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女农民工的回家路
初见袁道荣,是在安徽省合肥市清溪路上的一座工地住宿区里。
不到10平的空间,袁道荣与另外三位工友共同居住。昏暗的房间里,袁道荣正低着头削着手里的红薯,看到记者的镜头有些害羞。她说,这些红薯都是这群工友在老家常吃的,只要工地上的活不忙,他们都会选择自己做饭。工地上的食堂一顿饭要10块钱,而一天的工钱也就100多元,能够多节省一些,袁道荣绝不浪费。
吃完晚饭,收拾好碗筷,就到了袁道荣和工友们一天最放松的时刻。他们会聚在一起看看电视,打发时间。这台17寸彩色电视是工友从二手市场上买回来的,小小的电视机成为他们了解外界变化的重要工具。电视里正放着《小丈夫》。与袁道荣同住的一对夫妻看得津津有味,时而发出大笑,而她却一直沉默着,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看完电视,袁道荣和工友们各自洗漱,回到自己床上准备休息。因为工地住宿简陋,房间之间也没有专门的隔间。与袁道荣同住的同乡夫妻,大家都挤在同一个屋檐下。每当准备入睡之时,袁道荣都会把床头的布帘放下来,拉得紧紧的,仿佛要将自己的空间独立开来。也就是在这个间隙,她躺在床上,想想远方的家人。
提起丈夫,袁道荣有说不完的话。十多年前,因为一场车祸意外,本来幸福的一家人陷入困境。丈夫从摩托车上重重摔伤后,一直身患病疾,但是为了维持日常家用,尤其是想着给儿子多攒点钱,还坚持着外出务工。然而,长期的过度劳累,反倒是加重了病情,丈夫最终拄上了拐杖,只能闲置在家中。家里的经济重担也随之转移到了袁道荣的身上。这些年,袁道荣靠着老乡的照顾,辗转在各个工地之间,微薄的收入几乎全部用在了丈夫的药费上。
令袁道荣和丈夫心心念念的唯一的儿子,今年已经快满30岁了。儿子高中毕业后,就离开老家,出去打工了。丈夫在老家有手机,还能和孩子保持联系。因为不识字,袁道荣一直没有手机,每年只有过年期间和孩子见上一面。而当我问起袁道荣,平日里万一遇上急事怎么办?她淡淡地说,找工友借手机用一下就行了,但这一切远没有她说起来这么简单。
儿子和女友恋爱很多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但是因为家境贫寒,女方的家人一直没有答应这门亲事,儿子的感情问题就此一直拖沓着。其实为了儿子能够早点结婚,袁道荣和丈夫已经借了10几万的外债,在老家盖了新房,而这些钱至今都没能还完。
1月9日,回老家过年的前一天,袁道荣决定和工友一起去超市采购点年货。除了瓜子、饮料、春联、糖,一件新衣服是她期待很久的。身上穿着的黑色袄子就是去年在同一个店铺买的,她见到店员姑娘,还反复强调着这点,期待店家能给予更多的认同感。工友在一旁建议她买一身红色的棉袄穿,袁道荣微笑着直摇头,一边说道:“我年纪大了,穿红色太打眼”,一边试起了一件浅蓝色的羽绒服。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袁道荣已经同清早需要工作的工友们一同起床了,来回查看已经收拾好的行李。因为工种的不同,工友们回家的时间也不一致。等同寝的工友们从住宿区离开去往工地干活后,袁道荣不时的看看墙上的钟,生怕出发迟了,赶不上火车。
受益于加多宝集团发起的春节回家公益活动,袁道荣在春运前夕顺利购买到了回乡的火车票,她也成为近四年来获此公益活动帮助,成功与家人团聚的全国四千万务工人员中的一员。
袁道荣的老家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白塔畈乡刘冲村,从合肥南站出发,动车发往金寨县城下车后,还有走17公里的路程。抵达金寨县城火车站,袁道荣再转小车开到村口,自己一路走回家。一到家门口,袁道荣就忍不住喊了一句“回来了”,丈夫拄着拐杖迎了出来。袁道荣脸上露出了未曾见过的神情,满脸的笑容,说话声音也比之前提高了很多。在认真问询丈夫的病情之后,袁道荣把从合肥带回来的福字贴在门上,仿佛想要赶紧过渡到新的一年。然而明年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对于53岁的她而言,还是一个未知数。(朱茜/文 甫寸/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