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微信H5传播模式新特征【2】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微信H5在直线模式的传播机制上加入了新的环节,此外,在不同环节上也有新的内容加入。现归纳如下:
这一增加的部分主要来自用户的分享,这里定义为分享,但往往不仅限于朋友圈的分享,还包括转发、口碑宣传、参与互动链接并带动圈内朋友互动都属于这一范围。
在传播主体上,微信H5的传受双方具有模糊性,既有集合度高的媒体机构,也有相对较小的公司组织,甚至是个人,而传播的受众也同样包括以上组织和个人;尽管如此,但传受双方的地位并不完全对等,仍然是传播者占优势。
在传播内容上,不仅包含其他媒体所覆盖的文字、图片、视频还包括互动游戏和超链接。此外,其内容的组织不仅仅在于单一元素的罗列,而是整合多种元素结合一定的情节或主题进行策划传播。不仅如此,从麦克卢汉的观点解读,认为这一新的媒介技术的产生本身也是这一时代的新特征。H5页面乃至微信的产生都是一项技术的变革,也是新的传播方式,小范围的大推广。正是这一技术的产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投入更多的时候在手机上,利用更多碎片化的时间在微信上,这也是一种媒介观念的变革。
在传播渠道和受众上,也带来了新的内容。尽管与传统媒体相比,微信H5的传播范围小,渠道单一,但其朋友圈分享和相互转发却加大了传播的效果,使得信息虽然传播范围小,但传播所得到的潜在客户更多,到达率更高,传播的受众甚至达到点对点的单一转发。
在传播效果上,仅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笔者认为传播效果不在是被动的模式,而是转被动为主动,转大众为小众,转全面撒网到定点传播。从营销学角度分析,尽管目前所有的效果有待提升,存在一定的负面性,但相信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能有新的转机。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和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媒介的发展史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综合—分化—再综合”的历史。电子媒介的出现,正是将人们的感官进行了再综合。集视听结合,增强画面感,使多种感官配合使用。而H5的应用也体现了这一点,从传播内容的分类,图片、文字、游戏等等都是一种单个感官的集合,从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到现如今多种感官的聚合,电子媒介越来越带着人们的感官走上一条高速集成的整合道路上了,而H5页面的产生与传播也正是对这一说法的补充与验证。
参考文献:
[1] 张余.移动互联网时代 H5 页面的设计与营销.东南传播.[J].2015(9):87-89.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 CuriosityChina:2015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http://www.199it.com/ archives/351990.html.
[4] 哈罗德·伊尼斯.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默尔索.微信H5,解不了Social Marketing垓下之围[EB/OL]. http://www.topnews9.com/article_20150109_42824_2.html.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