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印象·范敬宜:爱吃"大食堂" 选读者来信上头条【2】

蒋铎
2016年07月20日09:25 |
小字号

印象四:

老范“打的”赴会

历来两会期间,报社的车队把保证记者采访用车,当作政治任务,记者去人民大会堂采访,坐单位的奥迪、桑塔纳是天经地义,哪有不坐的道理?何况老范既是总编辑又是人大代表。1998年3月8日,老范偏偏“打的”赴会。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个个都是“政治家”,这是出了名的。坐他们车的天南地北什么人都有,他们的信息来源丰富而且新鲜。你不开口,司机也会打开话匣子,主动跟你聊天。果然,“你是人大代表?去大会堂应该是去开两会吧?”话匣子就这样打开了,司机发表他看到的感受到的种种问题以及他的治理方略——“你看这路面,今儿个开膛,明天平好了,过不了几天又刨开了。正如侯宝林的相声所说,北京的路面应该按拉锁!不能设个部门协调一下吗?”(凭记忆,大意)……转眼间,到了人民大会堂,谁知因为聊得太投入,老范竟然忘记付费!幸好他记下了车的电话号码。

范敬宜

1998年3月11日,他写的《“打的”赴会》在人民日报见报。这篇别样文章看似平淡,但仔细琢磨,却耐人寻味。这应是一篇有突破意义的报道。关于两会,因为年年开年年报,形成套路,记者、编辑都有难以突破的压力和苦恼。老范的《“打的”赴会》却跳出会场,走向会外基层百姓。代表委员写提案、发言稿属于常规,的士司机关心两会,则把两会延伸到会外,表现了老百姓对两会的关注,自然、生动、亲切。老百姓关注会议,这会才有意义。从老范记出租车电话这个细节看,这次采访,应该是有心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绝不是为了省汽油。

1998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范敬宜《“打的”赴会》一文

印象五:

老范有个村官兄弟

10年前,春节后的一天傍晚,窗外飘着雪花儿,老范想起了30多年前,他插队劳动过的辽宁二道湾子乡大北沟村他的房东——村官卜祥玉,于是拨通了长途电话。山沟里,电话的那头是卜的老伴。她说:“咳,你兄弟一大早就下山去了,晚上才能回来!”一个“你兄弟”,说明老范与村官的情分与亲近,表明老范与村官通电话是常事。至夜,老范又拨通电话。他得知卜祥玉正忙于紧急组织乡亲防治禽流感,于是老范劝他兄弟说了几句家常话,年纪大了,又是风雪,别那么拼了……如同劝自己的亲兄弟。他就此写了饱含深情的《飞雪念村官》,文中他就此发挥说,“他们不见得都能像华西村吴仁宝那样做出改天换地的业绩,但是没有千千万万、普普通通、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村官,能有一个坚如磐石的稳定局面吗?”表达了他对勤勉工作的村官的真诚情意。30多年过去了,用一般世俗眼光人看,他范敬宜早已今非昔比,但依然不忘山村里的兄弟,和村官保持这样淳朴的真情实意。与一般势利小人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同,实在感人至深。这样的文章谁能不感动?这时他已不在人民日报工作了。

2006年2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范敬宜《飞雪念村官》一文

早已今非昔比的老范何以保持与农民兄弟如此淳朴的情感?我在原人民日报群工部主任李和信的文章《一封不平常的信》中有所发现。2003年6 月,已在人大工作的老范,转来一封反应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材料给群工部,经群工部编辑的调查、协调,得到圆满解决。高兴之余,老范就此给李和信写了一封动情的长信,袒露心扉:“我曾经在兵团农村生活了十年,深知农民生计之不易。当年在我最艰难的日子里,不歧视、不厌弃而且把我当‘人’对待的是纯朴的贫困农民。我总想有朝一日,能够报答他们,为他们说话、办事……”

2008年1月25日,大病初愈的范敬宜出席中国记者协会的老新闻工作者春节团拜会

那年老范已经72岁了。谁说老了就写不出好文章?《飞雪念村官》在人民日报发表,因其独到的视角,发自肺腑的真情,受到广泛好评。那时老范已经从人民日报总编辑岗位退下来。已经不是记者,但他仍然没有放下心爱的笔。放下总编辑重担,对老范也许是一种解放。他记者没有当够。这事也使我们明白了他后来为什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说出那句话:“如果有来世,仍然当记者。”

范敬宜

老范的成就来自他的学养、才能、勤奋,但我认为,根本的是他对老百姓的爱。

(责编:刘雨霏(实习)、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