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12月30日
影视舆情周报:"摆渡人"再掀论战 "铁道飞虎"低调夺冠

电影舆情报告
【舆情综述】《摆渡人》再掀口碑论战,《铁道飞虎》在低调中夺冠
12月24日-12月30日共上映影片12部(包括前期仍在热映的影片),其中国产片7部,进口片5部,整体在映影片数量有所增加,但增长幅度较小。
在类型分布方面,本周的在映影片类型数量仍在减少,因为元旦的即将到来,喜剧类型影片大幅度增加,另外动作/冒险和剧情/家庭类型影片也有小幅度的增加,上周在榜单上消失的传记类影片重新上榜。
本周上映的新片共有4部(上映院线较少的新片未计入),以国产片为主,具体为国产片3部,进口片1部。虽然临近元旦,但因为许多影片将上映日期定在2017年1月1日,因而本周新上映影片数量并未呈现出大幅增长的趋势。
在总票房方面,本周大盘报收9.3亿,与前一周相比增加了0.7亿。《铁道飞虎》本周杀出重围反超口碑低迷的《摆渡人》,为电影大盘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虽然《长城》和《摆渡人》均陷入了口碑大战,但票房成绩都还算可以。整体来看,本周的电影大盘愈加坚挺,单日均保持在6500万以上。
《长城》的影评之争尚未完全退去,《摆渡人》就接过大旗,再度掀起了口碑论战。王家卫携带着大半个娱乐圈的“我喜欢”对抗着几乎大半个中国观众的“我不喜欢”。孰是孰非暂且不论,其票房倒是到目前为止,影响不大。本周,《摆渡人》和《长城》分别以2.6亿和2.1亿的成绩分列周榜第二、第三名。一片舆论喧嚣之中,似乎很少有人还记得这个档期还有一部影片上映,那就是成龙的《铁道飞虎》。而更令人意外的是,该片在本周成功逆袭,以不到3000万的票房差距反超《摆渡人》,成功夺得榜首的位置。所以说,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吗?而华谊兄弟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则真真正正的票房扑街,虽然口碑不错,但在本周仅收入1359万的票房,累计票房也只是刚刚破亿。
评分方面,虽然仍有新片上映,但评分排行榜却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本周上榜的影片中共有5部影片评分在8分以上,较前一周持平;而上榜的影片平均分为7.99分,较前一周下降0.07分;新上映影片《单身日记》的第三部《单身日记:好孕来袭》和《你好,疯子》凭借良好的口碑成功上榜;虽然《铁道飞虎》票房成功逆袭,但口碑方面并未有太大的起色。
【重点影片分析】丨摆渡人
1.背景信息
《摆渡人》是由阿里影业、泽东电影、和和影业联合出品的爱情喜剧片,由王家卫监制,张嘉佳执导并担任编剧,梁朝伟、金城武、陈奕迅、杨颖(Angelababy)、张榕容、杜鹃、熊黛林、大鹏、马苏、崔志佳、贾玲、李璨琛、柳岩等联合出演。该片于2016年12月23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讲述了“金牌摆渡人”酒吧老板陈末和合伙人管春拯救情感落水者的故事。
2.舆情分析
2016年贺岁档的焦点似乎从电影本身让步至纷至沓来的舆论大战。《摆渡人》延续了《长城》口碑两极化的舆论趋势,且更有愈演愈烈之势。自上映以来,《摆渡人》上映4天即取得了3亿票房,登顶圣诞档票房冠军,单从票房上来看,已经超越了在其之前上映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和《血战钢锯岭》,但该片的口碑却无法与前两部相比。张嘉佳是否实现了“用周星驰的方式讲一个王家卫的故事”的初心,我们无法做出品评,但是从目前的舆情来看,这位新人导演的处女作并没有讲好自己想讲的故事。
从上映之初电影评分极速触底的“猫眼豆瓣差评门”,到王家卫第一时间在微博发声:“所谓大成若缺,有缺憾才能有进步,我喜欢”,再到12月27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推送始发于《中国电影报》的题为《豆瓣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的文章。《摆渡人》引发的口碑风波的媒体热度远远超过其电影本身。主流媒体的报道都在关注电影的舆论风向,给出了王家卫和张嘉佳对于电影评价的表态,同时还将话题范围由电影本身延伸到了电影评论平台的行业广度上。
自媒体方面,影评人对于《摆渡人》压倒性的差评发人深思。不少自媒体认为,尽管电影拥有王家卫、梁朝伟、金城武的“高配阵容”,但电影剧情的荒诞和主角角色的设定实在让人失望。微信公众号“娱乐独角兽”称“电影呈现与观众心理预期的极大反差,迅速对电影口碑造成了影响。其中既有影迷独立自发的评分,也有不少恶意竞争带来的差评。”
截至目前,《摆渡人》在豆瓣网共有短评52287条,长评2425条。豆瓣评分3.8分,综合星级为两星。其中,仅有5%的豆瓣网友给予了五星评价,7.1%的豆瓣网友给予了四星评价,高达55.2%的豆瓣网友给了一星评价,三星以下评价占据了87.8%。
网民方面,大部分网友发表的都是负面性评论。一方面,他们对电影本身进行了评价,认为张嘉佳作为作家跨界的导演是失败的,同时电影剧情凌乱,让人产生中途退场的冲动。另一方面,他们也对目前的急功近利、不求内容、过度营销的电影行业状况表示了失望。然而,依旧有少部分网友对电影表示了支持,有人被电影所打动,也有人表达了对影评网站评分制度的个人看法。
3、舆情风险
尽管影片收获较为满意的票房,从其口碑引发的舆论大战来看,电影面临者巨大的口碑风险。抛开影评网站恶意刷分的谜团,以及媒体界对影评网站运行机制的声讨,还有观众从众化的差评可能性,电影主创团队本身依旧应对电影本身的缺憾做出反省和总结,显然不是王家卫导演的一条微博亦或者是众明星的转发声援就能够平息所有舆论风险。
同时,《摆渡人》作为引发针对电影评分网站的舆论大战的源头,或许也只是被当作了群众借以抒发压抑已久的情绪的爆发口,压倒性的差评风向下影片方也只能陷入“有苦不能言”的冤屈之中。
或许在这场舆论大战里,真正应当受到关注的并不是《摆渡人》这部影片的危机,也不是影评人与豆瓣的危机,而是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危机。票房回归平稳,电影市场畸形,电影评论公信力的危机……这场舆论风波将会对以后的电影产业产生什么样的意义,电影产业应如何向前发展,或许才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