多种语言,在脸书、优酷等平台广为传播。

集中核心的记者团队、走访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从上千名选手中甄选40多人进行录制,引入国外先进的灯光设备和舞美设计,采用多个机位全程拍摄以呈现体育赛事直播式效果……“堪称央视平台在大型综艺节目史上的一次最大创新。除此之外,央视人自己也通过这个节目提升了创新能力。”制片人卢小波对记者说。

现在,《挑战不可能》节目组全体制作人员目前又紧张地投入到第二季的筹备中。左兴与卢小波一边探讨着新一轮的制作,一边告诉记者:“节目塑造了人物,而不仅仅是展示选手,我们希望通过普通人的挑战去构建人的精神面貌,讲好中国故事。”(刘梦琦)

(责编:霍昀飞(实习)、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