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新闻报道中的群众意识 越贴近越真实越贴近越温暖

2016年09月28日15:15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越贴近越真实 越贴近越温暖

  核心阅读

  ◆“你们报上来”和“我们去寻找”,是出发点和归宿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径。作为新闻工作者,不能等、靠、要,而是要自觉主动地到群众中去寻找、采访、记录。

  ◆一些电视台在制作播出节目时,刻意留下被电视业内称作“毛边”的采访内容,没有把它们一剪了之。这些改变,越来越多地记录了来自群众生活的真实,还群众一个本来面目,给受众一个真实的采访。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其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广大新闻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从事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其要求与党的群众路线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要求新闻媒体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心声。

  近年来,各级各类媒体对改变新闻报道中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群众现象作出了不懈努力。在观众中产生广泛反响的“寻找”系列及“你幸福吗?”等街头采访活动,都按照党的群众路线进行采访报道、制作播出,对于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增进媒体和报道的贴近性,具有颇多启示和借鉴意义。

  到群众中去

  记者要增强主动性

  “你们报上来”和“我们去寻找”,是出发点和归宿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径。作为新闻工作者,不能等、靠、要,而是要自觉主动地到群众中去寻找、采访、记录。

  到群众中去,找回来的那些最美人物生动鲜活、朴实无华,他们带着泥土的芬芳,外表粗糙,却有着自然的美。他们所做的事可能细微而平凡,却因韧性的坚持而显示出我们民族性格的厚重至善和大美无言。这些寻找到的人物和事迹,一经报道便熠熠生辉,成为近几年各种媒体新闻报道中亮丽的风景之一,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在这一系列“寻找”中,记者的足迹遍及全国最偏远贫穷的地方,这些采访报道呈现了身处最基层,在最艰苦的地方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等的群像。如央视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中,深入采访了往返20里山路15年骑坏8辆自行车的仲咸平,高位截肢、再上讲台的刘坤贤,过冰河、溜铁索、穿峭壁的格桑德吉等。在“最美乡村医生”的寻访中,为观众深情讲述了拄拐行医30年的杨忠荣、孤岛上的“120”余家军、克服自身残疾艰苦行医的侯方杰等人物故事。

  央视策划推出的“你幸福吗?”“你家的家风是什么?”等系列采访,采用街访、随机的形式,采访对象遍及各种年龄层次、各行各业。“你幸福吗?”对幸福的理解、追求是人最基本的情感,也可以说幸福感是人的第一梦想,这一梦想又和中国梦紧紧相连。唯有这样的来自群众的幸福感,才是真实、具体、亲切的,正是这些小梦、微梦,汇聚成强大的中国梦。

  听群众心声

  新闻报道凸显真实性

  过去,广播电视台在制作节目时,往往把同期声剪辑得干干净净,使采访画面或音频精炼利落。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也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与受众的距离。

  近年来,一些电视台在制作播出节目时,刻意留下被电视业内称作“毛边”的采访内容,没有把它们一剪了之。这些改变,越来越多地记录了来自群众生活的真实,还群众一个本来面目,给受众一个真实的采访。

  群众的语言是生动的,要尽可能保留群众的语言。如在“你幸福吗?”系列采访中,当记者问“你幸福吗?”,坐在马路牙子上整理蔬菜的妇女回答说:“别拍了,我这头发这么乱。”这一片段在过去是要被剪去的,不会和观众见面。面对同一问题,肉铺老板回答说:“幸福就是人没有后顾之忧,生活有保障,就是,哎呀!刚才那个钱是493。”这句回答中的后半句,过去也一定会被剪辑掉,因为与记者提问无关,但如果剪去了,也就缺少了现场的原汁原味。再如,记者在郑州火车站采访排队买票的小伙子时问:“你遇到的最坏的事是什么?”小伙子答:“跟你说话的时候,队被插了。”这就是普通人生活中的一种情形、一种状态,这样的采访同样富有情趣。

  更为重要的是,在采访播出中,要允许有不同的理解甚至相反的回答和观众见面。如有一个擦鞋的妇女回答说:“整天擦鞋,幸福啥子。”真实地反映了群众生活百态,反映了他们的认知和感受。

  同群众贴心

  新闻报道才具贴近性

  选题要贴近。选题要能够贴近群众心灵,确保能够到群众中去。如,“你幸福吗?”系列采访之所以产生了广泛社会反响,是因为群众如何理解幸福,如何看待自己的幸福,这一选题贴近群众的心灵。无论是何种身份、何种收入、何种生存状态,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幸福观。对这样的问题,任何一个受访者都可以平等、直接、毫不遮掩地交流,制作的节目也能无障碍地走进群众的内心世界。

  情感要贴心。确定选题时,要选择群众最动心、最动情的。5000年华夏文明使家风的问题具有深厚的底蕴和内涵,家风成为一定的道德规范和秩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些行为规范和约定俗成代代相传。这些灵魂深处的珍藏,一经深挖便有动人的力量。正因为这样,有关家风的采访使访者和受访者都处在温情的叙述和浓浓的回忆中,更让广大受众深受教育。

  采访要见情。采访行动要处处体现党的群众路线。等、靠、要不来,主动去寻找,记者的行踪遍及全国各个偏远的地方,关注那些地方人们的生存状态、工作状态,体会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对梦想的执着。

  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彻始终,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到行动中,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作为新闻工作的常态。

  (曹贵勇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