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主义与成舍我新闻教育思想的话语建构与实践

摘要:成舍我在现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主张通过培养现代国民以建成现代国家,而现代国民的养成,则依赖大众化报刊以传播现代国家意识。为此,新闻教育兼具“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双重属性,培养“手脑并用”的记者,并通过这样的记者,改变知识精英与普罗大众之间的疏离状态,践行大众化的办报理念,使报纸能成为普通民众的“生活日常品”,实现现代国民意识“落地”,建成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
关键词:民族主义;成舍我;新闻教育思想;新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7-2-0020-03
民族主义是指以“民族”为符号、动力和目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或以民族国家为诉求的意识形态,或以文化传统为依托的情结和情绪。这种与近代民主主义结合的现代民族主义思潮,形塑了现代中国的基本面貌。成舍我不但是著名记者和报业企业家,还是著名的新闻教育家。民族主义思潮对成舍我的办报实践与新闻教育思想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民族主义思潮背景下,梳理中国新闻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检讨中国新闻教育的成败得失,以为当代中国新闻教育改革提供历史资源,应该是当代学人予以重视的问题。
一、“立国”先“立人”
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即是以人民主权为政治合法性基础,建立由拥有平等权利的社会成员所组成的现代国家,以抵抗西方列强,“人民”成为具有绝对的道德优越性和合法性的基础,是知识精英的思考焦点。
成舍我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有幸目睹甚至直接参与现代思潮的崛起。传媒在“五?四”运动中所发挥出的社会影响功能,对于已经投身报业的青年成舍我来说,无疑会产生深刻影响,从而确定了将新闻事业作为毕生追求。在成舍我看来,舆论家是社会导师,报纸是改造社会的利器,因而积极参与各项文化事业。鉴于北大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成舍我对创办大学的意义有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有健全的人才,才可以做健全的文化活动。来造就这种人才的地方,就是大学校”。[1]97在“立国”先“立人”民族主义脉络下,报纸、书店、学校,成为了未来成舍我的努力方向。
二、“立人”需“立报”
在“五?四”启蒙运动所提出的“立人”观念上,成舍我看到了中国报纸与建立现代国家之间的落差,明确提出“立人”需“立报”,通过报纸培育现代国民是建立国家的根本途径。
抗战爆发后,成舍我指出,中国国民缺乏国家意识,这于抗战是极为不利的。对此,成舍我呼吁报界,报纸要承担救国责任,报界对报纸进行“大众化”改造,降低报价,以求“人人买得起”;报纸应关心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使报纸“确能代表多数的勤劳民众,替多数人说话”,并改变文字艰深的弊端,以求“人人看得懂”,促成“报纸下乡”“报纸入伍”,实现人人都能卖报的目标。在抗日战争中,报纸犹如“纸弹”,亦可歼敌,认为目前国民政府看轻了报纸宣传的力量,没有将宣传与军事并重,导致全国抗战气氛不浓。对此,成舍我建议,政府应建立统一的宣传机关,制订统一的宣传目标,利用报纸,将抗战纲领“像水银泻地似的,钻入每一个乡村、每一个识字民众的神经中枢”,[2]118为取得抗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抗战胜利前夕,成舍我从报纸的现代属性及其传播功能出发,强调报纸能传播现代国家意识,培养现代国民,在“改造国民心理,转移社会风气”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建国首须建报”,面对各种政治力量所开出的建国方案,成舍我主张国民政府在战后重建中,将新闻事业置于优先地位。通过国家扶持与报人努力,努力实现报纸大众化,使“报纸”成为如粮食、布匹一样的生活必需品,“然后国家的观念,才能打入最大多数国民的心中,国家的根基才能树立坚固,立报所以揭举大众化的旗帜,其意义在此,其自认为最重大的使命也在此。”[3]101
在成舍我看来,中国抗战建国的过程,对外是追求民族独立,对内要实现人民主权,建立现代国家,成舍我对传媒的理解及由此而来的战时新闻教育思想建构,就是在这种建构现代国家的民族主义历史主题中实现自我思考与话语建构的。他从抗战救亡、民族建国的历史需求出发,看到了国民素质与时代要求之间的落差,意识到了传媒在传播现代意识,培养现代国民方面的巨大作用,开出了解决危机的药方。而新闻教育的目标所在,就在于培养适合这种需求的新闻人才。
三、“立报”需“立才”
民族建国要求报纸大众化,而与这种报纸大众化的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是要培养“手脑并用”的新闻人才,消除劳资对立和体脑差别,强化记者对底层社会的认同感。为践行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从报童工读学校、招考练习生再到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成舍我做了很多尝试。
(一)筹划创办报童工读学校
1926年4月,成舍我在《世界日报》登载《〈世界日报〉附设报童工读学校章程》和《募捐启事》,计划在北京创办20所报童工读学校,每校设两班,每班定额60人。报童工读学校取半工半读形式,两班交替上午学习,下午工作。“以若干时间,售报营生;以若干时间,伏案就读”,既能“收养贫儿,教养兼施”,至少“可因而领受最低限度之国民常识”,成绩优良者,可由本校资助继续求学。同时,就成舍我而言,亦可对抗“报霸”对报纸发行市场的垄断,为《世界日报》打开销路。成舍我的报童工读学校,精明地将报纸发行与报童职业训练,再赋予其社会改造的内容,计划十分周详。但因资费耗资过大和社会对其剥削劳工的嫌疑,没有实现其创办20所报童工读学校的目标。
(二)招聘练习生与侍应生
在实施“报童工读学校”的同时,成舍我又于1926年10月开始在《世界日报》和《世界晚报》招考练习生。练习生资格为15岁以上,18岁以下,具有高等小学以上毕业之程度,国文通顺,娴习珠算。
1935年8月,成舍我的上海《立报》招考高中、工商、普通各科毕业生,充印刷营业编辑各部练习生,升任各部职员,并招考完全小学毕业生,充各部侍应生,服务成绩优良者亦得提升。练习生和侍应生的差别,除了学历差异外,前者为人才储备之用,全职在报馆实习,后者则属于临时性工读,充当各部助理人员。
(三)创办北平新闻专科学校
1930年4月,成舍我游历欧洲,考察西方报业,对报业的商业化流弊深有感触。回国后,鉴于西方报业的流弊,成舍我倡导“资本与言论分开,报纸和社会合一”的办报方针,报纸应为报社内部员工所有,言论权向民众开放,为民众说话。1933年,为“改进中国之新闻事业,及训练‘手脑并用’之新闻人才”,实现“工作者有其报”的目标,成舍我创办了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成舍我将学校设计为初级班(2年)、高级班(2年)和本科班(3年)三个阶段,既分开独立,又彼此联接,授课方式亦采“报童工读学校”的做法,每天以一半时间授课(用脑),一半时间实习(用手)。如此由下往上,逐步打通的方法,通过7年时间学习,培养出对“新闻事业必需技能和知识都有相当明了”的“手脑并用”的人才。
初级职业班,目的在“造就印刷工人”,投考资格限高小毕业,除“印刷方面的排字、铸版、管机器”等课程外,还设有报业管理、报业常识、国文和英文等课程。学生毕业后如不继续升学,可入报社参加印刷事务。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