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媒体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议题报道分析
——以《陕西日报》为例
摘 要:《陕西日报》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议题的报道既是公众获取有关这一议题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对外展示陕西新形象的重要平台。本文以三年来《陕西日报》对这一议题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运用相关理论深入分析其报道特色,梳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希望对提升这一议题的报道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陕西日报》;丝绸之路经济带;报道路径
一、研究背景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强调要加强民心相通,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媒体作为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的使者,有责任为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强大舆论支持。
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伊始,作为陕西省委党报的《陕西日报》,着眼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大局,及时跟进陕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实际,围绕交通物流、产业合作、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和金融合作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为陕西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1]。
本文选择《陕西日报》作为样本,对三年来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报道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其报道特色,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提升这一议题的报道质量。
二、研究方法
通过《陕西日报》信息库,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关键词,限定在2013年9月1日至2016年9月1日,得到相关报道113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全面把握《陕西日报》有关这一议题的报道特点。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对每个文本按照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领域、报道立场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研究发现和分析
通过对样本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陕西日报》“丝绸之路经济带”议题报道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报道数量明显增加 。报道数量可以反映出媒体对某一议题的重视程度。作为陕西省委机关报肩负着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的重大使命,其报道内容受国家和区域政策影响非常明显。通过对样本的分析,我们发现《陕西日报》从2013年9月以后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报道明显增多,尤其是2014年有关这一议题的报道数量达到了62篇,占到了三年报道总量的一半以上。
除了报道总量的显著增加以外,版面位置也可以反映出媒体的意图和倾向,能够登上报纸头版的往往是当天最重要的新闻。通过统计,我们发现头版中有关这一议题的数量为10篇,说明媒体对这一议题比较重视。另外,2015年1月15日《陕西日报·新丝路》创刊,每周四出版,以专版形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信息进行集中报道。
2.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根据新闻报道体裁,我们把样本按照消息、评论、通讯、专题、深度报道和其他来进行分类。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陕西日报》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报道以消息为主,为87篇,占到报道总量的近80%。从内容上看主要是一些论坛开幕、会议动态和发展成就等新闻,比如《丝绸之路城市圆桌会议在西安召开》《西安高新区奏响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强音》等,这些报道大都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时效性很强。三年中共发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评论6篇,主要是涉及本省在贯彻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方针中的经验及发展策略,比如《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当时》《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陕西文化强省建设的有效对接》等,这些评论大多立意高远,篇幅较长,是最能体现党报宣传作用的部分。除了这两种体裁以外,通讯、专题、专访、深度报道及涉及政策解读的理论文章共有20篇,占报道总量的17%。可见,目前《陕西日报》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报道体裁较为单一,报道形式丰富性不足。
3.报道题材以政治、经济为主。《陕西日报》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报道涉及内容相当广泛,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科技等五大类,但各种报道内容在数量上差距较大。其中,经济类主题最多为44篇,占39%。主要包括产业合作、经贸往来、交通物流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比如《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望成为“苹果经济”纽带》《“长安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干线》等;政治类主题为36篇,占总量的32%。这一类报道多以会议动态、政策部署及相关政务活动等信息作为立足点的,比如《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部长会议在西安举办》《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桥头堡》等;社会类主题19篇,占17%;文化科技类主题14篇,占12%。由此可见,经济和政治是《陕西日报》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报道的核心主题。这不仅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本身的性质相吻合,也和《陕西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这一定位有关。
4.报道立场以本地、正面为主。报道立场反映了媒体看问题的角度和立足点,是报纸倾向性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对样本的分析,我们发现《陕西日报》对这一议题的报道大多以本地官方立场来进行关照,大量的报道是陕西省委、省政府认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应该做什么或者应该怎么做,而很少从民众立场上来进行审视,这固然可以增强报道的权威性,但也造成贴近性不足。另外,《陕西日报》有关这一议题的报道是以本地新闻为主,而对区域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报道则很少涉及。从报道的倾向性来看,我们发现对这一议题的报道绝大多数是正面和中性的,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取得的成绩、产生的积极影响等,而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存在的问题涉及较少。
四、《陕西日报》丝绸之路经济带报道存在的问题
1.传播内容信息量小,深度挖掘不足。《陕西日报》三年来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报道达到了113篇,虽然报道总量不小,但是绝大多数报道是关于会议、活动和举措成就等方面的动态新闻,造成有关这一议题的整体信息量偏小。另外,从报道体裁来看,绝大多数报道是消息,专题和深度报道较少,媒体更多的是提供新闻事实面上的信息,而缺乏细节的展现和深度的挖掘,给人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不能满足人们的深层次信息需求。
2.传播题材单一,传播方式严肃。从报道题材上来看,政治、经济等硬新闻居多,而文化、社会等软新闻较少,整体印象上官方色彩浓厚,宣传意味浓而贴近性不足。三年中,有关这一议题的政治、经济新闻占了报道总数的71%,这固然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有关,也和记者的报道思想相关。
从报道方式上看,对一些发展成就的报道存在手法生硬,套路化明显的现象,不会运用形象化的事实和生动活泼的语言,不注意发掘新鲜的细节,一味的摆成绩、讲成就[2]。这种单向性的宣传和灌输不仅很难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还可能会引起受众的反感甚至质疑。
3.报道视角狭窄,传受互动不足。作为地方省级党报,立足本地来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本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区域性重大战略的报道,单一的报道视角显然是不全面的。在对样本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很少涉及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新闻,没有把陕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放在整个区域下来进行审视,造成报道视角的狭窄。这既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陕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角色定位,也不利于陕西当地受众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认识。另外,有关这一议题报道的单向传播非常明显,缺乏受众的反馈和互动,很少从受众立场来进行报道,更缺乏受众的直接来稿或反馈,这就造成报道很难贴近受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五、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议题报道质量的路径
1.增加报道信息量,提升深度报道比重。新闻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向人们提供信息,因此信息量的大小就成为衡量一篇报道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三年来,《陕西日报》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报道从报道数量上看已经比较充足,但实际提供的信息量还远没有满足受众的需求。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对受众需求的调查,提高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加强对新闻信息的深度挖掘,加强重大报道策划,采用连续报道、系列报道、调查性报道等形式从深度和广度上对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和开发。
2.淡化宣传意味,改进新闻叙述方式。党报媒体长期以来在新闻报道中存在一定的“重宣传”的思维定势,对新闻的报道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来进行解读,因为缺少对受众兴趣、喜好的关注而导致信息交流互动不足,影响信息传播效果。要避免这一倾向,需要媒体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立场,淡化记者的主观倾向,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报道原则。另外,在报道手法上,要尽可能地将硬新闻软化,要运用灵活多样的叙事手法,比如要用讲故事的手法来对一些严肃的硬新闻进行软化,报道中注重新闻的现场感和可视性,注重生动鲜活的细节描写,增强受众的感性认识。
3.拓宽报道领域,丰富报道内涵。除了政治、经济等常规领域的报道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报道,以促进相互了解,实现互利共赢。在加强本地报道的同时,应整合精锐采编力量和融媒体传播平台,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出了一系列重头报道,组织开展了跨境采访活动,全方位、持续化、多角度地报道沿线国家和城市、企业的新故事、新成就、新梦想[3]。另外,除了正面报道以外,还应该增加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所面临问题的报道,使人们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
4.加强跨文化传播能力,提升对外传播水平。陕西媒体应该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通过与沿线国家媒体合作、联合举办相关活动、利用当地华人资源等方式加强传播平台的打造和搭建,尤其是重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手段,在充分了解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地缘、民族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以对象国家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客观地展示陕西形象,提升陕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的影响力,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邓娟.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研究——以陕西日报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5(20):12.
[2] 廖俊玉.提升广西媒体对东盟信息传播力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3(7):115.
[3] 张建星.搭建对话平台 营造舆论氛围[N].人民日报,2014-07-27.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