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大爆炸》中国元素运用以及中国形象分析【2】

4.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的乱象与失控
中国元素尤其是中国话运用最多的一集就是第一季中的第十七集,整集都以sheldon学习中文为主线,而他学习中文的目的就是要和楼下中餐厅的老板进行理论,因为他所买的“陈皮鸡”所用的材料并非陈皮而是橘皮,这反映出中国食品问题的乱象与失控。近些年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虽时有报道,但国家和食品安全部门早已针对此现象进行整治与规范,而在美国人的刻板印象中,中国食品安全的乱象问题早已非常普遍,不仅在中国,在美国的华人老板中亦是如此,他们可以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随便替换食品的原材料,从而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层面,之所以sheldon要追究所用材料是橘皮而非陈皮,表面上可以展现出sheldon较真、低情商的性格,营造令人捧腹的效果,而实则也是从侧面反映出美国人民对食品问题的重视。他们讲求货真价实,不欺瞒消费者。
5.教育:“学术造假”之风的盛行与普遍
剧中的四位男主角都是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所以很多情节会围绕学校与所研究的课题展开。对于中国的学术与科学研究,剧情不止一次地进行嘲讽。在第七季第六集中,Sheldon 发现了可以人工合成一种新型稳定超重元素的方法,但最后却被Leonard证明是错误的,此时sheldon说:“I just learned a Chinese research team at the Hubei Institute for Nuclear Physics ran a test on a cyclotron and the results were extremely promising.”(我刚得知中国湖北核子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在回旋加速器上进行了测试,结果相当喜人。)一个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研究方法,但是在中国湖北省却得到了正确的证明,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学术造假成风的问题,从而暗讽中国科研方面学术造假之风的盛行与普遍。
四、总结
总体而言,美剧中中国元素的运用,构建了一个片面、失实的中国形象,也体现出美国人对中国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与印象。政治上,他们认为我们“独裁”“专制”;经济生产中,认为我们缺乏创造力;学术造假问题盛行,食品安全问题失控。对于中方而言,我们要在加强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开放文化互动。利用近些年“汉语热”的浪潮,通过汉语的推广与普及,宣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发展的现状与未来。通过文化的渗透来普及宣扬正确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主流思潮。由于市场程度的不断提高,文化伴随着信息在全球的高速流动而得以快速传播,互联网成为文化发展与传播的主体,新媒体在国家之间高速联动,使得不同地域的生活形态在共时的场景中展现出来。
注释:
①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
②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2.
③张宝亮.高低语境下的美剧跨文化传播分析——以《生活大爆炸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4.
④夏天.符号学视阈下美剧构建的中国元素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3.
⑤谢芳,黄燕.电视剧的文化传播策略——解读美剧《生活大爆炸》的中国文化元素[J].新闻战线,2016(1).
⑥周航.跨文化视角下美剧中华人形象建构研究[D].苏州大学,2015.
(林徐:暨南大学;张珊珊:巢湖学院)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