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清华新闻2016

网络媒体中食品类谣言的传播研究——以“打针西瓜”及其变异信息为例

陈安繁
2017年01月09日15:58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要 网络社会的崛起,使得社会治理遇到许多难题,“网络谣言”就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本文通过抽取网页上的信息内容,对“打针西瓜”及其变异的谣言进行内容分析,考察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传播的生命周期,以及不同媒体在在网络谣言不同传播阶段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食品安全类谣言的传播有规律可循,从共时性看存在四个主要阶段:起源、热议、辟谣、存续期,从历时性来看则存在反复性,难以根治。新闻媒体和微博、社交媒体在谣言的酝酿和传播辟谣过程中,分别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关键词 打针西瓜 网络谣言 传播过程

Research of the spread of food rumors in Network media

- take "watermelon" and its variation information as a example

Chen an fan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social governance encounter a lot of problems, "Internet rumors" is a lingering shadow. In this paper, through extracting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a web page, the "watermelon" content analysis and its variation of rumors, food safety inspection network rumors spread of life cycle and the different media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in the role of the spread of Internet rumor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food safety class rumors from synchronic look there are four main stages: origin, buzz, rumours, duration, and from the diachronic perspective exists repetitive, difficult to effect a radical cure. The news media and weibo and social media in the process of rumors and spread rumours, respective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Keywords injected watermelon,Internet rumors,transmission process

一、引言

1938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了一个叫做《火星人入侵地球》的节目,致使全国人民陷入了末日危机的恐慌之中,之后,它被证明是广播台跟听众开的一个玩笑而已。诸如此类的谣言,自人类社会开始,就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谣言几乎与人类历史同龄” 。不管什么社会,谣言几乎渗透进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无所不在,一次次闯入我们的生活,然而我们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它俘获。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谣言的传播变得越来越频繁,其形态的呈现也不同于传统社会,谣言几乎弥漫在网络的每一个角落,对网民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这样的背景,学界对于“谣言”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于谣言是什么,两位奠基人奥尔波特和波斯曼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头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中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 学者纳普认为,“谣言是一种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与当前时事有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

笔者基于CNKI数据库,以“谣言”为关键词,将搜索的时间跨度设定为1990年1月1日—2015年7月1日,发现共有490篇论文。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从2008年开始,关于“谣言”的研究论文的数量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也是和我国互联网开放的时间一致的,学界对于“谣言”现象的研究论文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互联网时代“谣言”传播影响的显著性和广泛性。

图1 CNKI数据库1990-2015年关键词中出现“谣言”的论文数量变化趋势

除了以上统计国内关于“谣言”论文数量上的变化之外,我们还利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软件,对在CNKI搜集到的490篇论文进行分析。将这些论文的作者、所属机构及参考文献等信息标准化后导入软件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国内“谣言”传播研究的热点和方向,以及各国内学者、研究机构在“谣言”传播研究领域占据的地位。

1.共词分析:

共词分析通过文献关键词共现关系揭示关键词所代表的研究主题之间的关联,并根据这些关系分析领域主题结构透视领域研究热点,把握领域发展变化及趋势。

通过共词分析,我们发现可以将这些论文的关键词和标题聚类成19个群,在表1中我们将其列出,其中谣言、微博谣言、网络谣言、新媒体、舆论、传播、流言等关键词出现的次数最多,成为了近年来有关“谣言”研究的热点。

根据Citespace的功能特点,高频词可以反映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其聚类效果也十分直观。在聚类图中,中心性 高的关键词易成为关键词网络 中演进的拐点,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一学科的研究热点,而高频率出现的词汇也代表了研究的热点。在图2中,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呈现的大小代表着这个关键词的中心性程度,而节点之间出现的线代表着二者的共现性。节点也就是主题词的共现分析是根据主题词在同一篇论文中共同出现的次数来表示主题词之间的联系。一般认为,如果两个主题词频繁在同一篇论文中同时出现,往往表明这两个主题词之间具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这就是共现分析的理论基础。在Citespace共词分析的结果图中,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越粗代表着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共现性越高,联系越密切。

图2 国内“谣言”研究学科领域高中心性关键词聚类图

“谣言”研究论文关键词的中心性代表着它和其他节点关系的密切的程度,作为连接不同领域的节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谣言”研究领域的现状。用关键词中心性作为衡量所在领域中研究热点的具体标准,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内“谣言”研究领域的高中心性关键词((Centrality>=0.04)。从表1可以看出。中心性高于0.04的关键词有19个,其中比较突出的有谣言、微博、网络谣言、新媒体、舆论、流言、钝化,这些都是目前谣言研究领域中比较受关注的领域。

表1 国内“谣言”研究学科领域高中心性关键词列表

在通过共词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食品类谣言”并未成为目前谣言研究的热点,说明作为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传播内容,它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而在已有的“食品安全谣言”研究中,大都是定量的阐述和学理分析,对于其具体发生机制缺乏足够的探究。本研究拟在以往谣言研究的基础上,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近年以来“食品安全”及其变异谣言的传播路径和机制、以及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行研究。

二、食品安全谣言事件回顾——“打针西瓜”及其变异谣言的酝酿、演变和证伪

2015年中山大学谣言分析报告《揭开食品类谣言的“伪装术”》指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相关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公众对健康、食品安全问题普遍感到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网民只能通过造谣传谣来释放焦虑 。“打针西瓜”系列谣言从2006年就开始蔓延,每年夏季都会兴起,成为食品安全谣言里面一则典型的案例。

2006年,广东某报的记者报道了消费者怀疑街头购买的汁液充足的西瓜被注射了药剂,而这一消息并未得到任何证实,但从此“打针西瓜”从此进入了广大民众的视野,引发热议。2010年,《兰州日报》将“打针西瓜”旧事重提,引发热烈关注。2012年5月16日,微博“@时事周刊”发文,称“部分黑心商贩为了让西瓜看起来汁液充足,给西瓜注射甜蜜素和色素,以增甜染红,并引用爆料者言论”,认为“人吃了‘打针西瓜’后,会破坏肝脏和肾脏,孩子吃了还会影响智力发育。” 当年在厦门、上海等地多次报道“打针西瓜”,再一次引起网络上的热议。2013年5月26日微博用户“潍坊人不知道的那些事”发文称“黑心商贩却把针头对准了尚未成熟的西瓜。‘打针西瓜’所注射的禁用食品添加剂甜蜜素和胭脂红!打过针的西瓜瓜瓤呈红色”。

其实“打针西瓜”事件在2006年就被人民网评为“十大假新闻” ,且2012年在新浪微博上又再一次评为“十大网络谣言”,2012年植物学博士史军针对“打针西瓜”事件做了相关实验,认为“注射改变西瓜品质是很难控制,报道是缺乏具体的实证” 。2012年5月16日微博@“点子正”发帖称“打针西瓜”不可信,并引用了上海市静安区第一小学的“对于‘西瓜注射甜蜜素、色素’说法真伪的鉴别”的实验报告,认为“打针西瓜”确系谣言。

从事件的进程看,“打针西瓜”一次又一次引发热议并且被证实为“谣言”,每到入夏西瓜盛产季节,“打针西瓜”消息就会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泛滥。图3为笔者使用百度指数工具,通过将搜索关键词设置为打针西瓜,搜索时间跨度为2012年1月1日-2015年7月13日,展现的“打针西瓜”的搜索指数和媒体报道指数的趋势变化。发现每年的5-8月是网民和媒体关注“打针西瓜”议题的热点月份,也是“打针西瓜”被热议的时间段。

图3 2012-2015年以“打针西瓜”为关键词的百度搜索和媒体指数

三、网络媒体背景下食品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分析

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出,日益引起我国民众的关注。从字面上看,食品网络谣言,就是指和食品安全有关的,在网络上传播的谣言。往往食品类谣言的传播,会引发民众的热议,以及社会焦虑情感的升级,甚至形成“谣言风暴”。所谓谣言风暴,是对谣言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同一事件呈现高密度"高频率"大规模扩散现象的一种比喻。 食品类谣言往往呈现出反复性和规律性,对于食品类谣言,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发布《中国网民食品安全认知研究报告2015》指出,夏季(6-8月)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期,其中7月是各类食品安全事件最易发生的月份,水果蔬菜类食品安全事件主要发生在5-9月。

了解了“食品网络谣言”的定义,本文将围绕其提出两个研究问题:

Q1:历年“食品谣言”网络传播的进程与生命周期规律

Q2:不同网络媒体在“食品谣言”起源、高潮、辟谣、持续期不同进程中扮演的角色

自从2006年“打针西瓜”的谣言传播开来,如同野草一样,与此有关的谣言每到夏天就会死灰复燃,呈现出一种季节性,虽然专家和媒体一再宣称打针西瓜的的荒诞性,却始终根治不了与“打针西瓜”有关的谣言。变异性也是谣言的一个明显的特征:由于传播过程中“拼图效应”,一则谣言在传播过程中逐渐畸变 ,谣言逐渐有了新的变体,但是他们指向的是一个谣言源。“打针西瓜”谣言还形成了各种变异,如“西瓜注射膨大剂”、“爆炸西瓜”、“西瓜增甜”等,本研究试图以内容分析的方法,以网络上历年流传的有关“打针西瓜”的谣言及其变异信息的传播机制和证伪作一番分析。

(一)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确定研究范围

本研究采用立意抽样方法(purposeful selection),来确定抽样的范围。从图五可以看出,“打针西瓜”谣言从2012年以后开始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在网络上的信息也十分丰富,并且每年呈现规律性的爆发,因此将抽样的时间范围定位2012年1月—2015年7月,梳理发生在2012年至今每一年网络上的“打针西瓜”谣言及其变异谣言传播事件的始末。

2.抽样

此次关于“打针西瓜”及其变异谣言事件研究文本的抽样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次抽样以2012年—2015年每一年“打针西瓜”谣言的传播行为作为抽样的样本总体,对单次的传播行为进行抽样。抽取的基本单位基本是消息的一次传播行为,比如新闻媒体的“一次新闻发布”,“论坛上的一次话题讨论”,“微博的一次热点讨论”,“微信的一则热门转发消息”,共抽取前六个最热门的“打针西瓜”及其变异事件作为第一层的样本。

第二次抽样采取的简单随机抽样,采用统一的步骤对样本进行抽取:第一,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每一条“打针西瓜”及其变异事件的相关信息,查询具有原始特征的“打针西瓜”及其变异事件信息。第二,设定百度搜索显示5页,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剔除检索前5页出现的无关信息,记录样本发生的时间和传播主体。第三,设置百度搜索工具,将时间点分别设定为2012、2013、2014、2015各个年度,保留每一年有关“打针西瓜”及其变异事件信息,提炼信息中具有辨别性的关键词,以免辟谣信息出现在搜索的结果中。第四,输入关键词加“谣言”二字,得到辟谣的数据,记录辟谣的时间和主体。

3.分析单位

对于Q1和Q2,研究的基本单位是每一次的传播行为,也就是历年每一次“打针西瓜”及其变体谣言信息传播行为。

4.构建类目、编码表

本文构建两个类目系统,用来研究Q1、Q2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时间类目:包含四个变量(a)“谣言发源日”(b)谣言传播的高潮期(c)辟谣的日期(d)持续时间。

以上四个变量考察了每一年“打针西瓜”谣言传播的整个进程,包括“起源—高潮—辟谣—持续”的完整过程。

作为传播主体的媒介类目:此类目包括“打针西瓜”谣言的发源地、参与传播的主体、以及各个阶段对应的时间变量,探索媒介在谣言传播不同阶段扮演的角色。我们在此次研究中将媒体分为新闻媒体、论坛、博客、新闻网站、社交媒体和问答网站六个类别。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