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职业新闻共同体及其形成的意义(上)【2】

(二)全球职业新闻共同体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卷入一个或多个共同体,在其中寻求交往、利益、爱、安全感、确定性乃至终极的价值皈依。”[1]36在现代社会中,职业共同体是每个人几乎必须卷入的共同体。人们为了正常的生存与生活,都有相对比较明确而单一的主要职业,身居一定的职业领域,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拥有一定的职业身份,且有实际的和可想象的职业群体。而职业共同体,就是在职业视野中对共同体的一种观察和界定。应该说,存在什么样的职业,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职业共同体。
每一种职业共同体,都有各自的共同体特征。新闻职业共同体,是新闻领域的共同体,是以新闻工作为职业的共同体。职业新闻工作不同于普通民众新闻活动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在一定社会系统中,是建制性(制度性或体制性)的存在,受到一定社会(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等的明确承认和支持;它有新闻专业性的要求,即作为职业新闻从业者,必须经过一定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拥有明确的新闻专业观念、新闻专业知识和新闻专业技能;作为职业新闻从业者,应该归属于一定的专业新闻组织(如新闻组织机构),遵循明确的职业伦理道德规范,担当一定的新闻职业职责。因而,任何个人,虽然可以进行新闻生产与传播活动,但并不能随意宣称自己是职业新闻工作者,由一些业余新闻生产传播者组成的群体,⑧也不能随意宣称自身是职业新闻共同体。因此,上文所说的新闻共同体与这里所说的职业新闻共同体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指称的实际对象也是不同的。
如果以空间范围想象职业新闻共同体,大致可以从这样几个层次去划分或理解:一是单一新闻媒介组织范围内的共同体;二是一定社会范围内、地区范围内的共同体;三是全球范围内的共同体。我这里所说的全球职业新闻共同体,是在职业新闻共同体前提下着重空间范围的划定。在最直接的意义上,全球职业新闻共同体,就是把全球从事职业新闻工作的所有人员看作一个共同的群体,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全球范围,新闻领域,职业化的新闻从业者。当前新闻职业全球性的客观存在,以及不同国家社会中新闻职业工作理念、方式、技能等的相似性,使得这样的共同体,既有可能形成的根据,也有可想象的基础。因而,全球职业新闻共同体既不是虚妄的概念,也不是缺乏根据和基础的纯粹想象。
一种群体在何种意义上才能成为共同体,一定社会内部存在的一种职业群体在何种意义上才能成为职业共同体,一种职业群体在何种意义上才能成为全球共同体,这是讨论全球职业新闻共同体形成时应该解决的前提问题。本质主义意义上的共同体内涵是相同的,但也是抽象的,而要理解一种具体共同体的内涵,必须抓住一种具体共同体的个性特点。当然,就目前来看,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之间的差距与差异,从根本上决定了全球职业新闻共同体的建构主要还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课题;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依然是一定社会范围内、国家范围内的新闻共同体问题,特别是新兴媒介环境中职业新闻共同体的变化与建设问题。但是,我们也深知,正义的大众传媒体系不仅仅是现代文明的支撑物之一,更是世界范围内公共理性或全球性的民主与公正赖以生成的重要条件。⑨因此,设想和建设全球职业新闻共同体,并不是我们所处时代之外的事情,而是我们时代已经面临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和信念,我才会把全球新闻共同体特别是职业新闻共同体的建设问题,作为新闻主体论的必要内容之一来加以讨论,才会认真分析全球职业新闻共同体形成的意义。
注 释:
①全球化对人类来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原则上说,自人类诞生,就开始了地球意义上的全球化扩散。史学界通常认为,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世界历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一是欧洲人越过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二是欧洲人沿着非洲的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和中国,开辟了新航道。这是全球化初露端倪的时代,或者说全球化发端于这个时期。参阅樊树志:《晚明: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光明日报》,2016年2月4日第11版。
②单元个体,既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一个群体或组织,即单元个体并不是仅指个体的人。
③人们通常把作为人的主体,分为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社会(其实是两个层次——个体和群体)。
④我将人类新闻业分为三大时代:前新闻业时代,新闻业时代,后新闻业时代。关于“后新闻业时代”的具体论述,可参阅杨保军:《简论“后新闻传播时代”的开启》,《现代传播》,2008年第6期。
⑤当然,这也是极具“夸张”意义的说法。能够自由上网传收信息、表达意见,还远未成为全球人民的自由,但从大的历史趋势上看,这似乎是一种必然,因而,人们普遍认可这样的说法。
⑥网络空间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长篇小说《神经漫游者》。2000年《美国国防部军事及相关术语辞典》最早对网络空间进行了定义,网络空间是数字化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上传输、交换形成的抽象空间。我国学者崔保国认为,网络空间是伴随着信息科技发展而出现的一个全新的人造空间,这个空间是覆盖整个地球的全部计算机、手机、通讯设施、媒体等信息终端、信息传输系统和数字信息内容之间连接交互而形成的智能虚拟空间。网络空间没有明确的、固定的边界,呈现出空间规模无限化、空间活动立体化、空间效应蝴蝶化、空间属性高政治化的特点。参阅崔保国、孙平:《从世界信息与传播旧格局到网络空间新秩序》,《现代传播》,2015年第6期。
⑦关于新闻活动主体身份、角色的具体阐释,可参阅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三版)第三章相关内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⑧业余新闻生产者中的“业余”,本质上只是身份的认定,并不是对其新闻生产传播质量的评价。这里的实质意思是说,以业余身份生产的新闻,在质量上并不必然就比职业身份生产的低。这就像一个没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学者,如果展开教学,不见得就一定比拥有资格证书的水平低一样。但是,没有职业身份的人,可以不承担职业职责,而拥有职业身份的人,就必须承担职业职责,生产传播合格的新闻,是拥有职业身份的人必须达到的底线。
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指出,公共理性是世界范围内民主公正诞生的前提,而“公共理性需要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支持自由和独立的媒体。”这里的“自由和独立媒体”超越了传统民族国家,具有全球性视角。参见(印)阿玛蒂亚?森著,王磊等译《正义的理念》,312页,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参考文献:
[1]胡百精.说服与认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2](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埃德温·R·麦克丹尼尔.跨文化传播(第六版)[M].闵惠泉,贺文发,徐培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作者简介:杨保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创新研究”(二期),项目批准号:12XNL008。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