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数据揭秘中国影市票房风云 八成观众叹惜欠佳作

2017年01月19日08:02 | 来源:羊城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数据揭秘票房风云

开栏语: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数据的故事将越来越精彩,数据的力量将越来越强大。为助力读者把握时代的数据脉动,羊城晚报财经版特推出《财经数据眼》栏目,观察热点背后的财经数据,探寻数据背后的财经热点,敬请垂注。

热闹开场、落寞收官,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的“过山车”,成为年终岁首的热门话题。2017年,还会有更多的市民热衷电影消费吗?投资者还能找回“赚个盘满钵满”的感觉吗?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多方收集相关热点数据,并邀请权威专家解读,希望给您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A

新闻发现

2016年中国票房

增速创10年最低

2006年至2015年10年间,中国电影票房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平均涨幅高达37.31%。2015年高开高走拿下440.69亿元的历史最高票房,增速达到48.69%。到了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市场急转直下,最终票房仅为457.12亿元,增长3.73%,创下十年最低增速,中国观影人次为13.72亿,同比增长8.89%,上座率仅为14%,为2012年以来最低水平,同比2015年的17.4%下滑了3.4个百分点。

B

数据揭秘

[数据一]

屏幕数大增观影率下降 “网络冲击”还是“没有好片子”?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新增影院1612家,新增银幕9552块,银幕总数已达到41179块,成为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比2015年新增9552块,增速达到惊人的30.2%。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单张银幕贡献的产出仅为111万元,相比2015年单张银幕产出的139.34万元,大幅减少约28万元,降幅达到约20%。艺恩智库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三、四线城市新增银幕3664块,占全国新增总数的38%。

来自《腾讯娱乐白皮书》的统计发现,有85%以上的观影频率下降的观众将原因归结于 “没有好片子”,而排名第二的因素是“看视频网站”,但选择的比例仅为23.8%,第三位的因素“优惠票少”,选择比例为21.5%,都远低于内容质量因素。

●专家视点

视角1:国产片质量不佳影响观影率

随着国内银幕数大幅增加,尤其是二三线、三四线地区的大量影院和银幕投入建设,越来越多“小镇青年”走进影院,为行业带来新变化。但数据也说明,要吸引“小镇青年”走进影院也非易事。数据显示,观众对影片预期转坏影响了消费热情。华泰证券行业研究员许娟分析,2016年,在各大档期上,国产影片质量不佳,尤其是龙头影片口碑不佳,放大了负面评价,影响路人影迷走入影院。

视角2:国产片分流趋势显现

尽管2016年的影片质量整体口碑不佳,但一些优秀作品出炉,反映出新趋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霍胜侠分析,去年,一些文艺片和小成本商业片质量有所提升,纪录片开始进入院线。中国国产片分流趋势显现,大家不再一股脑地拍大片、捧IP,中小成本商业片、文艺片、纪录片、动画片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大众视野。

[数据二]票补减少2/3 低价票难觅影响几何?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曾表示,2015年全国的票补约为40亿-50亿,而2016年估计仅是2015年的三分之一。行业最终的竞争,还是回到在线票务网站的产品、体验以及足够多的影片合作等

白皮书数据显示,超30%的用户认为“电影票太贵了”,除了影片质量外,在线观影和优惠减少已成用户去影院次数减少的主要原因。2016年票补(电商售票平台及片方的票价补贴)逐渐退潮,9.9元、19.9元的低价电影票消失,极大影响了“路人”影迷走进影院的兴趣。从购票渠道上看,价格相对便宜的团购是用户购买电影票的主要渠道,比例超过55%。

●专家视点

票补退潮 促行业从拼规模转向拼质量

国联证券传媒行业分析师徐艺分析:“经过了去年一年购票平台的大战,各大平台格局已定,票补大幅减少。”他认为,尽管票补催生了票房暴涨,但票补过度也会导致票价体系紊乱,在票补上出过血的制片方,自然会挤压制作上游的空间。票补水分的减少,有利于中国电影从提升规模向提升质量转变。

[数据三]监管出重拳 被挤水分或达50亿

去年年初,监管部门对于虚报票房的大力整治也挤掉了票房中的部分泡沫。2016年3月,《叶问3》曝出虚假票房事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开始重拳整顿市场乱象。同年11月,《电影产业促进法》出台,明令禁止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通过制造虚假交易、虚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观众,更是给电影发行戴上了“紧箍咒”。

●专家视点

挤掉泡沫行业更理性

霍胜侠分析,在《叶问3》事件爆发之前,电影票房造假的现象可能已经长期存在了,原来的票房高增速是有一些泡沫的,《叶问3》事件爆出,监管力度加大,泡沫和水分有一部分被挤掉了,票房虚高的现象不再那么严重了,票房自然有所回落。有人曾估计,2016年440亿票房中,可能有50亿票房是虚高的泡沫。随着监管趋严,未来中国电影整体将进入了一个更加理性的发展阶段。

[数据四]

影视公司并购大增170%

10部保底片7部失败

据Wind数据库统计显示,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146起涉及影视动漫行业的并购事件,相比2015年的54起大幅增长170%,涉及资金总额高达735.14亿元,相比2015年的268.20亿元大幅增长174.25%。

白皮书数据显示,国产电影保底发行的数量连续三年持续增加,从2015年的5例增加到2016年的10例,在票房不济的情况下,2016年保底失败的电影数量达到7部。

●专家视点

电影投资也在去泡沫

近年来,文化产业势头强劲,电影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影视传媒也成并购热点领域,但投资风险日益增强。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文娱投融资领域的去泡沫化,投资人和投资机构或日益谨慎。中投顾问文化娱乐产业研究员蔡灵分析,大量资本进入使得影片数量迅速增加,更多电影尤其是中小成本电影难以在院线得到排片,同时也有更多电影的票房会被分流。

[数据五]

去年广东票房增速为全国1.78倍

根据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统计,2016年广东电影票房收入达66.6亿元,同比增长6.64%,是全国平均增速水平(3.73%)的1.78倍,占全国总票房收入(457.12亿元)的14.56%,连续15年蝉联全国榜首。2016年,广东电影观影人次为1.87亿次,同比增长12.58%,以广州、深圳为例,两市人均观影次数分别为3.64次、2.34次,已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专家视点

15年蝉联全国最大票仓 与广东经济水平吻合

广东为何多年蝉联中国最大票仓?“居民强大的观影需求跟广东的经济水平相吻合。”霍胜侠在受访时表示,“一般来说,当人们有足够的生活水平和社会资本时,就会产生高端娱乐消费的需求,广东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这是电影市场发展的土壤。”

霍胜侠分析:“当我们谈到电影时,常常想到北京、上海,但事实上,广东电影长期以来形成了良好的电影文化氛围,影评文化在广东很发达。2016年一个新变化是,影评业发展很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观众理性进入影院观影。”

C

数据观察

票房遇冷市场回归理性

观众诉求提升长期利好中国电影

2016年,中国内地票房增速出现断崖式下跌,超8成观众归因为“没有好片子”;约3成观众转向网络等其他观影渠道;票补大幅减少2/3,低价票一票难寻,观众走入影院的兴趣大降;严监管下水分逐步挤出,资本降温。一系列因素导致2016年电影票房急刹车。

参照广东的情况,生活水平提高会继续推动文化消费热情。随着影院银幕数量的大幅增加,行业日趋成熟,越来越多观众的观影诉求将得到满足。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霍胜侠表示,2016年,在行业“挤泡沫”的影响下,票房增长大幅放缓。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依然存在压力,但对票房遇冷也不需要悲观,某种程度上,这是市场回归理性的信号、观众观影诉求提升的反应,也是一个好的迹象。(记者 莫谨榕 实习生 李理兮 插图/采采)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