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博时代的城市治理:网络对抗与网络协商——基于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四城新闻办公室微博的内容分析【2】
3 数据分析与研究发现
在对研究的主要变量进行测量和简化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来探讨多种因素在网络对抗的产生和网络协商的达成中产生的作用。操作上,首先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紧密程度,按传播影响力、文本内容、互动处理及控制变量的顺序逐步引入,从而分析变量引入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改变。
3.1 网络对抗产生的多元回归分析
在模型中,首先引入的是微博传播影响力变量。作为该条微博受到关注、阅读和转发的围观层表现,直接影响网络用户对该条微博产生对抗的随机概率。其中,评论量、转发量的非标准话回归系数分别为0.101(p<0.01)和0.089(p<0.05)。
作为信息文本服务功能的一个体现,文本内容状况反映了微博文本本身的一些结构属性,实用度所涉及的相关条目,意义在于测度微博文本是否扎根于城市土壤、城市文化,以及是否是与民众密切相关的便民和服务信息等,然而实用度因子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在本次回归中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而在另两个因子,即共情度和时效度的回归系数则分别为0.110(p<0.001)和-0.011(p<0.001)。说明提及弱势群体、提及社会阶层的相关文本表述,反而激化了网民与机构间的网络对抗程度;而时效度低下的微博文本,亦会提高网民被激发产生对抗话语的发生概率。
互动处理状况作为对网民行为和话语的直接应对表现,实质上被分成和主动设置和被动应对两个层面,解决公共问题的文本初衷、在线调查类意见表达渠道的设置、以及与机构个人的相互艾特互动,是政务微博账号本身是否具备沟通理念的重要体现;而对于出现对抗式话语应对的方式是否有效合理,则直接导致了网民对抗话语激烈程度的变化。数据上而言,回访条件设立的越明确和清晰,对于网络对抗产生的概率的提升也越显著(B=0.336,p<0.001);不过,这是否说明应当摈弃对敏感公共议题的涉及以及在线意见表达渠道的设置,需要进一步讨论。而对于具体的沟通方式,数据表明,回应方式对于对抗话语的进一步产生有显著正影响,即有实质性回应较有普通回应、普通回应较无实质性回应更不易进一步深化网络对抗的激烈程度。且从引入后回归方程的负相关系数R的变化最为明显。
在回归模型中,最后引入了反映账号信息和相关城市地理学信息的若干变量。在此之中,并没有发现城市级别与城市发展水平(GDP)对网络对抗发生概率的直接影响,同时,地区人口的多少对于网络抗争的发生也没有体现出显著关系;相反,账号的粉丝数量对于此概率产生有正向作用(B=0.012,p<0.05),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学者指出的互联网空间在地理上的超地域性特点。
3.2 网络协商达成的多元回归分析
对于左右网络协商达成因素的回归分析,在操作及变量引入顺序上与前一次回归相同。然而回归结果与前述存在一定差异,回归结果如表 5所示。
在传播影响力方面,评论和转发数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16(p<0.01)和0.207(p<0.05),二者对于协商成效的正向影响高于其对于网络对抗产生的正向影响,数据表明,多元的意见讨论环境有助于网络协商一致性的达成。
对于文本内容状况而言,信息实用度(B=0.429,p<0.001)和信息共情度(B=0.028,p<0.001)共同对协商成效的达成有正向作用,对于发表协商诉求的网民而言,地域接近性、利益相关性以及提及特定社会阶层和弱势群体的信息更有助于达成协商成效。
最后引入的解释变量为互动处理状况组。官微与机构及个人间的关联,即对话循环因子在此模型中依然没有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作用,换言之,无论是网络对抗还是网络协商的发生和达成,其行动者对官微的转引行为均不在意。而沟通手段对于协商达成的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说明更有质量的针对协商诉求的回应有助于达成更好的协商成效,该点与网络对抗产生的回归结果截然相反。
控制变量组中,与前组回归结果类似,账号的粉丝数量对于协商达成的概率的提高有正向作用(B=0.040,p<0.05)
4 结论与讨论
与公众对话是现代公共管理的重要原则,对话有助于推进良政,对话的缺失往往造成管理低效或无效。本文以四城市发布微博为研究对象,考察影响线上对话沟通成效的若干因素。
针对本文提出的问题,本文有以下几点结论:
1.在各种对话沟通特征中,为公众提供有用信息,尤其是提供对本地公众有用的信息,是引起公众关注和参与,获得信任的关键因素。为公众提供充分的信息,以及努力留住公众的微博,有助于扩大线上的社会联接。考察的绝大多数对话沟通特征,对促进公众参与有着积极意义。
2. 对难以和公众对话的政府机构而言,其在社会化媒体空间的对话沟通同样产生了积极效果,尤其在吸引公众关注和参与方面。但是,在充满不信任的舆论大环境下,仅仅与公众的对话沟通难以令政府获得公众信任,或许对话是必备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Keele(2007)认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参与公共生活并拥有互惠体验的程度。国内也有学者也认为社会成员之间的面对面的接触使得人们更好地了解对方,同时也允许他们将这种公民经历中的积极感受传播给社会及政府中的陌生人,使人们对社会和政府有更多的信任感。而城市官方微博在线上政治沟通中所传递的实质性消息和对特定阶层的顾及,能引起公众的更多的共鸣,更容易在对话中产生积极体验。
参考文献
[1] 齐思慧, 邱若辰, 张浩, 刘彦帆, & 李煜申. (2014). 2014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 网络舆情(15).
[2] 李培林. (2005).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究. 学术动态:北京, 25(1), 2-17.
[3] 克兰德尔曼斯, 贝尔特, 莫里斯艾尔东, & 麦克拉吉. 缪勒卡洛尔. (2002). 抗议的社会建构和多组织场域 (Doctoral dissertation).
[4] 裴宜理, & 阎小骏. (2007). 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4), 3-12.
[5] McAllister-Spooner, S. M., & Kent, M. L. (2009). Dialogic public relations and resource dependency: New Jersey community colleges as models for web site effectiveness. Atlantic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7(4), 220-239.
[6] Seltzer, T., & Mitrook, M. A. (2007). The dialogic potential of weblogs in relationship building.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3(2), 227-229.
[7] Bortree, D. S., & Seltzer, T. (2009). Dialogic strategies and outcomes: an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advocacy groups’ facebook profile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5(3), 317–319.
[8] 陈文权, & 李晓娜. (2015). 政务微博对中国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电子政务(4).
[9] 陆学艺. (2002). 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分析. 学习与实践(3), 55-63.
[10] Keele, L. (2007). Social capital and the dynamics of trust in govern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51(2), 241-254(14).
[11] 梁莹. (2010). 基层政治信任与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7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