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10期

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媒体的发展

——借鉴网络电台为广播采编注入新意

梁  泉
2016年11月01日14:1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当下,互联网的新媒体正在改变着传统媒体的环境和传播方式,许多网络电台的应运而生,让受众不仅可以在线收听广播,更可以创建个人电台。本文就从网络电台的传播效果、受众群体等方面入手分析,让传统广播借鉴新媒体,而非“互联网工具论”,相互融合更好发挥广播自身优势和特点,从采写内容、技术观念方面完成全面逆袭。

关键词:网络电台;融合借鉴;采写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14-02

水无常形,兵无常态,其实媒介融合这个概念,早在1978年,尼古拉·尼葛洛庞蒂就已经提出[1]。从这个时期后,人们就着手从融合的角度探索媒介传播的发展。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声音”回归手机、PAD等移动设备,传播“声音”也不再是广播的专利,除了广播节目中微信、微博的广泛介入,网络电台如喜马拉雅、蜻蜓.FM为第一方阵;另一方面,北京电台的听听FM、上海东方广播的阿基米德等作为传统广播媒体自行开发的移动产品,也挤入市场。“网络音频正处于暴风雨的前夜”蓄势待发!

一、网络电台的定位、特性

网络电台定位各有不同,蜻蜓.FM为代表的网络电台可以在线收听全国各个主流电台声音,没有传统广播地域的限制。调查显示,对于听众喜欢用手机听广播的原因,68.6%人认为“随时随地可以收听”;喜马拉雅网络电台定位为“音频淘宝”,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通过智能手机,完成收听和创作[2]。调查发现网络电台虽然分类繁多、范围极广,但受众使用目的无外乎:学习、娱乐、社会联系、逃避、消磨时间和出于习惯。

(一)网络电台的优势

1.内容全面周到:新闻资讯、成品节目、音乐mp3、有声小说、英语、相声、评书、财经股票、教育培训、社科人文、儿童故事、私人电台,每天更新的各种声音;

2.收听方便及时:加关注后,自动推送接收;还可以一键收藏喜欢的声音;

3.省钱省心:除了wifi收听,“离线听”功能让你下载关注电台,没有信号也能听;

4.摇摇听邂逅好声音:这种功能类似于微信的我摇摇,随机邂逅有缘分的声音;

5.娱乐互动:对自己喜欢的声音:分享、评论、转载、下载,边听边聊,留言点播;

6.自己当主播:上传个人声音,一键分享到微信、微博、QQ空间等,好友们还能在线点评。

(二)受众群体

1.男性群体为主。一般来说,男性网民中,年龄层较高的喜欢浏览新闻、旅游、财经;年龄层较低的更偏向时尚、电子产品、娱乐新闻。

2.忠实拥趸女性群体。女性网民倾向于娱乐、休闲、美容信息,如感性的情感美文、时尚的流行解读、减肥健身资讯。

3.网络电台受众年龄多以中青年为主,中青年人更喜欢震撼的音乐、武功绝伦的网络小说、科幻网游、探案推理。

4.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和职业层次。新媒体对网络的运用游刃有余,而网民普遍拥有较高文化水准,如科技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外资或合资企业职员以及教师、学生等。在学历层次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网络用户占整个网民的86%。

5.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网络特点决定网民的消费习惯和阶层。

二、广播电台对网络电台的借鉴、创新

(一)对网络电台的技术借鉴

网络电台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经典案例。如喜马拉雅在最初设计产品时,除了有类似微博形态,可以让用户看到UGC电台更新,同时设置媒体结构及加V机制,让高质量的内容得以呈现和推送。这完全颠覆了传统广播电台的距离感和制约性,而变得灵动即兴,鲜活有趣。所以传统的电台也可以利用这样的传播效果,让受众变成声音传播者和发声者。

1.广播连线直播需要既定的流程、设置,而新闻事件往往有突发性,普通连线、播报容易引起滞后感,加上音响报道样式少,内容循环更显得单调陈乏。其实再好的描绘比不上原始声音的还原,利用网络电台现有功能:录音、上传、个人存储(相当于音频日记)等功能,一方面及时记录主持人和记者的现场声音、对话采访;另一方面采集现场音响元素:马路背景、嘈杂现场、特定音效,在广播直播中还原现场。而现实工作中许多记者已经是这些软件的操作能手,在车上途中就能自由编辑音频。

2.媒体的传播功能已经上升为更高阶层的服务功能,听众的关注点在哪里,我们的重点、热点就在哪里。广播利用网络电台评论功能,上传音频资料,在节目前就了解受众的点评、关注,在后续报道中加入理性分析,深化报道,提出观点。

3.网络电台是巨大的音频库,为广播的借力发声提供充足养分。调查发现网络电台的用户有:职业主持人、配音演员、播音艺术家,如凤凰卫视的首席配音张妙阳,播音大家:方明、闻齐、迟子建等;教育工作者;医生、营养专家、健身教练;音乐人;旅游达人;情感分享者和治疗师等。在这个庞杂的音频库中为节目采写提供各种素材:如主持人和网友上传的民俗分享,新闻链接中加入朗诵等合理声音铺垫,烘托“人”的情怀和温度。

(二)内容的革新

1.传播的内容要有价值

内容为王是广播采写的核心。如何让广播节目新鲜有趣,唯有主持人、记者、编辑变身多面手,能力要杂,业务要专,才能体现“个性化”。所以记者编辑选题上贴近、实用,及时锁定网络热点;而呈现方式上主持人更口语化,对象感更强;从节目构架看,节奏更快、编排碎片化、互动交流多样化。让内容来源生活,却又精耕细作,才能让新闻听起来亲切自然。

2.利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数据,传播要有情感的介入

媒体发展以内容数据库为核心,从新媒体的数据分析上听众定位也有了变革,从原先老年、少年听众,向移动收听转型。许多以新闻热搜、网络热点为谈资的广播谈话节目,都取得不错的收听率,新闻变得越来越实用化。听众不缺少信息来源,但缺少深度分析和适度调侃。时下,美联社和雅虎采用机器人撰写体育新闻或财经报道,但机器人无法深度分析,更不会炼字锻句,所以记者编辑依旧不可取代。我们的广播从业者不妨用互联网的思维,把自己嵌入到大朋友圈中,再生产、再创作,让听众寻求到归属感,释放人文关怀,做出有观点的节目。

3.渠道创新后社交媒体满足彼此社交的需求

广播节目除了通过网络电台在线收听,并可以把一些品质节目上传类似喜马拉雅的网络电台。因为社交媒体可以让听众保持黏性,附着在上面,受众通过收听或下载,与主持人实现互动、娱乐。用“PLAY”的理念来替代“USE”,让受众“乐在其中”。另一方面,互联网消除了地域性,可以展现全民收听的浪潮,如上海电台曾经用一个“带你去看格莱美”的活动吸引了全国听众的关注和互动。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趋势

(一)未来变化趋势

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新型媒介迅速成长,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分类。媒介的融合,优化了传统媒介和新型媒介的传播方式的组合[3]。

1.过去,传统媒体同时垄断渠道和内容,但是未来会有以下几个变化趋势:

(1)传统媒体利用网络电台等新媒体去除中间化和中介化。让传播和受众最快速度的“见面”、“碰撞”,产生良性互动。

(2)新媒体平台融合集中化。可以说广播联合网络电台等新媒体打通渠道,所以赢家通吃。这也是马太效应,其它落后的媒体想要追赶,成本会越来越高[4]。

(3)内容生产细分化、专业化。使用者的需求、自由意志、创作至上,说什么,听什么,什么时候听,都由受众自己来决定:所以没有传统广播媒体的早晚高峰黄金时间,对受众来说,有空的时间就是黄金时间。以前的媒体人要考虑地域性、时间性,现在的要考虑的是品类的切割、分享,专业细分。传统媒体利用网络电台的推广和效应,更可以往“权威”和精品路线发展,吸引更多目标受众群,而不是一味的贪大求全,成为新媒体的“工具”。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平台公用模式

很多人都以为没有自己的平台就不会有安全感,觉得用户不是自己的。但不要窄化这个观念,如喜马拉雅在他们的用户中微博登录的30%,QQ登录的50%,而真正用喜马拉雅这个账号登录的只有20%。不过这并不制约网站的发展。现在自媒体的时代已经没有你我的严格区分。试想,广播电台的专业录音棚和音响资源,完成了成品节目的制作,推送到网络电台;再者通过直接在线收听,网站赢得了优质的声源,广播频率本身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这是相辅相成的原理。平台公用打破了思维定式,是一种新趋势,媒介融合势必为广大受众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完成传统媒体的自我蜕变,更精准地到达目标人群。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那样:“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美)尼古拉·尼葛洛庞蒂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2] i黑马.喜马拉雅创始人:一年半获7000万用户 颠覆广播业[EB/OL].和迅网,2014-09-25,http://pe.hexun.com/2014-09-25/168 834423.html.

[3] 杨晓彬.浅析新媒体与广播的融合[J].新闻爱好者,2012(16).

[4] 蔡雯.媒体融合与融合新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