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谈《摆渡人》:拍有意义的故事才有创作动力
由王家卫监制、张嘉佳导演的电影《摆渡人》23日上映以来,累计票房已突破3亿元,但观众的口碑却两极分化。以注重电影艺术品质著称的王家卫,为什么这次会选择与一位“80后”畅销书作家张嘉佳合作?又为什么会倾注心血来帮助他实现电影梦?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王家卫。
有时候用笑的方式讲自己的遗憾可能是最好的
记者:为什么您会主动选择跟张嘉佳合作?
王家卫:我在找项目的时候,公司同事给我推荐了张嘉佳的小说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摆渡人》是其中的一篇。一共二十几个短篇小说,表达了同一个主题:放下。书里有一句话说,10年太长,什么都会变;一辈子太短,可能一件事都做不了。最后留下了什么?我觉得这就是这个电影的主题。很多人说他写的故事是鸡汤,但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因为它讲的是一个人在一个年代里的成长,“80后”和“90后”,都能在书里找到共鸣。
记者:您为什么不自己执导?
王家卫:我跟他的生活背景不一样,完全不熟悉他这辈年轻人经历的时代。另外他的故事写得很有画面感,自己导演能很快上手。张嘉佳希望把《摆渡人》拍成一部喜剧,想用周星驰的方法拍一个王家卫的故事。我也觉得,有时候用笑的方式去讲自己经历的遗憾可能是最好的。但这个电影演员阵容和制作都很强大,他怕控制不了,我答应他拍的时候我一定在现场,结果没想到我这个监制就在现场从第一天待到了最后一天。
很多人问我跟张嘉佳是不是师徒关系,我觉得不是。因为导演的技巧我可以教他,但故事是属于他自己的。这更像两个男人之间的承诺,我答应他的都做到了,而我对他唯一的要求就是,作为导演要全力以赴。他也做到了,在剧本上下了很大功夫,不停地写、不停地改。
记者:听说剧本改了上百遍,主要人物关系调整也有几十次。为什么会这样?
王家卫:一开始并没想到会拍成这么长,后面把原著里全部的人物和故事都放进去,才发现故事太满了。我提醒张嘉佳,这时候得去想怎么提炼情节,让观众有更多空间去了解和思考你的故事。
正常来说一部电影是容不下那么多人物的,但《摆渡人》很特别,不仅有一条情节主线,还要讲3对男女的跨越10年的故事。张嘉佳想用新的方法来讲故事,电影中的人物是怎么度过这10年的,到最后又留下了什么。
不同的时代应该有不同的血液
记者:您之前很多作品也在探讨“放下”的主题,这是让您对《摆渡人》感兴趣的原因吗?
王家卫:这个电影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外表是喜剧的,但是内心是讲情感的,而且讲的是一个时代的情感。我希望张嘉佳在电影里能表达出他年轻时的心态,今天再回顾那些从他世界经过的人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心态,他所代表的中国现在的年轻人真不简单,社会变化很快,大家压力也很大,包括婚姻、爱情、生存等。讲好这代年轻人的故事就很有意思。
记者:这部电影是因为喜剧所以被定位为贺岁片吗?
王家卫:这部电影的气质是适合年末的。大家会在年末反思这一年是怎么过的,我希望观众看电影的时候,也可以回想一下过去的一年甚至10年,陪你度过困难的人。这些人是构成我们人生的温暖元素。
记者:这部电影能非常明显地看到王家卫的风格,这部电影对您的意义是什么?
王家卫:在香港,拍贺岁片对导演来说是一种荣誉,也是最大的考验。今年监制的也是一部喜剧贺岁片,我希望在这里看到中国电影的未来。电影应该注入新的人和新的看法,不同的时代应该有不同的血液,所以我希望给更多新导演提供机会。
记者:有人认为您的作品市场化程度不高,您的创作会考虑市场吗?
王家卫:作为导演我是不考虑的。对一位创作者而言,拍的东西对大家是不是有意义,才是我创作的动力。到我现在这个阶段,电影是拍一部少一部。时间真的非常宝贵,拍电影的成本也非常大,我不会轻易因为自己的喜好就去拍一部片子。但是喜好还是有意义的,这是导演的创作源头,对一个故事没有喜爱,你是绝对拍不好的。(本报记者 刘 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