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6年8月下

从网约车合法化看中国新媒体产业发展

张凌霄
2016年10月10日15:35 | 来源:青年记者
小字号

2016年7月28日,交通部联合工信部等七部委共同发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酝酿已久的出租车新政终于浮出水面。新政最为亮眼的地方是正式明确了诞生已有数年且饱受争议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以下简称“网约车”)的合法地位,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网约车合法的国家。

就近几年的实际状况看,网约车是自2015年起被纳入国家经济战略体系的“互联网+”行动的果实,是新媒体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融合重构的典型,是分享经济的代表业态和领头者,网约车合法化是中国市场经济法治体系进一步完善的体现。网约车在中国的发展及合法化的历程,为一窥中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状况提供了绝佳的范例。

促使网约车在中国发展壮大的因素

在网约车实现合法化之前,其已经成为中国新媒体产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5年底,主流网约车服务提供商所覆盖的城市已超400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60%;覆盖用户超过2.5亿,占全国人口总数近20%;已经造就了包括滴滴、易到、神州等在内一批融资额过10亿美元的大型平台企业,其中滴滴更以165亿美元的估值成为行业龙头老大。目前,网约车模式开创者优步的全球订单累计总数共有10亿次,但滴滴在中国市场上仅2015年的订单总数即突破了14亿次。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约车大国。

网约车率先在中国发展壮大离不开中国新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庞大的网民总数和较高的移动互联网普及率为新媒体产业提供了勃发的基础,使创新、分享精神深入人心。中国新媒体产业的蒸蒸日上反映在其所衍生的分享经济统计数字上:2015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已近2万亿元,提供服务者已有5000万,约占总劳动人口的5.5%,体验过分享经济的人数已超5亿,分享经济预计将保持40%左右的年均增长率,至2020年将占GDP的1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体系中的重要一环。①

网约车率先在中国发展壮大还有赖于中国新媒体产业充分的市场竞争。有很多人曾经批评中国的市场不够开放,中国的法律法规过度偏袒中国公司,认为这使得许多外国公司要么被拒之门外,要么受监管部门掣肘严重。按照他们的逻辑,中国本土的新媒体产业可以轻松享用巨大的市场蛋糕,事实却并没有那么简单,中国新媒体产业的市场竞争并没有那么平淡。为了在庞大的市场中获得赢家通吃的机会,任何一个具体业态中均发生过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合纵连横频现。网约车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也充满血雨腥风,早期遍地开花的平台今日已十去八九,曾经收购大黄蜂打车的快的打车,在与滴滴打车的竞争中被对手吞并,更名后的滴滴出行在2015年终成行业老大,但仅一年前其还面临外来的优步“要么接受占股40%的条件、要么只能被打败”的城下之盟式威胁。作为市场竞争的幸存者,滴滴出行如今已是仅次于淘宝的全球第二大在线交易平台,占领了中国网约出租车市场的99%和网约专车市场的87%,并在其他业务线均保持了70%以上的占有率;稳固了中国市场霸主地位的滴滴更将触角伸向了优步的大本营,与其美国本土对手Lyft等建立合作关系,将自家服务延伸至美国市场,同时赢得美国投资人的青睐。优步中国此时的市场占有率已降至不足10%,完全没有了底气和要价的资本,于2016年8月正式被滴滴收购。中国的网约车产业正是在大浪淘沙式的竞争中日益强壮起来的。

竞争带来了中国创新力在新媒体时代的爆发,如今中国新媒体产业市场所呈现出的创新与活力是世界罕见的。举一例说明: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同类应用像微信那样,能够在渗透进如此复杂多元的用户群体的同时保持高度的主动黏性。微信每月有超过7亿的活动用户,占据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绝大部分使用时间,从一个应用发展成一个跨终端的移动操作系统,加入了购物、支付、O2O等附加功能,几乎覆盖了用户的全部日常行为。对于中国用户而言,虽然世界流行的即时通信应用WhatsApp可以在中国自由使用,但与微信比起来就未免过于单薄。类似微信的创新在新媒体时代的中国已是屡见不鲜,世界网约车巨头诞生在有着如此创新力的中国市场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网约车率先在中国发展壮大并合法的核心因素,更在于中国在新媒体时代的思想进步。传统上,中国社会常被外界看作保守的,对新生事物总是过于谨慎,但此次对待网约车的态度颠覆了世人的认知。中国虽然没有发明网约车,现在却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对其态度最为开放的,这恰恰证明了当下中国对创新的包容和支持,体现了中国法治体系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中国从2015年起将“互联网+”纳入了国家经济战略,在顶层设计中给予新兴产业形态以政策制度支持,从协同制造到人工智能,国务院的指导意见中详尽地阐明了十一个重点领域的“互联网+”实施方向,中国从政治高层到社会整体对新媒体时代新产业发展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中国在新媒体产业时代取得的诸般成就均建立在这一思想进步基础之上。

网约车对出租车产业链的重构

自网约车服务诞生以来,我们所能听到的相关消息主要有两种:一是消费者的热切欢迎,二是出租车业者的坚决抵制及政府部门的管制。这种水火不容的境遇恰恰点明了作为新媒体产业形态的网约车所天然拥有的创造力,新媒体产业凭借空前的渗透力和融合力指引着人才、资源的转移,促进了传统产业链重构,推动了整个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

在中国,出租车经营权一直被看作一种资源,绝大部分城市均需有偿使用或通过拍卖的手段获取。传统出租车产业链上所涉及的主体有政府主管部门、出租车公司、出租车驾驶员以及乘客,涉及的资源则是营运车辆和出租车牌照。在网约车诞生之前,全世界的出租车均建立在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制定的规范基础之上,符合资质的出租车公司从主管部门取得运营牌照,驾驶员通过与出租车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或向其购买营运性质的出租车及对应的运营牌照等方式来获取运营出租汽车的机会,普通乘客则通过道旁扬招或电话预约等方式得到服务。由于牵扯到有偿使用问题,“份子钱”成为制约出租车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司机多抱怨劳动强度大、成本高,而乘客往往反映打车难、服务差。

网约车的诞生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境遇。网约车问世后,赢得乘客好评,同时引得风险投资蜂拥而至;而在诸如北京等国内的大城市,网约车不仅为大量民众解决了打车难的问题,良好的用户体验也大大提升了嫌弃传统出租车“脸难看”的民众对于网约车的使用黏性。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城市出行产业进行革新的网约车,无疑打破了旧模式下的信息不对称格局,满足了民众碎片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很快就在市场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就现有主流网约车模式来看,其在传统出租车产业链基础之上引入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要素,在其所涉及的主体中,出租车公司被网约车平台运营公司所取代,在专业驾驶员群体之外更将注册了网约车平台的普通私家车主吸收进来,涉及的资源则去掉了出租车牌照,在营运车辆基础上增添了普通私家车,同时还将银行、非银行支付商以及电信运营商等第三方纳入了整个产业链之中。

被网约车重构后的新产业链加入了新的要素,提升市场活力的同时呼唤着管制体系的改革。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主管部门援引既有法条对其进行管制、制止的做法不同,中国大陆应对网约车这一新业态的态度空前开明,而这一个小小的例子正体现了中国追求经济创新转型发展的决心,折射出中国抓住新媒体产业革命战略机遇、主动推进产业链重构的宏大意图。

网约车合法化的影响

网约车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早就给传统出租车行业造成了冲击,而网约车的合法化将直接促使原本受制于法规体系的传统业者积极向新业态转变。不论这种转变受谁主导,其最终结果均将是新业态对旧业态的融合,并在这一基础之上进一步扩展至横向的旅游、酒店、餐厅、电商,纵向的自动驾驶、智能汽车,以及跨界的金融等领域,实现更多业态之间的融合,为其他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提供参照。这一趋势的未来走向将是新媒体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吸收、改变,最终不再强调媒体属性,而转化成为整合了新旧产业的新生态系统。这一融合形态拥有巨大潜力,为新媒体产业链带来更多延展机会,也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新天地。网约车取得的成就佐证了“互联网+”战略的成功,也佐证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价值,这不仅能鼓励其他分享经济形态的积极发展,亦将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趋势终将从服务业延展到制造业和农业,促进更多的传统产业门类变革升级,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无限的新机遇。值得注意的是,网约车合法后市场的新动向已经显现出社会公义和资本利益之间依然存在着张力。

一方面,网约车从实际上解决了出行难和资源闲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底,滴滴为中国17个重点去产能省份提供了388.6万个就业机会,占这些省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7.8%;其中,来自煤炭钢铁等落后产能产业者通过滴滴平台实现再就业的,占了今年此类产业去产能安置职工人数的60.2%,占中央“十三五”期间煤炭钢铁去产能安置员工总计划的29.4%。②若滴滴公布的数据属实,网约车模式为解决经济转型与就业困局无疑提供了相当大的支持,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出其服务于社会公义的特性。

另一方面,受资本逐利天性的影响,网约车实现合法化无疑让他们得以放下最后一丝顾虑。就在政策出台后短短一周,已经占据中国网约车市场80%份额的滴滴出行便宣布了其收购优步中国的消息,合并后的新主体无疑将对中国网约车市场形成事实垄断。没有竞争的市场是可怕的,虽然新政中写入了一些对市场公平竞争的要求,但毫无悬念的是大规模竞争结束后的网约车业者必将终止之前疯狂的“烧钱游戏”:巨额补助的目的从来不是便宜消费者,而是要逼迫对手就范。可以设想的是,接下来的日子里乘客的花费将会更多,而普通司机所能得到的收入也终将减少。如何平衡社会公义和资本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摆在中国新媒体产业面前的新问题。(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注释:

①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EB/OL],http://www.sic.gov.cn/archiver/SIC/UpFile/Files/Htmleditor/201602/20160229121154612.pdf,2016年2月29日

②刘菲菲:《滴滴为17个省提供388.6万就业岗位》[N],《深圳晚报》,2016年7月19日,A05版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