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少儿报刊陪伴是最大魅力 孩子最不可替代的"营养"

2016年09月27日13:43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少儿报刊是孩子最不可替代的“营养”

  嘉宾:李学谦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右二);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教育专家(左二);王娟 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小教科科长(右一)

  主持:董宏猷 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左一)

  本报记者 王毅 摄

  少儿报刊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怎样的影响?少儿报刊出版现状如何?怎样进行少儿报刊的阅读推广……9月24日上午,在2016年刊博会“红沙发”系列访谈现场,以“我的报刊我的童年”为主题,在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的主持下,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小教科科长、蒲公英悦读小镇发起人王娟就上述问题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陪伴是少儿报刊最大魅力

  “李社长,谢谢你,我是读着《中国少年报》长大的。”这是在2011年《中国少年报》创刊60周年活动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对李学谦说的一句话。当这位老者像亲人一样握住李学谦的手时,他明白,“他们不是感谢我,而是感谢陪伴他们成长的报纸”。但从来没有人跟他说过,李社长我是读着哪一本书长大的。这就是报刊与其他阅读载体的不同之处。

  在李学谦看来,少儿报刊由于是连续性出版物,它的陪伴性非常强,可以陪伴一个人在一定年龄阶段的成长和发展,然后通过对这份报刊的持续关注,挖掘培养出某一个兴趣来。这个兴趣引导孩子发展自己的特长,这个特长如果再进一步发展会成为自己的专业。“如果这样建立起一个职业轨迹,我觉得这对一个孩子来说会非常幸福。”李学谦如此表示。

  “我与少儿报刊有奇缘。”孙云晓的故事,完全印证了李学谦的说法。上世纪70年代,17岁的孙云晓在尘封多年的图书馆故纸堆中发现了布满灰尘的《儿童文学》时,他惊喜地在屋子里看了一本又一本。1978年他回到北京面临团中央机关和《中国少年报》两个工作选择时,他毫不犹豫地选了后者。“读了《儿童文学》后,我就喜欢上了儿童文学,所以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孙云晓在《中国少年报》工作了9年,这9年使他成为儿童文学作家、教育研究者。

  对于少儿报刊作为连续性出版物的特殊魅力,孙云晓还有理论作为支撑。他曾经主持研究了教育部关于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国家课题。分析显示,当一个人的行为或者动作持续21天,就可能初步养成习惯;如果这个动作和行为持续90天以上,就可能养成稳定、成熟的习惯。孙云晓说,少儿报刊是一期接一期、一年接一年地出版,这种日积月累最有助于养成阅读的习惯。而他觉得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在人的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终身受益。此外,孩子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出于社会化的需要,孩子要看报刊,要关注国内外的事情、社会、群体和人生,这样会非常有助于他们社会化的提高。另外对孩子确立现代的理念、平等意识、国际意识也会帮助很大。因此,孙云晓认为,从社会性、现代性和习惯养成这3个角度来看,少儿报刊都是最不可替代的“营养”。

  少儿报刊互动性很强,李学谦认为,这是少儿报刊优于少儿图书的另一个特点。每种报刊都会举办很多活动,还有读者往来的栏目,和读者交流起来很方便。报刊往往还会按照年龄段来定位栏目,在一本刊物里小读者总会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

  在互联网时代,孙云晓认为,少儿报刊的作用更加不可替代。因为未成年人辨别能力比较低,网络则像个杂货店,真假难辨,色情、暴力很容易让孩子中毒。少儿报刊是由强大的团队精心编辑的,相对来说是精品。“你是要给孩子精品还是杂品?”孙云晓如此反问,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少儿报刊仍将稳定发展

  在今年刊博会期间,中少总社的《婴儿画报》《幼儿画报》成功输出美国,实现了我国少儿期刊走出去零的突破。互联网时代,报刊生存如此艰难的今天,少儿类报刊却能够走出国门,这无疑令业界振奋。在同时身兼中国出版协会少儿读物工作委员会主任一职的李学谦看来,事实上,与其他大众报刊相比,少儿报刊的确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更小些,有的甚至还逆势上扬。新闻出版产业报告也显示,2015年,平均期印数超过百万册的前10名期刊中,《读者》《小学生时代》《知音漫客》《青年文摘》等文摘类、少儿类期刊超过半数。

  相较于成人类、时尚类和科技类期刊,少儿期刊之所以受新媒体的冲击、影响相对较小,李学谦认为,这和儿童阅读的特点有关系。虽然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资讯、进行娱乐,但是对于严肃阅读来说,更多的家长和老师还是希望孩子们选择纸质媒体。因此,少儿纸质出版物出版、销售仍呈现增长趋势。不仅中国是这样,美国以及欧洲等主要市场的儿童纸质出版物也处在增长过程中。李学谦列举了一组数据:2014年中国少儿图书零售市场增长率是11%,美国是13%,美国这样一个成熟的发达国家的少儿图书增长还高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纸质媒体对于少儿阅读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巨大的市场是少儿出版物能够增长的另一原因。中国有着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的巨大儿童读物市场,我国未成年人有3.67亿,比美国全国人口还要多。而且,总供给还没有被充分满足。

  市场空间大,在互联网时代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基于这两个原因,李学谦认为,这决定了中国的少儿报刊还会处在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而且,“十三五”时期国家更重视全民阅读,现在在推广全民阅读过程中也更加重视少儿报刊的作用,少儿报刊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但幸福并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并不是任何一份少儿报刊都会受到稳定性比较强、成长性比较高的关照。李学谦认为,这取决于质量的高低,办得好、办得认真、尊重读者、定位准的少儿报刊可能会实现增长,反之就会被市场淘汰。

  陪伴阅读的魅力在于坚持

  王娟前段时间在校园中就少儿报刊阅读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对于少儿报刊的阅读,学校和学校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家庭和家庭之间的差异比较大。王娟说,有的学校一个班的孩子会每天都读少儿报刊,并且会选不一样的少儿报刊,但有的班级可能只有20%的孩子有时会读,还有的班级孩子基本不读报刊。王娟发现,如果老师多组织阅读和交流报刊的活动,班级里面阅读报刊的习惯就会比较好。

  如何培训孩子们阅读报刊的习惯呢?作为阅读推广人,王娟的体会是:出版少儿报刊的出版社、报社要更多地与家长、老师沟通,把凝聚编辑、作家心血的报刊推荐给他们,通过他们去陪伴和引导孩子们的阅读。她还提到,图书的阅读推广已经有一些方法了,但是少儿报刊在阅读推广过程中如何去体现它的连续性、互动性的特点,这方面的方法研究还不够。

  在培养孩子们阅读少儿报刊习惯上,孙云晓做过多年相关课题研究,他提供了几条有效的建议。一是建议父母带头读报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二是支持鼓励孩子订阅少儿报刊。三是在孩子10岁之前,坚持晚上睡觉前给孩子读书或者读报刊20分钟,不仅增长知识,而且还增进亲子关系。四是可以每天在一个固定的不受干扰的时间,找一个舒适的位置,让孩子每天在那个地方读报刊、读书半个小时。这样时间长了以后,90天孩子就会形成条件反射,非常享受读书时间,父母能够一起读更好。孙云晓认为,这4条如果能做到,大多数孩子都能养成阅读少儿报刊的习惯。

  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在王娟看来,陪伴阅读的过程其实很简单,但是它的魅力只有两个字才能造就,那就是坚持。简单的阅读行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能拥有它的魅力和价值。家长和老师们需要的是等一等、陪一陪,一起陪着孩子们走过短暂的童年。(刘蓓蓓)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